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47

  ..续本文上一页二种,初禅二品的三种,你数上去好了,一共是六十四种。这六十四种人,“谓断欲第九品,为一人,断上七地各九品惑,各有九人,七九六十三,兼前一人,成六十四人”,这个六十四个人,到见道的时候,都是三果向。到第十六刹那的时候,道类智证的是不还果。所以说,断了色界烦恼的人,假使他证果的时候,他超越证,证的什么呢?是不是得到色爱尽遍知呢?不是的。他到第十六刹那,还是个三果向,到十六刹那的时候是三果。三果就是得到这个顺下分结断的遍知,色爱尽遍知还没有得到。要后头,胜进道的时候,才能起这个色爱尽遍知了。所以说不能得两个,有的人说不知道,你色界的烦恼断掉了,他一见道,不是两个了?一是顺下分结的烦恼断掉了,色爱尽它也断掉,色界已经超越了,已经到无色界了。没有啊,还是三果,三果只有得到顺下分结断遍知了,色爱尽遍知要胜进道才能。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讲过,那时候讲,可能是不清楚,因为没有学这一篇,这一篇学了,那彻底明白了。如果这一篇学了,还不明白的话,好好再下一点功夫。这里再不下功夫,以后再不讲了,不讲那么仔细了。那么这个时候,这六十四种人,见道的时候是三果向。他证果,十六刹那,道类智的时候,证的是三果,所以不能得色爱尽遍知。所以说,得,断遍知得的时候,只是一个一个得的,不会两个一起来的。有的人就是钻空子:这不是两个一起来吗?不行的,还是一个。这个道理,也就在这里。

  

  今天我们还要讲一点。我们讲二十九卷。第三十卷是后来补上去的,《破我品》。这个《破我品》讲不讲?将来讲。将来什么时候讲?我们将来讲《四宗要义》的时候讲。那个时候,把有部、经部,跟唯识,跟中观的破我,没有我,这个时候来比较研究。那个时候,我们把《俱舍》的《破我品》,那个时候配上去讲。现在就讲到二十九品。世亲菩萨的原文是到二十九品为止的,后来的那个一般认为是后来人加上去的。在论里边,当然有三十卷,有《破我品》,而颂里边没有的。

  

  这些是前十五心建立圣者的,有建立:根钝的随信行,根利的随法行,这是从根利钝的来说。那么其中有好多分别。先是六个,初果向;后来是三个,二果向;再是六十四个,三果向。见道十五刹那有那么多人,那么多的种类。六个、三个是九个,再加六十四个,一共是七十三个。有七十三种的样子,那品类也不少了,单是十五刹那的品类,就是圣者有七十三种的不同的圣者。

  

  

  

  

  己二 依第十六心

  

  庚一 明建立果位

  

  从此第二,依第十六心建立者,就中有二:一、明建立果位,第二、别明住果非向。且明第一立果差别者,论云:次依修道,道类智时,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

  

  “从此第二,依第十六心建立”,到十六心的时候,建立圣者怎么建立?“就中有二:一、明建立果位,第二、明住果非向”,先是建立果,第二说住果,还不是属于向。“且明第一立果差别者,论云:次依修道,道类智时”,到修道的道类智,就是十六刹那的时候,我们要建立各式各样的圣者,那么有什么差别?那很简单噢,那就顺了前面的接下去说好了。那么前面是十五刹那,到第十六刹那是属于修道的。这修道,就安果了,果都是修道的,见道的时候都是向,我们就看清楚了,见道的时候,固然有钝根、利根之别,但都是向,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果都在修道建立。那么第十六个刹那安在修道,也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候得果,不是向,不属于见道。

  

  “至第十六心,随三向住果,名信解见至,亦由钝利别”,到了第十六刹那的时候,是随了三向(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那么你到十六刹那,随你哪一向,就住那一个果。初果向的,得初果;二果向的,得二果;三果向的,得三果,“随三向住果”。这个时候,他不叫随信行、随法行了,叫信解、见至。从钝根来说,他叫信解,就是随信行到修道的时候,他叫信解,本来是随信行,这个时候叫信解。本来是随法行的,叫见至。这两个也是利根、钝根的差别,钝根的就是信解,利根的叫见至。

  

  

  

  

  释曰:随三向住果者:前初向六人,至道类智,住预流果;前第二向三人,至道类智,住一来果;前六十四人,至道类智,住不还果也。名信解见至者,此住果人,若钝根者,名为信解,若利根者,名为见至。前随信行,今名信解,谓由信故,胜解相显,名为信解。前随法行,今名见至,谓由向见,得至果见,故名见至。此二圣者,信慧互增,故慓信解、见至名别。

  

  “释曰:随三向住果者,前初向六人”,就是具缚的,断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的,这六类人,到第十六刹那道类智的时候,预流果。这很简单,本来是预流向,到道类智,预流果,前面我们讲过了。

  

