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種,初禅二品的叁種,你數上去好了,一共是六十四種。這六十四種人,“謂斷欲第九品,爲一人,斷上七地各九品惑,各有九人,七九六十叁,兼前一人,成六十四人”,這個六十四個人,到見道的時候,都是叁果向。到第十六刹那的時候,道類智證的是不還果。所以說,斷了色界煩惱的人,假使他證果的時候,他超越證,證的什麼呢?是不是得到色愛盡遍知呢?不是的。他到第十六刹那,還是個叁果向,到十六刹那的時候是叁果。叁果就是得到這個順下分結斷的遍知,色愛盡遍知還沒有得到。要後頭,勝進道的時候,才能起這個色愛盡遍知了。所以說不能得兩個,有的人說不知道,你色界的煩惱斷掉了,他一見道,不是兩個了?一是順下分結的煩惱斷掉了,色愛盡它也斷掉,色界已經超越了,已經到無色界了。沒有啊,還是叁果,叁果只有得到順下分結斷遍知了,色愛盡遍知要勝進道才能。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講過,那時候講,可能是不清楚,因爲沒有學這一篇,這一篇學了,那徹底明白了。如果這一篇學了,還不明白的話,好好再下一點功夫。這裏再不下功夫,以後再不講了,不講那麼仔細了。那麼這個時候,這六十四種人,見道的時候是叁果向。他證果,十六刹那,道類智的時候,證的是叁果,所以不能得色愛盡遍知。所以說,得,斷遍知得的時候,只是一個一個得的,不會兩個一起來的。有的人就是鑽空子:這不是兩個一起來嗎?不行的,還是一個。這個道理,也就在這裏。
今天我們還要講一點。我們講二十九卷。第叁十卷是後來補上去的,《破我品》。這個《破我品》講不講?將來講。將來什麼時候講?我們將來講《四宗要義》的時候講。那個時候,把有部、經部,跟唯識,跟中觀的破我,沒有我,這個時候來比較研究。那個時候,我們把《俱舍》的《破我品》,那個時候配上去講。現在就講到二十九品。世親菩薩的原文是到二十九品爲止的,後來的那個一般認爲是後來人加上去的。在論裏邊,當然有叁十卷,有《破我品》,而頌裏邊沒有的。
這些是前十五心建立聖者的,有建立:根鈍的隨信行,根利的隨法行,這是從根利鈍的來說。那麼其中有好多分別。先是六個,初果向;後來是叁個,二果向;再是六十四個,叁果向。見道十五刹那有那麼多人,那麼多的種類。六個、叁個是九個,再加六十四個,一共是七十叁個。有七十叁種的樣子,那品類也不少了,單是十五刹那的品類,就是聖者有七十叁種的不同的聖者。
己二 依第十六心
庚一 明建立果位
從此第二,依第十六心建立者,就中有二:一、明建立果位,第二、別明住果非向。且明第一立果差別者,論雲:次依修道,道類智時,建立衆聖,有差別者,頌曰:
至第十六心 隨叁向住果 名信解見至 亦由鈍利別
“從此第二,依第十六心建立”,到十六心的時候,建立聖者怎麼建立?“就中有二:一、明建立果位,第二、明住果非向”,先是建立果,第二說住果,還不是屬于向。“且明第一立果差別者,論雲:次依修道,道類智時”,到修道的道類智,就是十六刹那的時候,我們要建立各式各樣的聖者,那麼有什麼差別?那很簡單噢,那就順了前面的接下去說好了。那麼前面是十五刹那,到第十六刹那是屬于修道的。這修道,就安果了,果都是修道的,見道的時候都是向,我們就看清楚了,見道的時候,固然有鈍根、利根之別,但都是向,初果向、二果向、叁果向,果都在修道建立。那麼第十六個刹那安在修道,也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時候得果,不是向,不屬于見道。
“至第十六心,隨叁向住果,名信解見至,亦由鈍利別”,到了第十六刹那的時候,是隨了叁向(初果向、二果向、叁果向),那麼你到十六刹那,隨你哪一向,就住那一個果。初果向的,得初果;二果向的,得二果;叁果向的,得叁果,“隨叁向住果”。這個時候,他不叫隨信行、隨法行了,叫信解、見至。從鈍根來說,他叫信解,就是隨信行到修道的時候,他叫信解,本來是隨信行,這個時候叫信解。本來是隨法行的,叫見至。這兩個也是利根、鈍根的差別,鈍根的就是信解,利根的叫見至。
釋曰:隨叁向住果者:前初向六人,至道類智,住預流果;前第二向叁人,至道類智,住一來果;前六十四人,至道類智,住不還果也。名信解見至者,此住果人,若鈍根者,名爲信解,若利根者,名爲見至。前隨信行,今名信解,謂由信故,勝解相顯,名爲信解。前隨法行,今名見至,謂由向見,得至果見,故名見至。此二聖者,信慧互增,故慓信解、見至名別。
“釋曰:隨叁向住果者,前初向六人”,就是具縛的,斷一品、二品、叁品、四品、五品的,這六類人,到第十六刹那道類智的時候,預流果。這很簡單,本來是預流向,到道類智,預流果,前面我們講過了。
“前第二向叁人”,就是斷了六、七、八品的這叁種人,那麼是二果向,到道類智的時候,二果,一來果。
