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20

  ..續本文上一頁被野獸咬得皮肉地下冷冷落落的樣子,那就形色貪完全去除了。

  

  妙觸貪,細滑的感覺就身體破壞的,爛掉了,全部是膿血。甚至于呢,是只剩下一個骨頭,一點也不滑,都是粗澀得很,跟磚頭一樣,石頭一樣,毛糙得很的,沒有細滑的感覺。

  

  調伏這個供奉貪,就是用膨脹想、腐爛想,這些觀想。八個觀想來對付四個貪。

  

  那麼這個裏邊,就是修白骨觀的骨頭的那個觀想,可以通通對治這四個貪,所以說《俱舍論》裏邊,特別強調修白骨觀。因爲白骨觀一個觀想能夠把這四種貪——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全部都對治掉。白骨裏邊,一點也沒有好看的顔色,那麼這個幹淨的眼睛了,朱紅的嘴唇,白骨觀上,都現不出來了。白骨裏邊也沒有好看的形色,什麼苗條不苗條,只是一個骨架子,根本就沒有這個感覺。白骨裏邊,也沒可愛的細滑的感覺,都是粗糙的骨頭,跟石灰一樣的。這個你們看到骨頭的人,可能也知道,那些風化了的骨頭,有的地方農村,它的窮人家的墳墓,它是很簡陋的,時間久,都壞掉了,白骨都露出來了,裏邊就像一個燒了石灰的樣子,那個東西,一塊一塊的,一點也不光猾的,很粗糙的。還有供奉貪,一具白骨,如果它跳起舞了,你嚇也嚇死了,你還有什麼感到好,好看的呢?我們說白骨精了,什麼東西了,當然變了人的樣子迷惑人,如果真的顯出原形來了,那嚇死人,你晚上看到個白骨在走路,會嚇得不得了了,還感到什麼可愛的?所以說修白骨觀,能夠把四種的貪,全部可以除掉。

  

  這是 《順正理論》,就是補充了這一些資料。《大毗婆沙》可能更多,這個我們是隨緣地給大家念了參考一下,看自己以後有什麼資料。昨天我說的那個,《禅觀正脈研究》,這個書也可以看,那是有單行本。

  

  第一個甘露門把我們的貪欲的心息下去,因爲這個貪欲心最厲害,除了飲食之外,就是這個東西,人生天然的,生下來就有的欲望,飲食男女。那麼飲食,當然我們是前面講過了,隨得飲食,便生喜足,不要起貪著,但是爲了修道,也不能說不吃飲食,但是這個貪欲,卻是危害性最大。在《四十二章經》裏邊,他就是說,幸虧這個貪欲,只有一種,如果有兩種那麼厲害的,那修行的人就不要想修了,根本就沒有辦法修了,這個吸引力太大了,沖不過去的。因爲只有這麼一種,還可以勉強沖過去,當你下了極大的毅力,可以沖過這個關口,把它斷除,那麼可見得這個貪欲的力量是很大了。貪欲心,一定要把它沖破。

  

  這個關過了之後,那麼你還有什麼留下來的呢?就你坐在那裏,雖然男女的貪心是已經息下來了,但你坐在那裏,心定不下來,東想西想的,總是不能安住于一個緣,那時候就要修這個數息觀,所以第二個甘露門就是持息念。

  

  

  

  

  己二 別釋持息念

  

  庚一 明念差別

  

  從此第二,別釋持息念。就中分二:一、明念差別,二、明息差別。且釋念差別者,論雲:說不淨觀相差別已,次應辨持息念,此差別相雲何?頌曰:

  

  息念慧五地  緣風依欲身  二得實外無  有六謂數等

  

  “從此第二,別釋持息念。就中分二:一、明念差別,二、明息差別”,“且釋念差別者”,先解釋念的差別。

  

  “論雲:說不淨觀相差別已”,不淨觀的各式各樣的相已經說完了,那麼你現在該挨著要解釋,什麼叫持息念?因爲開始是,“入修有二門”,這兩個門,第一個門講完了,第二個門接著要講。“此差別相雲何?”那麼就是持息念的各式各樣的相貌是怎麼一會事?

  

  “頌曰:息念慧五地,緣風依欲身,二得實外無,有六謂數等”,(129B)這個裏邊就講了很多的問題。持息念,它的本體是慧爲體。我們以前講過的,這個數息觀,它的名字是數息,但是實際它的體是慧。因爲能數的是慧,以慧力量,使念住在這個息上,所以雖然說的持息念,但是體是慧。這是什麼釋?你們記不記得?鄰近釋。慧念兩個是,絕對相應得很接近的東西,不用慧的名詞,而用念的名詞,那麼說鄰近釋,它的體是慧。

  

  那麼依哪些地可以修這個數息?五個地,因爲數息念是一定要舍受的時候才能息,有喜樂受的時候心沖動,就不容易心息下來,數息念,所以這個只有五個地。五個地就是,初禅的近分地,二禅、叁禅的近分定,跟中間定,都是舍念的;欲界,欲界的可以修。根本定,初禅是離生喜樂,有喜樂;二禅是定生喜樂;叁禅是離喜妙樂,都有喜樂,叁禅是樂,都不能修這個持息念,只有近分定,舍念。那麼四禅以上,不是都是舍念嗎,爲什麼不能修呢?四禅以上出入息沒有了,怎麼數呢?到了四禅以上就呼吸停止了,那就沒有這個數息念的事情,所以只有五個地有數息觀。

