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22

  ..續本文上一頁觀你修得好的,能得禅定。

  

  我們說不是得真的禅定。得禅定當然不是那麼容易,你要遠離五不善法,要離五蓋,才能夠得到初禅,這是最低的禅定,色界的最下層的初禅。但是你數息觀數得好了之後,相似的禅定,就是說九住心裏邊,可以達到一二叁四五,這樣的境界會出現。這些境界出現的時候,超出我們普通的經驗的一些東西會出現了。那個時候就是你自己平時從來沒見過的境界會出現,只要心靜下去,都會有。很多的,不要說是出家人,而且現在末法時期,就是居士還多一些。他們修了那個法也好,這個法也好,都會出現一些非常之好的境界。那麼上海就有一個修四歸依的,他修還沒有修到十萬,快滿的時候,就看遍虛空的光明湛凈的藍天中,現一個大的本尊像,遍法界的那麼大,這個時候,他自己根本就感到,這個法界裏好象身融合了一樣的,就是看到那麼大的本尊顯出來了。這也是過去善根出現,也是叁寶的加持。各人各人不一樣的,不要說他看到,我也要看,那你的看不一樣。有的人,感到身上起暖了,或者是感到一個光明等等,這都不要執著。我們看了之後,不要說,這個好得很,非看不可,明天還要現,這個又糟糕了。你看到之後,是得到加持,更努力地修就對了,不要執著那個外相。總是從因上下手!你自己,今天怎麼樣用功,得到這個好相的,明天從這個用功的方式下去,越來越改進,功夫越深,將來果報就更大。如果你執著外相,把這個下功夫的忽略了,那永遠是不會達到目的,而且甚至于會著魔。

  

  我們經常提這個話,希望你們能體會這個意思。佛教是緣起論,講緣起的,一切都是緣起。海公上師經常打的比喻,你要吃飯,一定要有鍋,有水,有米,有柴,有火,可以搽燃這個柴,你把它柴點燃,鍋架好,水加上去,米合適地擺,擺鍋裏蓋起,半個多小時,決定是飯。你說半個小時以後,出來的就不是飯,是泥巴,不會的,說是沙子,也不會。肯定是飯,沒有二話。但是你如果因緣缺一個,那不會是飯,決定不是飯,缺火,擺十年還是米、水,如果缺鍋,早就撒了一地東西。缺了水,你燒出來的是幹焦焦的,焦的米,不是飯。那麼沒有蓋子,僵飯,不熟,不軟和的。那麼因緣少一個就不行的;那麼因緣具足了之後,決定是飯,不會差的。那麼我們說要達到一個果,這個果從因緣下手。假使這個果是飯,我們達到吃飯的果,你一定要鍋、水、米、柴、引火的火柴,這些都具備了,把它如法地安排好了,決定飯會出來的,不是飯還是飯。如果你在燒飯,有人在發願,將來你出的不要是飯,念什麼咒,外道的咒念了半天,你說它會不會不是飯?決定是飯。(130A)因緣和合了,你再念好了,你發惡願,什麼東西,“我希望你不吃飯,希望你燒個石頭出來”,什麼什麼,你這個發咒,你去發願好了,不會的,說是飯就是飯,所以這個是因緣和合,決定成那個果。

  

  

  

  

  隨,謂系心緣出入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止,謂系念唯在鼻端,或于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觀,謂觀察此息風已,並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觀五蘊,以爲境界。轉,謂移轉,轉息風覺,乃至世第一法位。淨,謂勝進入見道位等,乃至盡智等。爲攝六相,故說頌曰:持息念應知,有六種異相,謂數隨止觀,轉淨相差別。

  

  “隨”。這是第一個數,這是下手的功夫。“隨,謂系心緣出入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他因爲心靜下去,把心就安在出入息裏邊,不作加行了,不要數一二叁四了,就隨著息一進一入,進出進出,心完全安在息上了。

  

  “止,謂系念唯在鼻端,或于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這個止的時候,心更靜下去了,那就幹脆不要動了,就止在鼻端,或者是足指,腳尖上,或者你歡喜那個地方都可以,把心停在那裏,這個就是止的功夫更深一層,就定在一點,就是明點, 。

  

  “觀,謂觀察此息風已,並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觀五蘊,以爲境界”,單是止,不開智慧的,要有觀。這觀怎麼觀呢?就觀這個心。我們說觀要有力的話,非先要得止這個條件不可。心止不下來,是浮的,這個東晃西晃的心,力量極弱,觀不起來的。有的人說,要觀想一個本尊,或者九頭叁十六臂,大威德相,“這個怎麼觀得起啊!有那麼多手,每一個手拿的東西那麼多,九個臉,每一個臉又不一樣的顔色,這個頭要昏了,觀不起來”,他是沒有止的力量。

  

