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被野兽咬得皮肉地下冷冷落落的样子,那就形色贪完全去除了。
妙触贪,细滑的感觉就身体破坏的,烂掉了,全部是脓血。甚至于呢,是只剩下一个骨头,一点也不滑,都是粗涩得很,跟砖头一样,石头一样,毛糙得很的,没有细滑的感觉。
调伏这个供奉贪,就是用膨胀想、腐烂想,这些观想。八个观想来对付四个贪。
那么这个里边,就是修白骨观的骨头的那个观想,可以通通对治这四个贪,所以说《俱舍论》里边,特别强调修白骨观。因为白骨观一个观想能够把这四种贪——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全部都对治掉。白骨里边,一点也没有好看的颜色,那么这个干净的眼睛了,朱红的嘴唇,白骨观上,都现不出来了。白骨里边也没有好看的形色,什么苗条不苗条,只是一个骨架子,根本就没有这个感觉。白骨里边,也没可爱的细滑的感觉,都是粗糙的骨头,跟石灰一样的。这个你们看到骨头的人,可能也知道,那些风化了的骨头,有的地方农村,它的穷人家的坟墓,它是很简陋的,时间久,都坏掉了,白骨都露出来了,里边就像一个烧了石灰的样子,那个东西,一块一块的,一点也不光猾的,很粗糙的。还有供奉贪,一具白骨,如果它跳起舞了,你吓也吓死了,你还有什么感到好,好看的呢?我们说白骨精了,什么东西了,当然变了人的样子迷惑人,如果真的显出原形来了,那吓死人,你晚上看到个白骨在走路,会吓得不得了了,还感到什么可爱的?所以说修白骨观,能够把四种的贪,全部可以除掉。
这是 《顺正理论》,就是补充了这一些资料。《大毗婆沙》可能更多,这个我们是随缘地给大家念了参考一下,看自己以后有什么资料。昨天我说的那个,《禅观正脉研究》,这个书也可以看,那是有单行本。
第一个甘露门把我们的贪欲的心息下去,因为这个贪欲心最厉害,除了饮食之外,就是这个东西,人生天然的,生下来就有的欲望,饮食男女。那么饮食,当然我们是前面讲过了,随得饮食,便生喜足,不要起贪着,但是为了修道,也不能说不吃饮食,但是这个贪欲,却是危害性最大。在《四十二章经》里边,他就是说,幸亏这个贪欲,只有一种,如果有两种那么厉害的,那修行的人就不要想修了,根本就没有办法修了,这个吸引力太大了,冲不过去的。因为只有这么一种,还可以勉强冲过去,当你下了极大的毅力,可以冲过这个关口,把它断除,那么可见得这个贪欲的力量是很大了。贪欲心,一定要把它冲破。
这个关过了之后,那么你还有什么留下来的呢?就你坐在那里,虽然男女的贪心是已经息下来了,但你坐在那里,心定不下来,东想西想的,总是不能安住于一个缘,那时候就要修这个数息观,所以第二个甘露门就是持息念。
己二 别释持息念
庚一 明念差别
从此第二,别释持息念。就中分二:一、明念差别,二、明息差别。且释念差别者,论云:说不净观相差别已,次应辨持息念,此差别相云何?颂曰:
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 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从此第二,别释持息念。就中分二:一、明念差别,二、明息差别”,“且释念差别者”,先解释念的差别。
“论云:说不净观相差别已”,不净观的各式各样的相已经说完了,那么你现在该挨着要解释,什么叫持息念?因为开始是,“入修有二门”,这两个门,第一个门讲完了,第二个门接着要讲。“此差别相云何?”那么就是持息念的各式各样的相貌是怎么一会事?
