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21

  ..續本文上一頁。“謂苦樂受,能順引尋,此念持尋,故唯舍受”,爲什麼苦樂受不能修持息念呢?苦樂受,能夠引生尋伺,而這個持息念正是對治尋伺的,兩個是針鋒相對的。一個是要生起尋伺的,一個是對治尋伺的,所以苦樂受不能修這個持息念。

  

  “緣風”,那麼這個緣的境界是什麼呢?緣的境界就是風,就是氣,我們的出入的那個出入氣。“第叁境界門,此定緣風”,是一定的,肯定是緣這個出入息的氣。

  

  “依欲身”,哪個人才可以修這個?欲界的身。“第四依身門,唯依欲界人天趣身,除北俱盧”,要修出入息的這個人的身體,一定是欲界的,人也可以,天也可以,不限于人間,天趣也可以,但是人間要除了北俱盧,北俱盧洲是八難之一,他是生活太舒服了,他就不會修這些佛法的。

  

  “二得者,第五辨得門”,它也是跟不淨觀一樣,有離染得,也有加行得。過去沒有修過的,由加行而得到的,加行得,過去修過了,失掉了,最後,你離欲的時候,這些修過的功德它自然會出現,這個叫離染得。因爲過去修過的,現在又恢複了,離了染之後,這些過去的功能又恢複了,叫離染得。他並沒有起加行修它,但是當你離染的時候,這個功德,又出現了。

  

  “第六”是“作意門”,這個修持息念,它的作意,就是修觀的時候,心裏用的那個心,是實相作意。因爲緣的風是實在有的東西,具體客觀上存在的,不是假想觀。假想觀就是說,你本來是一個身體沒有腐爛,也沒有死,就想到死之後,膨脹,顔色變掉了,然後是化膿化血,這個都是假想的。這個是實際的,是實相作意相應,不是假想的。

  

  

  

  

  外無者,第七簡邪門。佛教方修,外道無有,以諸外道無說者故,自不能覺微細法故。

  

  “外無”,“第七簡邪門”,邪門外道,沒有數息觀的。“佛教方修,外道無有,以諸外道無說者故,自不能覺微細法故”,這是兩個原因,外道是沒有數息觀的。

  

  第一個原因,“無說者故”,外道裏邊沒有人會教這個法,他們都是外行,但是現在的外道很聰明,他們自己內部沒有說的,到佛教裏來偷。很多是外道,他假名的歸依叁寶,到叁寶裏來聽修法,修了之後,搞他的外道,這樣的人不少。那麼這樣子,就是盜法,雖然本身沒有說者,他們就把佛教說的東西,他就偷過去,這是他們的一種伎倆。所以說,“無說者”,這一關他們是沖破了。

  

  “自不能覺微細法”,這一個,他們不沖破的。這個數息觀,達到最後,就是要達到無我的境界的,空的,那麼外道,我執的執著非常之濃厚的,那麼這個持息念,它跟我執是相違的,他要達到無我境界的,那麼外道要從這個理上去得到這個持息觀,那是有困難。除非你放下外道,修佛法也承認無我,這麼你可以修進這個道。否則的話,即使你沒人教,偷了一點皮,也僅留在皮毛上。數息念,你把它息數了之後,心靜下去了,對,你還會靜下去,外道也可以做到這一點。現在的一些氣功師,都在用數息念,但是你息下去之後,你能夠觀到四念處嗎?不行了!這個是他們不願意觀的,所以再上一層沒有了。

  

  所以很多氣功師,他們也是自己知道,功夫到了一定水平就沒有路了。我在四川寶光寺就碰到一個氣功師,他很老實,這個人也很謙虛,他帶了一批他的學生到寺院來,專門參訪那些大德高僧。他也很坦率地跟我說,他修到一定的階段,再上去的路迷住了,好象空中駕飛機,四邊都是雲霧,他也沒有方向盤,沒有辦法,他是當著他那麼多弟子面前這樣子說,他就向佛教裏來找門路。佛教裏找門路,當然有門路,但是你要把你自己東西放下,你要承認佛教的教義。

  

  什麼叫佛教的教義呢?我們說,開始佛在世的時候,是佛教徒、非佛教徒,就是看你承不承認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這叁個要件你承認了,你就是佛教徒。如果叁個不承認的,諸行無常,不是無常,諸法有我,有我,涅槃寂靜,涅槃不好,那你根本不是佛教徒,外道。所以說你接受叁個原則性的東西,就是佛教徒。那麼你能不能接受這個呢?那問題就在你本身了。如果你能很樂意地接受這個,那佛教的一些修法的財富,你都可以取得。這個佛教是大公無私的,只要有人有苦,他都要救。你要什麼方法,都可以給你。就是不給外道,外道就是拿來做害人的事情了,這不好了。這是我們說佛教徒跟外道,原則上有這個差別。

  

