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你修得好的,能得禅定。
我们说不是得真的禅定。得禅定当然不是那么容易,你要远离五不善法,要离五盖,才能够得到初禅,这是最低的禅定,色界的最下层的初禅。但是你数息观数得好了之后,相似的禅定,就是说九住心里边,可以达到一二三四五,这样的境界会出现。这些境界出现的时候,超出我们普通的经验的一些东西会出现了。那个时候就是你自己平时从来没见过的境界会出现,只要心静下去,都会有。很多的,不要说是出家人,而且现在末法时期,就是居士还多一些。他们修了那个法也好,这个法也好,都会出现一些非常之好的境界。那么上海就有一个修四归依的,他修还没有修到十万,快满的时候,就看遍虚空的光明湛凈的蓝天中,现一个大的本尊像,遍法界的那么大,这个时候,他自己根本就感到,这个法界里好象身融合了一样的,就是看到那么大的本尊显出来了。这也是过去善根出现,也是三宝的加持。各人各人不一样的,不要说他看到,我也要看,那你的看不一样。有的人,感到身上起暖了,或者是感到一个光明等等,这都不要执着。我们看了之后,不要说,这个好得很,非看不可,明天还要现,这个又糟糕了。你看到之后,是得到加持,更努力地修就对了,不要执着那个外相。总是从因上下手!你自己,今天怎么样用功,得到这个好相的,明天从这个用功的方式下去,越来越改进,功夫越深,将来果报就更大。如果你执着外相,把这个下功夫的忽略了,那永远是不会达到目的,而且甚至于会着魔。
我们经常提这个话,希望你们能体会这个意思。佛教是缘起论,讲缘起的,一切都是缘起。海公上师经常打的比喻,你要吃饭,一定要有锅,有水,有米,有柴,有火,可以搽燃这个柴,你把它柴点燃,锅架好,水加上去,米合适地摆,摆锅里盖起,半个多小时,决定是饭。你说半个小时以后,出来的就不是饭,是泥巴,不会的,说是沙子,也不会。肯定是饭,没有二话。但是你如果因缘缺一个,那不会是饭,决定不是饭,缺火,摆十年还是米、水,如果缺锅,早就撒了一地东西。缺了水,你烧出来的是干焦焦的,焦的米,不是饭。那么没有盖子,僵饭,不熟,不软和的。那么因缘少一个就不行的;那么因缘具足了之后,决定是饭,不会差的。那么我们说要达到一个果,这个果从因缘下手。假使这个果是饭,我们达到吃饭的果,你一定要锅、水、米、柴、引火的火柴,这些都具备了,把它如法地安排好了,决定饭会出来的,不是饭还是饭。如果你在烧饭,有人在发愿,将来你出的不要是饭,念什么咒,外道的咒念了半天,你说它会不会不是饭?决定是饭。(130A)因缘和合了,你再念好了,你发恶愿,什么东西,“我希望你不吃饭,希望你烧个石头出来”,什么什么,你这个发咒,你去发愿好了,不会的,说是饭就是饭,所以这个是因缘和合,决定成那个果。
随,谓系心缘出入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止,谓系念唯在鼻端,或于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观,谓观察此息风已,并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观五蕴,以为境界。转,谓移转,转息风觉,乃至世第一法位。净,谓胜进入见道位等,乃至尽智等。为摄六相,故说颂曰:持息念应知,有六种异相,谓数随止观,转净相差别。
“随”。这是第一个数,这是下手的功夫。“随,谓系心缘出入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他因为心静下去,把心就安在出入息里边,不作加行了,不要数一二三四了,就随着息一进一入,进出进出,心完全安在息上了。
“止,谓系念唯在鼻端,或于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这个止的时候,心更静下去了,那就干脆不要动了,就止在鼻端,或者是足指,脚尖上,或者你欢喜那个地方都可以,把心停在那里,这个就是止的功夫更深一层,就定在一点,就是明点, 。
“观,谓观察此息风已,并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观五蕴,以为境界”,单是止,不开智慧的,要有观。这观怎么观呢?就观这个心。我们说观要有力的话,非先要得止这个条件不可。心止不下来,是浮的,这个东晃西晃的心,力量极弱,观不起来的。有的人说,要观想一个本尊,或者九头三十六臂,大威德相,“这个怎么观得起啊!有那么多手,每一个手拿的东西那么多,九个脸,每一个脸又不一样的颜色,这个头要昏了,观不起来”,他是没有止的力量。