“颂曰:息念慧五地,缘风依欲身,二得实外无,有六谓数等”,(129B)这个里边就讲了很多的问题。持息念,它的本体是慧为体。我们以前讲过的,这个数息观,它的名字是数息,但是实际它的体是慧。因为能数的是慧,以慧力量,使念住在这个息上,所以虽然说的持息念,但是体是慧。这是什么释?你们记不记得?邻近释。慧念两个是,绝对相应得很接近的东西,不用慧的名词,而用念的名词,那么说邻近释,它的体是慧。
那么依哪些地可以修这个数息?五个地,因为数息念是一定要舍受的时候才能息,有喜乐受的时候心冲动,就不容易心息下来,数息念,所以这个只有五个地。五个地就是,初禅的近分地,二禅、三禅的近分定,跟中间定,都是舍念的;欲界,欲界的可以修。根本定,初禅是离生喜乐,有喜乐;二禅是定生喜乐;三禅是离喜妙乐,都有喜乐,三禅是乐,都不能修这个持息念,只有近分定,舍念。那么四禅以上,不是都是舍念吗,为什么不能修呢?四禅以上出入息没有了,怎么数呢?到了四禅以上就呼吸停止了,那就没有这个数息念的事情,所以只有五个地有数息观。
它缘的境界是什么?缘的是风,就是缘这个息,息就是息风。
它依什么身来修?依欲界的身。它有几个得,有二个得,离染得跟加行得。
它的作意,是实相作意,跟不净观的假想作意不一样,这个息是实在有的东西。不净观是把自己观想成腐烂,这个皮肉掉下去,成了个骨头,这是假想的,那么这是实相作意。
“外无”,数息观,外道没有的。所以外道要偷我们的,现在外道、气功师也在搞数息观,这佛教里偷去的。我们真正的数息观,外道没有的,但是偷只偷个皮毛,里边偷不了的。因为数息观数下去,慢慢地观息,由数息里边观那个息的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风,再观所造的四大,再观依四大而起的心理作用,那就是慢慢地转入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观身是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外道是不用无我的,如果真的无我的境界,他就进不去了。外道总执着一个我,我要怎么样,我要身体要坚固,要金刚不坏,要罗汉身等等,学了半天,都是要使自己没有毛病了,能够长寿,寿同天地,都是打这个妄想。那么所以说,他最多学个皮毛,一二三四,数息,他学会了,内部的东西,再深入,他深入不去的。而我们这个数息观,从这个数息下手,将来能够证果证道的,一直通到无学道,这个是后边要讲的。
“有六谓数等”,数息观有六种。哪六种呢?一是数,二是随,三是止,四是观,五是转,六是净。
《小止观》后边也有这六种,但是它的观想,跟根本乘的有一点不一样。那么这六个观想,《大毗婆沙》里边讲得很仔细。我以前一个笔记本上有这个东西,今天怎么找不到了,这个又出障了。本来是今天要讲的,没有讲之前这个资料已经摆好了,上了座就没有了,里边没有,外边也没有,这个是障碍,障出来了。那没有关系,我们下了课再去找,今天介绍不了,明天后天介绍。有六种修法,我们今天先把课文的讲完好了。那个补充资料,下一次可以再补充。
释曰:此有八门。息念慧者,第一出体门。此之息念,以慧为体。息即是风,念持息故,名为息念。体虽是慧,而名念者,由念力持,慧于境中,得分明故。经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来,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五地者,第二依地门。谓依初禅近分,及二三禅近分,并中间、欲界,此念唯与舍受相应,故在近分、中间、欲界,非余地也。谓苦乐受,能顺引寻,此念持(疑“治”字)15寻,故唯舍受。缘风者,第三境界门,此定缘风。依欲身者,第四依身门。唯依欲界人天趣身,除北俱卢。二得者,第五辨得门,通离染得及加行得。实者,第六作意门。此与真实作意相应,非假想也。
“释曰:此有八门”,讲数息观,从八个方面来讲。
第一,“息念慧者”,它的体是什么?数息念。它的体是慧,慧心所。息就是呼吸,就是我们的风。“念持息故,名为息念”,什么叫息念?这个念头持那个息,就是数那个息,把心这个念头住在息上,数它的数,持息,以念来持息,叫息念。
它的体是慧。“名念者,由念力持,慧于境中,得分明故”,我们明明在数那个息,是慧心所在起作用,但是怎么叫持息念呢?因为靠念的力量,把息持住,然后慧在里里边数,一、二、三、四,能够清清楚楚数它,因为念的力量强,慧跟念是两个相应的心所,关系极密切,那么以念的名词来安,这是邻近释。
“经言”,这个印度的原名,就是“阿那阿波那念”,这就是两个名词,“阿那”是什么?“遣来”,就是把息吸进来。“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就是把外面的空气,把它吸进来,这是“阿那”的意思。“阿波那”,就是遣出,“遣去”,把内边的风,就是空气,把它排出去,“令出身义”,把身里边从鼻孔里排出去。所以说,真的阿那阿波那念呢,就是出入息,入出息,吸进来,又遣出去,在里边数数,这就是持息念的下手的方法。
“五地”,那么持息念,依哪些地可以修呢?“谓依初禅近分”,初禅的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二三禅近分”,这些都是舍受,因为近分定,是在断烦恼的,在断烦恼当中,正在搏斗,没有喜乐的。烦恼断完了,喜乐就生了。根本定,初禅根本定,离生喜乐,二禅根本定定生喜乐,三禅根本定离喜妙乐,根本定都有喜乐,有喜乐的心有冲动,不能静止下来持那个息。假定你心里很高兴,你持息去,你心里很高兴,吸引在那里,“修好了,马上到哪里去了”,你根本这个持息修不好的。那么所以说,要舍受,心里很平稳的这样子去修这个法,所以,一定要依靠初禅的近分。“二三禅近分”,“中间”定也是舍受,“欲界”也有舍受的,那么都可以。这五个地都可以修这个法。
“此念唯与舍受相应”,因为持息念,只能跟舍受相应,所以在近分、中间、欲界,能够跟舍受相应的时候,能够修这个法。“非余地也”,其它的地就不行…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