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还得要一连串的有漏,再引无漏,又是一连串的无漏。这样子无漏,有漏,再无漏。这是因为它的习惯势力,不能一下子就给它改变,总是要多念的无漏,引生多念有漏,再引生多念的无漏。这样子慢慢锻炼,一点点减下去,最后减到两念无漏,可以引生两念有漏,最后再引无漏,又是两念,那就是很快了。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那是成功了。现在加行成功,是两念,引起无漏心,第二个念过了,马上有漏心就生起来,第二个有漏心过了之后,马上又生出第三个无漏心。这样子叫加行成满,杂修静虑的加行成功了。
那么再正式的正修。“次复唯有一念无漏,次复引起一念有漏,无间后生一念无漏。中间有漏,前后无漏,以相间杂,故名杂修。此一念杂,名根本成”,杂修静虑的根本定,根本的修法成功了。那就是说,两念还嫌多,一念。一念无漏,第二念马上有漏,第三念又是无漏,这样子翻来覆去地杂修,等到你修到一念无漏,次生一念有漏,再生一念无漏,这个搞成功了,才杂修静虑的根本修成了。两念,还是加行成功,根本的成功,成就在一念,二念无漏,中间隔一念有漏。这样子,这个很不容易的,一般就是说无漏心引出来了,马上把它停下来,要生有漏的,这个中间很困难,有漏的心生出来了,要生无漏的更困难,有漏再到无漏更要困难一些。那么说,马上有漏,第二念就是无漏,那就是要经过很长的锻炼的时间。那么第四静虑的力量最大,锻炼这个,由多念减到少念,少念减到两念,最后的一念,这个一念就成功了。
“修第四已,乘此势力,亦能杂修下三静虑”,第四个静虑,这样子修成功之后,那已经是有把握了,那么下边三个静虑,虽然力量差一些,有了上面的基础,也可以杂修,也可以修到一念无漏,一念有漏,再一念无漏。那么这个中间,无漏生有漏,是容易一些,有漏生无漏,困难一些。所以,一般的就说,一剎那生无漏,无漏一剎那生有漏,有漏一剎那又生无漏,这个中间,最后的无漏,第三剎那,等于说解脱道,前面算是无间道。这样子,重点还在最后的无漏生起来是困难。由无漏变有漏,是容易些,有漏马上一念成了无漏,这个是要大加行。所以这个,把它称为解脱道,前面两个算是无间道。
杂修静虑,总有三缘:一为受生,生净居故;二为现乐,受法乐故;三为遮止起烦恼退。若不还修,由前三缘,若罗汉修,除受生一。
下边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修杂修静虑?一是为“受生”,当那些圣者,他愿意生到五净居天去的,因为五净居天是最殊胜的地方。四静虑是定慧均等,止观相等的,而无色界,止多观少,那么他们这些爱智慧的人,不愿意沉没在止里边,所以无色界不愿意去,要生到五净居天,这是一个原因,所以要修杂修静虑。
第二个原因,“为现乐”,现前得到诸法乐,现法乐住。现前要受到法乐的快乐,他就修这个杂修静虑。(139A)我们在《法蕴足论》,大家可能有人听过了,修定有四个程序:现法乐住,殊胜知见,胜分别慧,乃至诸漏永尽。这四个程序,那么这是第一个现法乐住的,受现法的乐住。
第三个,“为遮止起烦恼退”。因为有些钝根的阿罗汉也好,不还果也好,他会退,烦恼引起之后,会退。那么修杂修静虑,就可以保证不退,那么这也是练根的一方面了。就是修了杂修静虑的人,他的根利了,可以保证不退。
那么从这一点呢,我们说阿罗汉、不还果尚且要起烦恼退,我们这一个凡夫,他就是口气很大,“我在五浊恶世中间,五欲的烦恼里边,我可以撑得住,不为它所害”,乃至裸体照片看了,“我不动心”。你不动心,你把这个照片看了干什么呢?这些事情都是根本不懂教理了。你是个凡夫,具缚的,一切烦恼都具足的,里边,就是火种子满的,你还跑到一个引火的地方去。我们说,有些车间里边不能吃香烟,就是因为很多要引起爆炸的东西在里边,它是香烟不准抽的,抽了之后,引起爆炸,整个厂都烧掉了。这个人偏偏厉害,他说,我拎那么多氧气瓶,什么东西,我就不怕,我抽香烟不算,还要烧火,烧饭。你去烧嘛,烧到后来,爆炸嘛,你自己炸得粉身碎骨,没有了。那就是无知。所以不学教的人,他就是会那么无知,认为自己是有把握。把握在哪里呢?你如果说,你烦恼没有了,最起码,你是不还果。欲界的烦恼是断掉了。那么你现在是不是不还果呢?不还果的,最起码得初禅,你有没有初禅?所以这些自己问问就知道了,没有这个把握不要说大话,说大话,弄不好就是大妄语。你说增上慢,还好一点,你无知了,你是增上慢。如果你明明知道自己不行,要充好汉,那么你是大妄语,大妄语,还下无间地狱,是根本罪,不得了。
辛六 明净居唯五
从此第六,明净居唯五。论云:何缘净居,处唯有五。颂曰:
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
“从此第六,明净名唯五”,净居天为什么只有五个?“论云:何缘净居,处唯有五?”