  

  它緣的境界是什麼?緣的是風,就是緣這個息,息就是息風。

  

  它依什麼身來修?依欲界的身。它有幾個得,有二個得,離染得跟加行得。

  

  它的作意,是實相作意,跟不淨觀的假想作意不一樣,這個息是實在有的東西。不淨觀是把自己觀想成腐爛,這個皮肉掉下去,成了個骨頭,這是假想的,那麼這是實相作意。

  

  “外無”,數息觀,外道沒有的。所以外道要偷我們的,現在外道、氣功師也在搞數息觀,這佛教裏偷去的。我們真正的數息觀,外道沒有的,但是偷只偷個皮毛,裏邊偷不了的。因爲數息觀數下去,慢慢地觀息,由數息裏邊觀那個息的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風,再觀所造的四大,再觀依四大而起的心理作用,那就是慢慢地轉入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觀身是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外道是不用無我的,如果真的無我的境界,他就進不去了。外道總執著一個我,我要怎麼樣,我要身體要堅固,要金剛不壞,要羅漢身等等,學了半天,都是要使自己沒有毛病了,能夠長壽,壽同天地,都是打這個妄想。那麼所以說,他最多學個皮毛,一二叁四,數息,他學會了,內部的東西,再深入,他深入不去的。而我們這個數息觀,從這個數息下手,將來能夠證果證道的,一直通到無學道,這個是後邊要講的。

  

  “有六謂數等”,數息觀有六種。哪六種呢?一是數,二是隨,叁是止,四是觀,五是轉,六是淨。

  

  

  《小止觀》後邊也有這六種,但是它的觀想,跟根本乘的有一點不一樣。那麼這六個觀想,《大毗婆沙》裏邊講得很仔細。我以前一個筆記本上有這個東西,今天怎麼找不到了,這個又出障了。本來是今天要講的,沒有講之前這個資料已經擺好了,上了座就沒有了,裏邊沒有,外邊也沒有,這個是障礙,障出來了。那沒有關系,我們下了課再去找,今天介紹不了,明天後天介紹。有六種修法,我們今天先把課文的講完好了。那個補充資料,下一次可以再補充。

  

  

  

  

  釋曰:此有八門。息念慧者,第一出體門。此之息念,以慧爲體。息即是風,念持息故,名爲息念。體雖是慧,而名念者,由念力持,慧于境中,得分明故。經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雲遣來,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此雲遣去,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五地者,第二依地門。謂依初禅近分,及二叁禅近分,並中間、欲界,此念唯與舍受相應,故在近分、中間、欲界,非余地也。謂苦樂受,能順引尋,此念持(疑“治”字)15尋,故唯舍受。緣風者,第叁境界門,此定緣風。依欲身者,第四依身門。唯依欲界人天趣身,除北俱盧。二得者,第五辨得門,通離染得及加行得。實者,第六作意門。此與真實作意相應,非假想也。

  

  “釋曰:此有八門”,講數息觀,從八個方面來講。

  

  第一,“息念慧者”,它的體是什麼?數息念。它的體是慧,慧心所。息就是呼吸,就是我們的風。“念持息故,名爲息念”,什麼叫息念?這個念頭持那個息,就是數那個息,把心這個念頭住在息上,數它的數,持息,以念來持息,叫息念。

  

  它的體是慧。“名念者,由念力持,慧于境中,得分明故”,我們明明在數那個息,是慧心所在起作用,但是怎麼叫持息念呢?因爲靠念的力量,把息持住,然後慧在裏裏邊數,一、二、叁、四,能夠清清楚楚數它,因爲念的力量強,慧跟念是兩個相應的心所,關系極密切,那麼以念的名詞來安,這是鄰近釋。

  

  “經言”,這個印度的原名,就是“阿那阿波那念”,這就是兩個名詞,“阿那”是什麼?“遣來”,就是把息吸進來。“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就是把外面的空氣,把它吸進來,這是“阿那”的意思。“阿波那”,就是遣出,“遣去”,把內邊的風,就是空氣,把它排出去,“令出身義”,把身裏邊從鼻孔裏排出去。所以說,真的阿那阿波那念呢,就是出入息,入出息,吸進來,又遣出去,在裏邊數數,這就是持息念的下手的方法。

  

  “五地”,那麼持息念,依哪些地可以修呢?“謂依初禅近分”,初禅的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二叁禅近分”,這些都是舍受,因爲近分定,是在斷煩惱的,在斷煩惱當中,正在搏鬥,沒有喜樂的。煩惱斷完了,喜樂就生了。根本定,初禅根本定,離生喜樂,二禅根本定定生喜樂,叁禅根本定離喜妙樂,根本定都有喜樂,有喜樂的心有沖動,不能靜止下來持那個息。假定你心裏很高興,你持息去,你心裏很高興,吸引在那裏,“修好了,馬上到哪裏去了”,你根本這個持息修不好的。那麼所以說,要舍受,心裏很平穩的這樣子去修這個法,所以,一定要依靠初禅的近分。“二叁禅近分”,“中間”定也是舍受,“欲界”也有舍受的,那麼都可以。這五個地都可以修這個法。

  

  “此念唯與舍受相應”,因爲持息念,只能跟舍受相應,所以在近分、中間、欲界,能夠跟舍受相應的時候,能夠修這個法。“非余地也”,其它的地就不行…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