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21

  ..续本文上一页。“谓苦乐受,能顺引寻,此念持寻,故唯舍受”,为什么苦乐受不能修持息念呢?苦乐受,能够引生寻伺,而这个持息念正是对治寻伺的,两个是针锋相对的。一个是要生起寻伺的,一个是对治寻伺的,所以苦乐受不能修这个持息念。

  

  “缘风”,那么这个缘的境界是什么呢?缘的境界就是风,就是气,我们的出入的那个出入气。“第三境界门,此定缘风”,是一定的,肯定是缘这个出入息的气。

  

  “依欲身”,哪个人才可以修这个?欲界的身。“第四依身门,唯依欲界人天趣身,除北俱卢”,要修出入息的这个人的身体,一定是欲界的,人也可以,天也可以,不限于人间,天趣也可以,但是人间要除了北俱卢,北俱卢洲是八难之一,他是生活太舒服了,他就不会修这些佛法的。

  

  “二得者,第五辨得门”,它也是跟不净观一样,有离染得,也有加行得。过去没有修过的,由加行而得到的,加行得,过去修过了,失掉了,最后,你离欲的时候,这些修过的功德它自然会出现,这个叫离染得。因为过去修过的,现在又恢复了,离了染之后,这些过去的功能又恢复了,叫离染得。他并没有起加行修它,但是当你离染的时候,这个功德,又出现了。

  

  “第六”是“作意门”,这个修持息念,它的作意,就是修观的时候,心里用的那个心,是实相作意。因为缘的风是实在有的东西,具体客观上存在的,不是假想观。假想观就是说,你本来是一个身体没有腐烂,也没有死,就想到死之后,膨胀,颜色变掉了,然后是化脓化血,这个都是假想的。这个是实际的,是实相作意相应,不是假想的。

  

  

  

  

  外无者,第七简邪门。佛教方修,外道无有,以诸外道无说者故,自不能觉微细法故。

  

  “外无”,“第七简邪门”,邪门外道,没有数息观的。“佛教方修,外道无有,以诸外道无说者故,自不能觉微细法故”,这是两个原因,外道是没有数息观的。

  

  第一个原因,“无说者故”,外道里边没有人会教这个法,他们都是外行,但是现在的外道很聪明,他们自己内部没有说的,到佛教里来偷。很多是外道,他假名的归依三宝,到三宝里来听修法,修了之后,搞他的外道,这样的人不少。那么这样子,就是盗法,虽然本身没有说者,他们就把佛教说的东西,他就偷过去,这是他们的一种伎俩。所以说,“无说者”,这一关他们是冲破了。

  

  “自不能觉微细法”,这一个,他们不冲破的。这个数息观,达到最后,就是要达到无我的境界的,空的,那么外道,我执的执着非常之浓厚的,那么这个持息念,它跟我执是相违的,他要达到无我境界的,那么外道要从这个理上去得到这个持息观,那是有困难。除非你放下外道,修佛法也承认无我,这么你可以修进这个道。否则的话,即使你没人教,偷了一点皮,也仅留在皮毛上。数息念,你把它息数了之后,心静下去了,对,你还会静下去,外道也可以做到这一点。现在的一些气功师,都在用数息念,但是你息下去之后,你能够观到四念处吗?不行了!这个是他们不愿意观的,所以再上一层没有了。

  

  所以很多气功师,他们也是自己知道,功夫到了一定水平就没有路了。我在四川宝光寺就碰到一个气功师,他很老实,这个人也很谦虚,他带了一批他的学生到寺院来,专门参访那些大德高僧。他也很坦率地跟我说,他修到一定的阶段,再上去的路迷住了,好象空中驾飞机,四边都是云雾,他也没有方向盘,没有办法,他是当着他那么多弟子面前这样子说,他就向佛教里来找门路。佛教里找门路,当然有门路,但是你要把你自己东西放下,你要承认佛教的教义。

  

  什么叫佛教的教义呢?我们说,开始佛在世的时候,是佛教徒、非佛教徒,就是看你承不承认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这三个要件你承认了,你就是佛教徒。如果三个不承认的,诸行无常,不是无常,诸法有我,有我,涅槃寂静,涅槃不好,那你根本不是佛教徒,外道。所以说你接受三个原则性的东西,就是佛教徒。那么你能不能接受这个呢?那问题就在你本身了。如果你能很乐意地接受这个,那佛教的一些修法的财富,你都可以取得。这个佛教是大公无私的,只要有人有苦,他都要救。你要什么方法,都可以给你。就是不给外道,外道就是拿来做害人的事情了,这不好了。这是我们说佛教徒跟外道,原则上有这个差别。

  