  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海公上師初次傳“叁歸依觀”的時候,是口傳的,沒有文的,一個頌也是後頭編的,那個叁歸依觀筆記,更是後頭寫的。開始傳的時候,那些年輕比丘當然傳了之後,就問幾下,也會了。還有幾個老居士,他們跟上師說,“那麼多觀想,我聽了,頭都昏了,要倒下去了,怎麼去修啊?”修不起來,那怎麼辦呢?後來有人就寫了《叁歸依觀》的頌,“世尊既證覺……”這個頌,就是後來因爲這些老居士沒有辦法了,才給他寫個頌,以頌來觀想。頌還不行,太簡單了,這麼隆蓮法師,又寫了一個《叁歸依觀》。這個《叁歸依觀》出來以後,上師從開始教,一直到最後。我們最後在五臺山的時候,有一次本來要講經的,夏天安居的時候,因爲很多人到九龍崗勞動去了,一部分勞動力強的走了,那麼留下的就是常住與執事的監院、買辦、庫頭,包括我一個會計,就在清涼橋沒有下去。那麼這個時候,有人要請法了。請法,上師就是感到,要講經,那麼差不多一半人在外邊,不好講經,那麼有人就提,幹脆修《叁歸依觀》,每天晚上帶著修。修了兩個多月,那個是很好,每天帶修,但是從頭到底,始終一個法印,沒有離開那個《叁歸依觀》的模式。所以這本書,隆蓮法師也寫了的,上師幾十年的傳法,都是以這一本書爲印板的,所以說不增不減,不要自己再加,也不要亂改。這個觀,要觀了之後呢,這個是外道就觀不來了,他們要偷也偷不了。如果你偷去,就把佛教偷去了,你就是佛教徒了。

  

  要觀的時候,觀這個息,觀它的四大種。這個息是什麼?風大,跟它連在一起的四大是不離開的,地水火風都觀。地水火風觀了之後,又觀造色。這個所造色,風依止什麼?所造色(能造色,能造所造色),所造色觀想出來之後,那麼這個所造色裏邊又能産生這個心王、心所。緣了這個怎麼能産生心王、心所?那又觀受想行識。五蘊——色受想行識,全部從這裏觀。觀了之後,就四念住來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住就是從觀五蘊裏邊出來了,那就是佛教了。你外道偷吧,你能不能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承認了,你不是佛教徒是什麼?你如果不承認的話,你這個觀也觀不好,再上去的路,你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就是,以觀這些爲境界,那就是轉入四念處去了。四念處再上去,就是證果證道的東西都會有,所以說持息念成就是蠻高的。

  

  “轉,謂移轉,轉息風覺,乃至世第一法位”,轉就是把位置往上提了,會轉化。本來是緣這個風,緣這個數息的,可以慢慢升高到世第一,四加行的最高一位,就是臨近于見道,轉。從開始數息開始,一直可以升,提高到見道之前的一個世第一。

  

  “淨”,淨化,淨化就是已經見道了,聖者,無漏法出來,清淨。“謂勝進,入見道位”,世第一法一刹那就入見道,所以到了世第一法,你不見道是不可能的,到了世第一法之後,很快你就見道了。見了道,十五刹那裏邊,也是極快,不會見道見了一半死掉了,沒有的,一般見道位不會死的。見道位,這個十五刹那極快,馬上就見完的,上下四谛都見得清楚清楚。“乃至盡智”,一直到阿羅漢的無學位,乃至佛果的金剛喻定。

  

  所以說修數息觀,從開始的數息開始,一直可以轉,提高到(中間本來已經在轉了),修到止了,修觀了,修止觀的,修四念住,提高到到四加行,那就是到世第一位。四加行最高是世第一,這個後面都要講。四加行就是修四谛十六行觀了。到了世第一之後,淨化到見道,無漏法出來,乃至一直到盡智,煩惱斷完,金剛喻定。這樣子六個相,所以說這個數息觀,一直通到無學,可以成無學的,這個外道沒有了,外道怎麼成無學呢?你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也是一個凡夫。

  

  “故說頌曰:持息念應知,有六種異相”,所以說一個頌,持息念(這是總結的頌),應當知道,持息念有六種不同的相。“謂數隨止觀,轉淨相差別”,數、隨、止、觀、轉、淨,這個六個相的差別。

  

  那麼這個裏邊,轉跟淨有兩種說法。有的人說,轉,從開始觀到世第一,這個到四加行是最高位,四轉。淨是從見道位開始。

  

  也有的人說,修四念處開始,到金剛喻定的時候,都叫轉。到金剛喻定,出生盡智,定了,得了這個定之後,斷煩惱的盡智還沒有出來之前,都叫轉。盡智出來了,無學道,無學果得到了,叫淨。

  

  這是兩種說法。那麼這裏介紹的是第一種說法,從加行道之前,叫轉。從四念住,一直到四加行的世第一,是轉。從進入無漏道見道開始,叫淨。這個說法,《俱舍論》是采取這個說法。前面的標准,就是依有漏、無漏來判的:無漏以前,都叫轉;無漏以後,都叫淨。那麼後面那個說法,凡是有煩惱的,沒有斷完的,都叫轉;煩惱斷完了,叫淨。這兩種說法都有,過去都存在,並存的,而這裏世親菩薩引的是第一種說法。那麼我們說要補充材料是很好,就是修這六個次第的時候,産生的一些現象都可以說一下,《大毗婆沙》裏邊的。這個資料怎麼找不到呢?奇怪的,我拿在手裏,拿出來的,就不見了,裏邊也沒有,外邊也沒有。

  

  

  

  

  庚二 明息差別

  

  從此第二,明息差別。論雲:息相差別,雲何應知?頌曰:

  

  入出息隨身  依二差別轉  情數非執受…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