  “前第二向三人”,就是断了六、七、八品的这三种人,那么是二果向,到道类智的时候,二果,一来果。

  

  那么前面断了欲界的第九品,乃至无所有处的九品断完的,有六十四种人,这都是三果向,那么到道类智的时候,都叫三果,不还果。这个时候,他们不叫随信行、随法行,在见道的时候是随信行、随法行,到修道的时候,住果的时候,叫信解、见至。

  

  “此住果人”,向的时候随信、随法,住果的时候,要改名字,钝根叫信解,利根的叫见至。“前随信行,今名信解”,前面的随信行,现在叫信解。“谓由信故,胜解相显,名为信解”,前面是随信,这是因为以前的信,到这个时候,胜解的相,现在是不可动摇,这个是决定如此,这个相明显,就是现出来了,叫信解。那么前随法行,现在叫见至,“谓由向见,得至果见,故名见至”,从向的见,到果的见了,这个正见呢,到果的正见,见至,到家了,到了果的见了,叫见至。

  

  “此二圣者,信慧互增,故慓信解、见至名别”,这个两个圣者,就是做果的圣者,叫信解、见至。他们两的差别在哪里呢?一个是信心增上,一个是智慧增上。一个是信增,一个是慧增,他互相有不同的增,所以一个叫信解,一个叫见至。前面的随信行的信,到这个时候得了胜解相,肯定了,决定下来了,胜解相显,再也不会动摇了,这叫是信解。前面随法行,他本来从向的见,低层次的,到高层次的果的正见,那叫见至,到了果的见,到了果的家,到家的见了。那么这个当然不是最高的家,还是一个站口,初果、二果、三果的这个果。

  

  那么这个圣者,他的信慧互增,他们的差别也就是信增慧增的不同,所以叫信解、见至。这个信就是净信,这个信不是一般的信。因为净信增长,他的胜解……。胜解什么呢?决定不疑了,就是决定如此,印可,不会动摇了。因为清净的信增上,胜解的心的行相就特别显著,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子,你说好就好,你说不好就不好,不会这样信的,信解自己有决断力,这个叫信解。因为净心的增上,信解的那个行相特别显著出来了。

  

  言见至,以前的慧,慧是属于见的,它是正见,以前的向的见到了果的正见了,那就见至,到了,到果的见了。那么这样子,他们的差别就在这里,这是一贯性的。我们说前面的十五刹那,跟最后面的十六刹那,都是连贯的,不要把它割开来看。前面是向,后面是果;前面是随信行,现在是信解;前面是随法行,现在是见至,都是一个脉络下来的。那么到修道也是顺着这个脉络下去的。

  

  那么当然,今天的时间是不能再讲下去了,到这里,我们就总结一下。见道四谛十六行观里边,圣者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向里边有七十三种的差别,果里边有三种果的差别,而从利、钝根来说,名字也不一样。住向的时候,随信、随法;住果的时候,信解、见至。这些最基本的名相都要记熟,不要说钝根是随信行,“他是预流果,这是随信行”。错了,预流果只能叫信解,不能随信行了。利根是随法行,“他是证了三果,这是随法行”。又错了,住向的时候随法行,到果的时候,见至,证三果了,见至,他是利根。假使他证三果,他是信解,那是钝根。

  

  这些名相,名相是什么东西?我们要研究佛的道理,这就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佛的道理你怎么去理解呢?所以说这个法相就是佛菩萨说的,凡夫说不出来的。要把无漏的东西,要给你从有漏的心去理解它,必定要靠法相。所以你不学法相,你混沌沌的,去理解吧。除非你过去有善根,你学过的,或者怎么样的,这一次,噢,开悟了。如果你过去没有本钱的,你去理解吧!外道就在里边兜圈圈,兜来兜去,有些外道不能说他不精进,他苦行,什么苦行都肯尝,他也不要享受,他也想出离,也想证解脱,但是没有方法,没有这些法相,那就不能得到无漏的缘起。你再修再修,在定里边打跟斗,到了非想非非想,你转下来,飞狸之身,还是堕了畜生道去了。

  

  佛教就是可贵在哪里呢?昨天我们讲了,他用这些法相、法数,把这个缘起法,从有漏的进入无漏,通过这个暖、顶、忍、世第一,一刹那见苦法智忍,无漏法出来了,可贵就可贵在这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跟佛学,“我自己腿收起来,一念不想,不思善不思恶,我也来一个开悟,这不是一样的吗?”不行的,你没有佛的种子下去,没有佛的法相,没有佛的净法缘起,你无漏法怎么出来呢?如果你坐在那里,能够无漏出来了,印度以前九十六种外道,他怎无漏法出不来啊?他比你艰苦得多,他非想非非想定也得到了,不要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没有用,还是凡夫。

  

  所以说,这个佛法的可贵,所以佛再三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要听法,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亲近善士。这个是三士前导,还是道前基础,要入道,它的基…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