  那么后来,就是阿底峡尊者以后,佛教徒的素质降低了,你如果用三法印来简别佛教徒,那就是很多佛教徒,都不能理会这个甚深的道理。以什么方式呢?那就是后来用另一个方式来简别,就是看你是不是真正地归依三宝,一切归投三宝。所以说,我们说归依三宝的时候,一定要叫你放弃对这个邪魔外道、外道典籍、外道的传教士,对他们的求救的心、对他们的向往的心要断掉。如果你这个还不断掉的话,你就非佛教徒。一心一意地归投于三宝,一切困难叫三宝解决,一切事情向三宝学习,一切疑难由三宝来解决,这个你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那么这样子的标准,当然比以前的标准是要少,要下一点了,但是也不会出毛病。如果你这个标准再做不到,三宝又归依,外道又不放,那么最后受害的就是你自己。因为你三宝归依了之后,外道不放,你的归依体,没有生起来,而外道的法,你不放的话,你修下去哪一天出毛病,哪个知道呢?那你三宝又没有,归依体又没有,又不是佛教徒,佛菩萨也不护持你,也不管你,那你自己糟糕了。所以说这个归依三宝的,一定要现在的最低的标准,就是说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个三个再不遵守的话,那这个就是没有办法了。

  

  所以这个看上去好象是有点门户见,好,你归依了佛教之后,就不能信其它了,好象是有偏见。那么其它宗教,可能也有这些。甚至于拉山头的,搞派系的也是,你加入了这个组织,就不能加入其它组织了,那佛教是不是跟他们一样啊?也有派系啊?不是的!我们前面说过,真正能够彻底地把宇宙真理完全搞清楚只有佛一个人,那么其他的都是搞错的,你们跟了搞错的人跑,当然是不忍心的。那你只有归依三宝之后,就不要去走错误的道路了,这是从悲心出发,并不是从其他的派系出发。派系,它也认为自己对,人家不对,但是这个自己自以为对,并不是真的对。佛教是客观上,确实是对,并不是自封为第一,自封为我对。他一切宇宙道理都明白了,他也能够用一切宇宙的法则规则来度一切众生,可以运用自如,那就是他实际达到这个境界了,不是吹,也不是骗人。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归依三宝,不要再去归依天魔外道,并不是门户见,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数等者,第八辨相门。此相差别,由具六因: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者谓系心缘出入息,从一至十。此有三失:一、数减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一谓二;三、杂乱失,于入谓出,于出谓入。离此三失,是名正数。中间错乱,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

  

  “第八辨相门”,“此相差别,由具六因”,这个六因,在《大毗婆沙》里讲得很清楚,因为这个资料,今天找不到了,那就是一个障了,那么只能够把这里地略略说一下。找到了,我们以后再补,只有这个办法了。修这个法,六妙门嘛,天台《小止观》下边就是六妙门,就是这个东西,当然修法有点不同,天台宗依三止三观的道理来修这个法。这里是原始的,佛教原来的本相,修这个法。第一是数,第二是随,第三是止,第四是观,第五是转,第六是净,这六个层次。

  

  “数者谓系心缘出入息,从一至十”,从算数息观,把心就系在息上,出去,进来,那个出入息在数,从一数到十。天台小止观,这个数息观,也有这个一到十。但是一到十,我们说是从先是入息,然后数出息,五个入,五个出,加起来,一共是十。并不是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出,那么就是五个入息,五个出息。他为什么要先数入息?因为顺了生死的缘故。我们生的时候,第一口气是吸进来,最后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出去就不来了。那是先要入在前,出在后。那么它这个要怎么数呢?先数入后数出有很多原因。那么这里个资料没有在,我只能记得一个说一个。这个是不颠倒的,是如法的次第,也顺于生死的次第的,这是出入息这么数。

  

  在数的时候,有三种过失要避免:

  

  第一,“数减失”,数减失就是数得数少了,本来是二当一了,本来是三,数到二去了,那是数减少了,这是一个过失,反正就是没有数对了。

  

  第二,“数增失”,数多了,本来是一,数到三去,二去了,本来二数到三去了,“于一谓二”。这是一个是少数了,一个多数了,都是错了。反正是心不在焉,数错了。我们数息观,要想静下去,就是把心缘在息上,一点也不错的,分分明明地用慧来数它的数字,一口气,两口气,三口气,四口气,这样子一个个数,不要数错。一数错心就已经被妄想引过去了,你不起妄念,你怎么会数错呢?所以说数错就是妄念的表现了,所以不要数错。

  

  第三,“杂乱”,数入的时候,不要当是出。数出的时候,不要当它是入,就是搞乱掉了。

  

  一个是数字的增,一个是数字的减,一个是出入的搅乱,这三个过失能够避免,这样子就是正确的数数。“离此三失,是名正数”,这三个过失避免之后,那就是真正的数息观了,这个方法。“中间错乱,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假使你中间数错了,重来。从一开始,一、二、三、四,这样子按了次第,数下去。“终而复始”,十个满了,再来一开始,这样子不断地循环地数,数到怎么样子?心寂静、寂静、寂静,乃至得定,到禅定。那就是说,这个数息…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