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道位中,聖者有二:一隨信行,二隨法行。由根鈍利,立此二名。若鈍根者,名隨信行,彼于先時,隨信他言,而行義故。若利根者,名隨法行,彼于先時,由自披閱契經等法,隨行義故。
“釋曰:名隨信法行,由根鈍利別”,這句話就是說,見道裏邊的聖者,入了見道之後就是聖者,這個時候,聖者叫什麼名詞呢?有兩種:一種叫隨信行,一種叫隨法行。從根機來說,分兩種,隨信行、隨法行。“由根鈍利,立此二名”,由根鈍的,叫隨信行;由根利的,叫隨法行。這個世間上,我們現在也可以看到的,有些人,你說你信佛嘛,信佛好、好、好,你看到,弘一法師,他以前是大學問家,是個教授,他也出家,又什麼什麼人,他是大將軍,也出家了,你看出家多好,“我要出家,我要出家”,這樣子叫隨信行。等到文革來了,出家不好,什麼東西搞迷信,毒害人民,他趕快又退掉了。這個隨信行,不堅固的。隨法行,人家勸你,“唉,我想想看,到底對不對”,自己思考,對了,出家了,那人家再說,不對、不對,你不對好了,我還是對的,不睬他的,這個就是利根,利根就是堅持不動的。所以說,隨信行,固然進來容易,出去也容易。隨法行的人,你度他很困難,他要想半天,考慮半天,最後才決定,決定之後就不退了,不大會退的。所以一般說,當然利根好了。
“若鈍根者,名隨信行,彼于先時,隨信他言,而行義故”,他開始的時候,就聽了人家的話,人家說贊歎怎麼怎麼好好好,他行義,就來修行的。利根,名隨法行,他過去以前,“由自披閱契經等法”,自己去研究、聽,這個披閱不一定是看了,是聽了,聞了,到處去參學。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然後再修行,這樣子見聞。
這裏我們就是說,把《大毗婆沙》的一段文20,這是很有趣,我們把它念一道,《大毗婆沙》第五十四卷,他有這個文,他這麼說,何故名隨信行呢?什麼叫隨信行呢?
“答:由彼依信,隨信行故”,他依靠他的信心,就隨了他的信而行動的,“故名隨信行”。怎麼叫依信隨信呢?依有漏的信,隨了無漏的信來修行的。我們開始的信,都是有漏的,但是無漏的信是佛菩薩教我們的,這個等流下來的了。依有漏的信心,隨了無漏的信心而行。雖然現在還沒到無漏,但是隨順了無漏的信來的,所以隨信行不是什麼都相信的。“氣功好!我學氣功去了”,有漏心隨有漏的信心,不叫隨信行。要隨無漏的信心,所以說只有依了佛法無漏,你隨了他,才叫隨信行。你說那個,說什麼相信什麼的,能不能叫隨信行呢?也不能叫隨信行。你說氣功好,就學氣功,你說婆羅門好,就學婆羅門,你說老道好,就學老道,乃至說耶酥教好,又學耶酥教去了。這個是不是隨信行的啊?看看信很多,很充實啊,說啥就信啥的,是不是隨信行啊?要依有漏的心隨無漏信行的,這很重要,這才叫隨信行。那麼以信爲先,進入正道,這樣子的人,叫隨信行。
他這些人,“從本以來”,他種姓一向容易輕信、聽信人家的話的。他聽人家說你應當怎麼做,假使說打個比喻,世間上的,“你應該種田,好好自己過生活”。他也不考慮,他說,“他說得對,我去種田去”。人家說,“你要做生意,做生意可以多賺點錢,也不要那麼辛苦”。“唉,對,我做生意去”。這樣子的人,隨信行,從來就是一樣的,他碰到佛教也是,人家說信佛好,你修行好,“對,我修行,我要成佛”。但是,不是邪信,就是有漏的心隨了無漏的信行的,這個叫隨信行。乃至出家也一樣,人家說,出家好,出家功德大,他說“唉,出家好,我也出家。你看弘一法師出家,哪個出家,釋迦牟尼佛太子出家,唉,他們這麼多人出家,我這麼一個人當然也出家”。這樣隨信行。當然了,我們說太子出家的,釋迦牟尼佛,太子不出家的,還多啊,你到底跟哪個啊?弘一法師,教授出家的,固然弘一大師,教授不出家的,多得不得了。那你到底跟哪一個啦?所以說這個隨信行是成問題的。
那麼我們說,隨法行,比較穩當一些。什麼叫隨法行呢?他說,“由彼依法,隨法行故”,叫隨法行,就是依有漏的法,現象是有漏的,但是隨順無漏的法行的。這些人,“以慧爲先”。隨信行,以信心爲先,主要是靠信,這個信心所,而隨法行,依智慧,自己的智慧來判別是非,這樣子入聖道的叫隨法行。這些人,一向他的本性都是多智慧,會考慮問題的。假使前面一樣的,人家說,“你種地啊,你種了地,將來能夠生活,你可以怎麼成家了”,什麼東西。他在想了,“種地好倒好,能成家,錢不多的,現在的農民都是窮的,氣力要花很大氣力,夏天曬,冬天,這個劃不來,我做生意去”。他靠自己考慮問題,不一定相信人家的。像這一類的人,乃至出家,就是說人家勸你出家,怎麼好,怎麼好,他要考慮考慮,到底出家好不好?我看看這個人出家怎麼樣,那個出家怎麼樣。考慮了結果,出家好,他也出家了。