那麼前面斷了欲界的第九品,乃至無所有處的九品斷完的,有六十四種人,這都是叁果向,那麼到道類智的時候,都叫叁果,不還果。這個時候,他們不叫隨信行、隨法行,在見道的時候是隨信行、隨法行,到修道的時候,住果的時候,叫信解、見至。
“此住果人”,向的時候隨信、隨法,住果的時候,要改名字,鈍根叫信解,利根的叫見至。“前隨信行,今名信解”,前面的隨信行,現在叫信解。“謂由信故,勝解相顯,名爲信解”,前面是隨信,這是因爲以前的信,到這個時候,勝解的相,現在是不可動搖,這個是決定如此,這個相明顯,就是現出來了,叫信解。那麼前隨法行,現在叫見至,“謂由向見,得至果見,故名見至”,從向的見,到果的見了,這個正見呢,到果的正見,見至,到家了,到了果的見了,叫見至。
“此二聖者,信慧互增,故慓信解、見至名別”,這個兩個聖者,就是做果的聖者,叫信解、見至。他們兩的差別在哪裏呢?一個是信心增上,一個是智慧增上。一個是信增,一個是慧增,他互相有不同的增,所以一個叫信解,一個叫見至。前面的隨信行的信,到這個時候得了勝解相,肯定了,決定下來了,勝解相顯,再也不會動搖了,這叫是信解。前面隨法行,他本來從向的見,低層次的,到高層次的果的正見,那叫見至,到了果的見,到了果的家,到家的見了。那麼這個當然不是最高的家,還是一個站口,初果、二果、叁果的這個果。
那麼這個聖者,他的信慧互增,他們的差別也就是信增慧增的不同,所以叫信解、見至。這個信就是淨信,這個信不是一般的信。因爲淨信增長,他的勝解……。勝解什麼呢?決定不疑了,就是決定如此,印可,不會動搖了。因爲清淨的信增上,勝解的心的行相就特別顯著,就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子,你說好就好,你說不好就不好,不會這樣信的,信解自己有決斷力,這個叫信解。因爲淨心的增上,信解的那個行相特別顯著出來了。
言見至,以前的慧,慧是屬于見的,它是正見,以前的向的見到了果的正見了,那就見至,到了,到果的見了。那麼這樣子,他們的差別就在這裏,這是一貫性的。我們說前面的十五刹那,跟最後面的十六刹那,都是連貫的,不要把它割開來看。前面是向,後面是果;前面是隨信行,現在是信解;前面是隨法行,現在是見至,都是一個脈絡下來的。那麼到修道也是順著這個脈絡下去的。
那麼當然,今天的時間是不能再講下去了,到這裏,我們就總結一下。見道四谛十六行觀裏邊,聖者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向裏邊有七十叁種的差別,果裏邊有叁種果的差別,而從利、鈍根來說,名字也不一樣。住向的時候,隨信、隨法;住果的時候,信解、見至。這些最基本的名相都要記熟,不要說鈍根是隨信行,“他是預流果,這是隨信行”。錯了,預流果只能叫信解,不能隨信行了。利根是隨法行,“他是證了叁果,這是隨法行”。又錯了,住向的時候隨法行,到果的時候,見至,證叁果了,見至,他是利根。假使他證叁果,他是信解,那是鈍根。
這些名相,名相是什麼東西?我們要研究佛的道理,這就是工具,沒有這些工具,佛的道理你怎麼去理解呢?所以說這個法相就是佛菩薩說的,凡夫說不出來的。要把無漏的東西,要給你從有漏的心去理解它,必定要靠法相。所以你不學法相,你混沌沌的,去理解吧。除非你過去有善根,你學過的,或者怎麼樣的,這一次,噢,開悟了。如果你過去沒有本錢的,你去理解吧!外道就在裏邊兜圈圈,兜來兜去,有些外道不能說他不精進,他苦行,什麼苦行都肯嘗,他也不要享受,他也想出離,也想證解脫,但是沒有方法,沒有這些法相,那就不能得到無漏的緣起。你再修再修,在定裏邊打跟鬥,到了非想非非想,你轉下來,飛狸之身,還是墮了畜生道去了。
佛教就是可貴在哪裏呢?昨天我們講了,他用這些法相、法數,把這個緣起法,從有漏的進入無漏,通過這個暖、頂、忍、世第一,一刹那見苦法智忍,無漏法出來了,可貴就可貴在這裏。我們爲什麼一定要跟佛學,“我自己腿收起來,一念不想,不思善不思惡,我也來一個開悟,這不是一樣的嗎?”不行的,你沒有佛的種子下去,沒有佛的法相,沒有佛的淨法緣起,你無漏法怎麼出來呢?如果你坐在那裏,能夠無漏出來了,印度以前九十六種外道,他怎無漏法出不來啊?他比你艱苦得多,他非想非非想定也得到了,不要說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沒有用,還是凡夫。
所以說,這個佛法的可貴,所以佛再叁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要聽法,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親近善士。這個是叁士前導,還是道前基礎,要入道,它的基…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