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46

  ..续本文上一页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立此二名。若钝根者,名随信行,彼于先时,随信他言,而行义故。若利根者,名随法行,彼于先时,由自披阅契经等法,随行义故。

  

  “释曰:名随信法行,由根钝利别”,这句话就是说,见道里边的圣者,入了见道之后就是圣者,这个时候,圣者叫什么名词呢?有两种:一种叫随信行,一种叫随法行。从根机来说,分两种,随信行、随法行。“由根钝利,立此二名”,由根钝的,叫随信行;由根利的,叫随法行。这个世间上,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的,有些人,你说你信佛嘛,信佛好、好、好,你看到,弘一法师,他以前是大学问家,是个教授,他也出家,又什么什么人,他是大将军,也出家了,你看出家多好,“我要出家,我要出家”,这样子叫随信行。等到文革来了,出家不好,什么东西搞迷信,毒害人民,他赶快又退掉了。这个随信行,不坚固的。随法行,人家劝你,“唉,我想想看,到底对不对”,自己思考,对了,出家了,那人家再说,不对、不对,你不对好了,我还是对的,不睬他的,这个就是利根,利根就是坚持不动的。所以说,随信行,固然进来容易,出去也容易。随法行的人,你度他很困难,他要想半天,考虑半天,最后才决定,决定之后就不退了,不大会退的。所以一般说,当然利根好了。

  

  “若钝根者,名随信行,彼于先时,随信他言,而行义故”,他开始的时候,就听了人家的话,人家说赞叹怎么怎么好好好,他行义,就来修行的。利根,名随法行,他过去以前,“由自披阅契经等法”,自己去研究、听,这个披阅不一定是看了,是听了,闻了,到处去参学。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然后再修行,这样子见闻。

  

  这里我们就是说,把《大毗婆沙》的一段文20,这是很有趣,我们把它念一道,《大毗婆沙》第五十四卷,他有这个文,他这么说,何故名随信行呢?什么叫随信行呢?

  

  “答:由彼依信,随信行故”,他依靠他的信心,就随了他的信而行动的,“故名随信行”。怎么叫依信随信呢?依有漏的信,随了无漏的信来修行的。我们开始的信,都是有漏的,但是无漏的信是佛菩萨教我们的,这个等流下来的了。依有漏的信心,随了无漏的信心而行。虽然现在还没到无漏,但是随顺了无漏的信来的,所以随信行不是什么都相信的。“气功好!我学气功去了”,有漏心随有漏的信心,不叫随信行。要随无漏的信心,所以说只有依了佛法无漏,你随了他,才叫随信行。你说那个,说什么相信什么的,能不能叫随信行呢?也不能叫随信行。你说气功好,就学气功,你说婆罗门好,就学婆罗门,你说老道好,就学老道,乃至说耶酥教好,又学耶酥教去了。这个是不是随信行的啊?看看信很多,很充实啊,说啥就信啥的,是不是随信行啊?要依有漏的心随无漏信行的,这很重要,这才叫随信行。那么以信为先,进入正道,这样子的人,叫随信行。

  

  他这些人,“从本以来”,他种姓一向容易轻信、听信人家的话的。他听人家说你应当怎么做,假使说打个比喻,世间上的,“你应该种田,好好自己过生活”。他也不考虑,他说,“他说得对,我去种田去”。人家说,“你要做生意,做生意可以多赚点钱,也不要那么辛苦”。“唉,对,我做生意去”。这样子的人,随信行,从来就是一样的,他碰到佛教也是,人家说信佛好,你修行好,“对,我修行,我要成佛”。但是,不是邪信,就是有漏的心随了无漏的信行的,这个叫随信行。乃至出家也一样,人家说,出家好,出家功德大,他说“唉,出家好,我也出家。你看弘一法师出家,哪个出家,释迦牟尼佛太子出家,唉,他们这么多人出家,我这么一个人当然也出家”。这样随信行。当然了,我们说太子出家的,释迦牟尼佛,太子不出家的,还多啊,你到底跟哪个啊?弘一法师,教授出家的,固然弘一大师,教授不出家的,多得不得了。那你到底跟哪一个啦?所以说这个随信行是成问题的。

  

  那么我们说,随法行,比较稳当一些。什么叫随法行呢?他说,“由彼依法,随法行故”,叫随法行,就是依有漏的法,现象是有漏的,但是随顺无漏的法行的。这些人,“以慧为先”。随信行,以信心为先,主要是靠信,这个信心所,而随法行,依智慧,自己的智慧来判别是非,这样子入圣道的叫随法行。这些人,一向他的本性都是多智慧,会考虑问题的。假使前面一样的,人家说,“你种地啊,你种了地,将来能够生活,你可以怎么成家了”,什么东西。他在想了,“种地好倒好,能成家,钱不多的,现在的农民都是穷的,气力要花很大气力,夏天晒,冬天,这个划不来,我做生意去”。他靠自己考虑问题,不一定相信人家的。像这一类的人,乃至出家,就是说人家劝你出家,怎么好,怎么好,他要考虑考虑,到底出家好不好?我看看这个人出家怎么样,那个出家怎么样。考虑了结果,出家好,他也出家了。