我又想起來了,有一個人,他就是盡贊歎人家出家,“你們出家,出家好,功德大得不得了,因爲他看到經上說,贊歎出家嘛,自己也有功德了”。那麼人家回過來問:“你怎麼不出家了?”“唉,我是家裏已經系住了,跑出不來了”,怎麼了。那麼人家不系住的啊?人家天生養下來就是一個人的,丟在外邊,叫他出家去的啊!所以你這個話,你要勸人家出家,至少自己要有出家的心,或者自己准備出家了,那個說的話,人家信服;自己不出家,甚至于沒有出家的念頭,經常勸人家出家,占便宜,要功德。我贊歎你出家,我有功德,你出一個家,我勸你出家的,功德我有一份,那麼你這樣子的動機是不純。
見道的裏邊,先從利根、鈍根來說,一種叫隨信行,一種是隨法行,那麼隨信行,隨法行的意思,我們講了很多,以後再沒有這麼仔細講。前面也講過,沒有這麼廣地講。
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者,即前二聖,于見道位,立爲叁向,此頌是初向也。謂于先時,未以世道斷修惑,名具修惑,此名具縛人也。斷一至五向者,謂先凡位,以有漏道,斷修惑一品,乃至五品,此爲五人。兼前具縛,爲六人也。此六人至見道中,名初果向,趣預流果故。
“具修惑斷一”,修斷的煩惱,我們前面說的十六刹那,都是斷見道的八十八使,那麼修所斷的九九八十一品都沒有動,所以說具修惑,修惑是沒有動它的,具足的。或者,“即前二聖”,就是前面兩種聖者,隨信行、隨法行,在見道的時候,安立叁個向。“此頌是初向”,第一個是初果向。
“謂于先時,未以世道斷修惑,名具修惑”,這裏好幾種人了。有一種是在見道之前,沒有用世間道斷過欲界的煩惱,那麼他見道了,這個時候,叫具修惑。修惑沒有碰它,具足,九品煩惱完全有,具修惑,“名具修惑,此名具縛人也”,這就是煩惱的系縛,具足的人。具縛人就是具修惑沒有斷的人,不是見惑,縛就是指的修惑。
那麼還有一種,斷一至五向,先是在凡夫的時候,沒有見道的時候,有漏道,他也修過禅定,把欲界的煩惱,修的煩惱,斷了一品、二品乃至四、五品。這個五種人,這個五人,就是五類人。第一類,都沒有動過,修斷煩惱九品具足。第二、第叁、第四、第五、第六,這五種,二、叁、四、五、六,這五種人,就是一種是斷了一品的,一種斷了兩品的,一種斷了叁品的,乃至最後一種斷五品的。這五種人,兼前面具縛的那個人,這個六個人。這個六個人在見道的十五刹那中間,都叫初果向。“趣預流果故”,到了十六刹那的時候,都證預流果。這爲什麼說證預流果呢?等一下我們要講。你是斷了五品,怎麼還是預流果呢?預流果,斷一、二、叁品都是二果向,怎麼他斷了五品還是趣預流果呢?這個以後再說,我們現在先把它肯定下來。在見道的時候,你以前,沒有有漏道,沒有斷過一分煩惱,具縛,或者以有漏道,就是沒有見道之前,修禅定把欲界的煩惱斷除一品、二品、叁品,乃至五品的,這六種人都叫預流向。當你十六刹那,道類智起來的時候,都證預流果,這是預流向。
斷次叁向二者,第二向也,謂于凡位,斷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斷次叁,謂前五品,次叁品故。此有叁人,此斷次叁人,至見道中,名第二向,趣一來果故。離八地向叁者,第叁向也。謂先凡位,斷欲修惑,第九品盡,或斷初定一品,乃至斷無所有處惑盡,名離八地。此有六十四人,謂斷欲第九品,爲一人,斷上七地各九品惑,各有九人,七九六十叁,兼前一人,成六十四人。此六十四人,至見道中,名第叁向也,趣不還果故。
“斷次叁向二”,斷次叁,第五品數過去,下面叁品,就是斷第六、第七、第八,向二。向二,就是二果的向。“第二向也,謂于凡位,斷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斷次叁”,從第五品挨過去,第六、七、第八品,叫斷次叁,挨過去叁品,“謂前五品,次叁品故”,他講得很道地,這叁個人,斷六品的,斷七品的,斷八品的,這叁類人。“此斷次叁人,至見道中,名第二向,趣一來果故”,這些人,到見道的時候,叫二果向,當他一見道的時候,第十六刹那道類智起的時候,證的是一來果,不是初果,因爲他已經把第六品斷掉,一證就是二果。
(135B)“離八地向叁者”,離開八地,“第叁向也”,就是叁果向。“謂先凡位,斷欲修惑,第九品盡”,從第九品的欲界的煩惱開始,把它斷完,“或斷初定一品”,再上面去斷初禅的一品,乃至初禅的九品,乃至二禅的一品到九品,一直斷到無所有處,煩惱九品斷完,叫離八地。離八地這個話,就是說,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這八個地都斷完的。“此有六十四人”,這有六十四種,就是初,欲界的九品煩惱斷的一種,初禅一品的…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