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海公上师初次传“三归依观”的时候,是口传的,没有文的,一个颂也是后头编的,那个三归依观笔记,更是后头写的。开始传的时候,那些年轻比丘当然传了之后,就问几下,也会了。还有几个老居士,他们跟上师说,“那么多观想,我听了,头都昏了,要倒下去了,怎么去修啊?”修不起来,那怎么办呢?后来有人就写了《三归依观》的颂,“世尊既证觉……”这个颂,就是后来因为这些老居士没有办法了,才给他写个颂,以颂来观想。颂还不行,太简单了,这么隆莲法师,又写了一个《三归依观》。这个《三归依观》出来以后,上师从开始教,一直到最后。我们最后在五台山的时候,有一次本来要讲经的,夏天安居的时候,因为很多人到九龙岗劳动去了,一部分劳动力强的走了,那么留下的就是常住与执事的监院、买办、库头,包括我一个会计,就在清凉桥没有下去。那么这个时候,有人要请法了。请法,上师就是感到,要讲经,那么差不多一半人在外边,不好讲经,那么有人就提,干脆修《三归依观》,每天晚上带着修。修了两个多月,那个是很好,每天带修,但是从头到底,始终一个法印,没有离开那个《三归依观》的模式。所以这本书,隆莲法师也写了的,上师几十年的传法,都是以这一本书为印板的,所以说不增不减,不要自己再加,也不要乱改。这个观,要观了之后呢,这个是外道就观不来了,他们要偷也偷不了。如果你偷去,就把佛教偷去了,你就是佛教徒了。
要观的时候,观这个息,观它的四大种。这个息是什么?风大,跟它连在一起的四大是不离开的,地水火风都观。地水火风观了之后,又观造色。这个所造色,风依止什么?所造色(能造色,能造所造色),所造色观想出来之后,那么这个所造色里边又能产生这个心王、心所。缘了这个怎么能产生心王、心所?那又观受想行识。五蕴——色受想行识,全部从这里观。观了之后,就四念住来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住就是从观五蕴里边出来了,那就是佛教了。你外道偷吧,你能不能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承认了,你不是佛教徒是什么?你如果不承认的话,你这个观也观不好,再上去的路,你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就是,以观这些为境界,那就是转入四念处去了。四念处再上去,就是证果证道的东西都会有,所以说持息念成就是蛮高的。
“转,谓移转,转息风觉,乃至世第一法位”,转就是把位置往上提了,会转化。本来是缘这个风,缘这个数息的,可以慢慢升高到世第一,四加行的最高一位,就是临近于见道,转。从开始数息开始,一直可以升,提高到见道之前的一个世第一。
“净”,净化,净化就是已经见道了,圣者,无漏法出来,清净。“谓胜进,入见道位”,世第一法一刹那就入见道,所以到了世第一法,你不见道是不可能的,到了世第一法之后,很快你就见道了。见了道,十五刹那里边,也是极快,不会见道见了一半死掉了,没有的,一般见道位不会死的。见道位,这个十五刹那极快,马上就见完的,上下四谛都见得清楚清楚。“乃至尽智”,一直到阿罗汉的无学位,乃至佛果的金刚喻定。
所以说修数息观,从开始的数息开始,一直可以转,提高到(中间本来已经在转了),修到止了,修观了,修止观的,修四念住,提高到到四加行,那就是到世第一位。四加行最高是世第一,这个后面都要讲。四加行就是修四谛十六行观了。到了世第一之后,净化到见道,无漏法出来,乃至一直到尽智,烦恼断完,金刚喻定。这样子六个相,所以说这个数息观,一直通到无学,可以成无学的,这个外道没有了,外道怎么成无学呢?你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也是一个凡夫。
“故说颂曰:持息念应知,有六种异相”,所以说一个颂,持息念(这是总结的颂),应当知道,持息念有六种不同的相。“谓数随止观,转净相差别”,数、随、止、观、转、净,这个六个相的差别。
那么这个里边,转跟净有两种说法。有的人说,转,从开始观到世第一,这个到四加行是最高位,四转。净是从见道位开始。
也有的人说,修四念处开始,到金刚喻定的时候,都叫转。到金刚喻定,出生尽智,定了,得了这个定之后,断烦恼的尽智还没有出来之前,都叫转。尽智出来了,无学道,无学果得到了,叫净。
这是两种说法。那么这里介绍的是第一种说法,从加行道之前,叫转。从四念住,一直到四加行的世第一,是转。从进入无漏道见道开始,叫净。这个说法,《俱舍论》是采取这个说法。前面的标准,就是依有漏、无漏来判的:无漏以前,都叫转;无漏以后,都叫净。那么后面那个说法,凡是有烦恼的,没有断完的,都叫转;烦恼断完了,叫净。这两种说法都有,过去都存在,并存的,而这里世亲菩萨引的是第一种说法。那么我们说要补充材料是很好,就是修这六个次第的时候,产生的一些现象都可以说一下,《大毗婆沙》里边的。这个资料怎么找不到呢?奇怪的,我拿在手里,拿出来的,就不见了,里边也没有,外边也没有。
庚二 明息差别
从此第二,明息差别。论云:息相差别,云何应知?颂曰:
入出息随身 依二差别转 情数非执受…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