  那麼後來,就是阿底峽尊者以後,佛教徒的素質降低了,你如果用叁法印來簡別佛教徒,那就是很多佛教徒,都不能理會這個甚深的道理。以什麼方式呢?那就是後來用另一個方式來簡別,就是看你是不是真正地歸依叁寶,一切歸投叁寶。所以說,我們說歸依叁寶的時候,一定要叫你放棄對這個邪魔外道、外道典籍、外道的傳教士,對他們的求救的心、對他們的向往的心要斷掉。如果你這個還不斷掉的話,你就非佛教徒。一心一意地歸投于叁寶,一切困難叫叁寶解決,一切事情向叁寶學習,一切疑難由叁寶來解決,這個你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那麼這樣子的標准,當然比以前的標准是要少,要下一點了,但是也不會出毛病。如果你這個標准再做不到,叁寶又歸依,外道又不放,那麼最後受害的就是你自己。因爲你叁寶歸依了之後,外道不放,你的歸依體,沒有生起來,而外道的法,你不放的話,你修下去哪一天出毛病,哪個知道呢?那你叁寶又沒有,歸依體又沒有,又不是佛教徒,佛菩薩也不護持你,也不管你,那你自己糟糕了。所以說這個歸依叁寶的,一定要現在的最低的標准,就是說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個叁個再不遵守的話,那這個就是沒有辦法了。

  

  所以這個看上去好象是有點門戶見,好,你歸依了佛教之後,就不能信其它了,好象是有偏見。那麼其它宗教,可能也有這些。甚至于拉山頭的,搞派系的也是,你加入了這個組織,就不能加入其它組織了,那佛教是不是跟他們一樣啊?也有派系啊?不是的!我們前面說過,真正能夠徹底地把宇宙真理完全搞清楚只有佛一個人,那麼其他的都是搞錯的,你們跟了搞錯的人跑,當然是不忍心的。那你只有歸依叁寶之後,就不要去走錯誤的道路了,這是從悲心出發,並不是從其他的派系出發。派系,它也認爲自己對,人家不對,但是這個自己自以爲對,並不是真的對。佛教是客觀上,確實是對,並不是自封爲第一,自封爲我對。他一切宇宙道理都明白了,他也能夠用一切宇宙的法則規則來度一切衆生,可以運用自如,那就是他實際達到這個境界了,不是吹,也不是騙人。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歸依叁寶,不要再去歸依天魔外道,並不是門戶見,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數等者,第八辨相門。此相差別,由具六因: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轉,六淨。數者謂系心緣出入息,從一至十。此有叁失:一、數減失,于二謂一;二、數增失,于一謂二;叁、雜亂失,于入謂出,于出謂入。離此叁失,是名正數。中間錯亂,複應從一,次第數之,終而複始,乃至得定。

  

  “第八辨相門”,“此相差別,由具六因”,這個六因,在《大毗婆沙》裏講得很清楚,因爲這個資料,今天找不到了,那就是一個障了,那麼只能夠把這裏地略略說一下。找到了,我們以後再補,只有這個辦法了。修這個法,六妙門嘛,天臺《小止觀》下邊就是六妙門,就是這個東西,當然修法有點不同,天臺宗依叁止叁觀的道理來修這個法。這裏是原始的,佛教原來的本相,修這個法。第一是數,第二是隨,第叁是止,第四是觀,第五是轉,第六是淨,這六個層次。

  

  “數者謂系心緣出入息,從一至十”,從算數息觀,把心就系在息上,出去,進來,那個出入息在數,從一數到十。天臺小止觀,這個數息觀,也有這個一到十。但是一到十,我們說是從先是入息,然後數出息,五個入,五個出,加起來,一共是十。並不是說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出,那麼就是五個入息,五個出息。他爲什麼要先數入息?因爲順了生死的緣故。我們生的時候,第一口氣是吸進來,最後死的時候,最後一口氣出去就不來了。那是先要入在前,出在後。那麼它這個要怎麼數呢?先數入後數出有很多原因。那麼這裏個資料沒有在,我只能記得一個說一個。這個是不顛倒的,是如法的次第,也順于生死的次第的,這是出入息這麼數。

  

  在數的時候,有叁種過失要避免:

  

  第一,“數減失”,數減失就是數得數少了,本來是二當一了,本來是叁,數到二去了,那是數減少了,這是一個過失,反正就是沒有數對了。

  

  第二,“數增失”,數多了,本來是一,數到叁去,二去了,本來二數到叁去了,“于一謂二”。這是一個是少數了,一個多數了,都是錯了。反正是心不在焉,數錯了。我們數息觀,要想靜下去,就是把心緣在息上,一點也不錯的,分分明明地用慧來數它的數字,一口氣,兩口氣,叁口氣,四口氣,這樣子一個個數,不要數錯。一數錯心就已經被妄想引過去了,你不起妄念,你怎麼會數錯呢?所以說數錯就是妄念的表現了,所以不要數錯。

  

  第叁,“雜亂”,數入的時候,不要當是出。數出的時候,不要當它是入,就是搞亂掉了。

  

  一個是數字的增,一個是數字的減,一個是出入的攪亂,這叁個過失能夠避免,這樣子就是正確的數數。“離此叁失,是名正數”,這叁個過失避免之後,那就是真正的數息觀了,這個方法。“中間錯亂,複應從一,次第數之,終而複始,乃至得定”,假使你中間數錯了,重來。從一開始,一、二、叁、四,這樣子按了次第,數下去。“終而複始”,十個滿了,再來一開始,這樣子不斷地循環地數,數到怎麼樣子?心寂靜、寂靜、寂靜,乃至得定,到禅定。那就是說,這個數息…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