  

  我又想起来了,有一个人,他就是尽赞叹人家出家,“你们出家,出家好,功德大得不得了,因为他看到经上说,赞叹出家嘛,自己也有功德了”。那么人家回过来问:“你怎么不出家了?”“唉,我是家里已经系住了,跑出不来了”,怎么了。那么人家不系住的啊?人家天生养下来就是一个人的,丢在外边,叫他出家去的啊!所以你这个话,你要劝人家出家,至少自己要有出家的心,或者自己准备出家了,那个说的话,人家信服;自己不出家,甚至于没有出家的念头,经常劝人家出家,占便宜,要功德。我赞叹你出家,我有功德,你出一个家,我劝你出家的,功德我有一份,那么你这样子的动机是不纯。

  

  见道的里边,先从利根、钝根来说,一种叫随信行,一种是随法行,那么随信行,随法行的意思,我们讲了很多,以后再没有这么仔细讲。前面也讲过,没有这么广地讲。

  

  

  具修惑断一,至五向初果者,即前二圣,于见道位,立为三向,此颂是初向也。谓于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惑,名具修惑,此名具缚人也。断一至五向者,谓先凡位,以有漏道,断修惑一品,乃至五品,此为五人。兼前具缚,为六人也。此六人至见道中,名初果向,趣预流果故。

  

  “具修惑断一”,修断的烦恼,我们前面说的十六刹那,都是断见道的八十八使,那么修所断的九九八十一品都没有动,所以说具修惑,修惑是没有动它的,具足的。或者,“即前二圣”,就是前面两种圣者,随信行、随法行,在见道的时候,安立三个向。“此颂是初向”,第一个是初果向。

  

  “谓于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惑,名具修惑”,这里好几种人了。有一种是在见道之前,没有用世间道断过欲界的烦恼,那么他见道了,这个时候,叫具修惑。修惑没有碰它,具足,九品烦恼完全有,具修惑,“名具修惑,此名具缚人也”,这就是烦恼的系缚,具足的人。具缚人就是具修惑没有断的人,不是见惑,缚就是指的修惑。

  

  那么还有一种,断一至五向,先是在凡夫的时候,没有见道的时候,有漏道,他也修过禅定,把欲界的烦恼,修的烦恼,断了一品、二品乃至四、五品。这个五种人,这个五人,就是五类人。第一类,都没有动过,修断烦恼九品具足。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这五种,二、三、四、五、六,这五种人,就是一种是断了一品的,一种断了两品的,一种断了三品的,乃至最后一种断五品的。这五种人,兼前面具缚的那个人,这个六个人。这个六个人在见道的十五刹那中间,都叫初果向。“趣预流果故”,到了十六刹那的时候,都证预流果。这为什么说证预流果呢?等一下我们要讲。你是断了五品,怎么还是预流果呢?预流果,断一、二、三品都是二果向,怎么他断了五品还是趣预流果呢?这个以后再说,我们现在先把它肯定下来。在见道的时候,你以前,没有有漏道,没有断过一分烦恼,具缚,或者以有漏道,就是没有见道之前,修禅定把欲界的烦恼断除一品、二品、三品,乃至五品的,这六种人都叫预流向。当你十六刹那,道类智起来的时候,都证预流果,这是预流向。

  

  

  

  

  断次三向二者,第二向也,谓于凡位,断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断次三,谓前五品,次三品故。此有三人,此断次三人,至见道中,名第二向,趣一来果故。离八地向三者,第三向也。谓先凡位,断欲修惑,第九品尽,或断初定一品,乃至断无所有处惑尽,名离八地。此有六十四人,谓断欲第九品,为一人,断上七地各九品惑,各有九人,七九六十三,兼前一人,成六十四人。此六十四人,至见道中,名第三向也,趣不还果故。

  

  “断次三向二”,断次三,第五品数过去,下面三品,就是断第六、第七、第八,向二。向二,就是二果的向。“第二向也,谓于凡位,断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断次三”,从第五品挨过去,第六、七、第八品,叫断次三,挨过去三品,“谓前五品,次三品故”,他讲得很道地,这三个人,断六品的,断七品的,断八品的,这三类人。“此断次三人,至见道中,名第二向,趣一来果故”,这些人,到见道的时候,叫二果向,当他一见道的时候,第十六刹那道类智起的时候,证的是一来果,不是初果,因为他已经把第六品断掉,一证就是二果。

  

  (135B)“离八地向三者”,离开八地,“第三向也”,就是三果向。“谓先凡位,断欲修惑,第九品尽”,从第九品的欲界的烦恼开始,把它断完,“或断初定一品”,再上面去断初禅的一品,乃至初禅的九品,乃至二禅的一品到九品,一直断到无所有处,烦恼九品断完,叫离八地。离八地这个话,就是说,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八个地都断完的。“此有六十四人”,这有六十四种,就是初,欲界的九品烦恼断的一种,初禅一品的…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