“颂曰: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因为这个是从因上来的,五净居天是果,杂修静虑是因。因为杂修静虑有这么五类,那么生的净居天也是五种。
释曰:由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胜品,五上极品。初品有三,谓三心也:初起一无漏,次起一有漏,后起一无漏。第二品六,谓更三心并前成六。第三品九,谓更三心,并前成九。第四品十二,谓更三心,并前九心,故成十二。第五品十五,复起三心,并前十二,故成十五。如是五品,如其次第,感五净居。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净居,非是无漏能感净居,憎背有故。
“释曰:由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第四静虑杂修的时候分五品,所以净居天,也只有五种。哪五品呢?“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胜品,五上极品”,一共分了五品,下、中、上、上胜、上极,上极是最高了,再也没有上的。
“初品有三,谓三心也”,初品有三个心,那就是什么三个心呢?第一个就是无漏心,第二个是有漏心,第三个又起无漏心。这是第一个,他从无漏转入有漏,一念,马上又一念转成无漏,这一个修成,这是下品。这个已经成功了,怎么还下品呢?上边比他还要厉害。一次搞完了,假使我们一样的,好象搞一个运动,搞一个什么大劳动,把你搞成了,筋疲力尽,马上坐下来休息了。
中品的,他一次无漏,一次有漏,一次无漏搞好了。再来一次,再是无漏,有漏,无漏,六个心,那连着再干一次,那个比它要力量大了(“次起一有漏,后起一无漏”,这个是第一品)。“第二品六”,第二品中品,他起六个心,这个三个心之后呢,再起三个心,跟着又来一次,再是无漏、有漏、无漏。“并前成六”,加上前面三个心,一下子六个心,这个就是说无漏,有漏,无漏,无漏,有漏,无漏,这么是反复地在搞。这个力量比前面一个大了,第一个他三个一搞的话,已经很吃力,再要一次,吃不消了,这个来两次。
第三种,九。“谓更三心,并前成九”,再来一次,九个心,那力量更强。
第四种,十二,再加三个心。九个加三个,一共十二个心。
第五个,十五,三个心之后,再加三个心,一共十五个心。那练到十五差不多了,再多也没问题了。
那么前面的,是一品一品往上生了,三个心升一品,三个心升一品,升到十五,那么这样子,因为锻炼的时候,有这么五种的不同,所以感的果,也是有五种净居天的不同。那当然是,净居天的五种,最高的是色究竟天,十五心圆满以上的,生色空竟天,其他的生前面的四种天。
“如是五品,如其次第,感五净居”,因为修的时候有五品高下,那么感的果,也有五净居天的不同。“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净居。非是无漏,能感凈居,憎背有故”,这里就是怕误会,你说无漏法熏修,能感净居天,那么净居天的果是不是无漏法所感的呢?这是净居天,还在三界里边,三界的果都是有漏法的果,无漏法不感果的,出三界的。所以说,这个净居天的果,是因为这个有漏法,受了无漏的势力,这个有漏法殊胜了,感到的果;净居天的果,并不是无漏法自己能感果,无漏法本身是“憎背有故”,对三有是厌离的、讨厌的,不会感三有的果的。
我们前面早就说过,无漏不感果的。这个整个的三界的果,都是有漏法感的;无漏法,它是超出三界的,跟三界是背道而驰的,不会感三界的果。所以说,杂修静虑以无漏法修,无漏势力使这个有漏法感到这个殊胜的果,并不是无漏法自己感到三有的果。那这个前面就没有矛盾了,否则的话,你怎么前面说无漏不感果,现在无漏又感起果了呢?并不是无漏的果,是有漏法受到无漏的势力熏修,然后感到这个殊胜的果。
这是杂修静虑讲完了,因为上流有全超、半超、遍没的不同,那就牵涉到杂修静虑。那么什么叫杂修静虑,这里全部讲完了。把五净居天,所有五层天也就是因为修的因有五品,这个也附带说了。下边是身证(不是广东那个深圳)。
辛七 明身证不还
从此第七,明身证不还。论云:经说不还,有名身证,依何胜德,立身证名?颂曰:
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证
“从此第七,明身证不还”,有一种不还果叫身证。“论云:经说不还,有名身证”,有一种不还,经里边叫身证。“依何胜德,立身证名”,他有什么殊胜的功德,这个不还果叫身证呢?
“颂曰: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证”,那很简单,一句话,得了灭尽定的不还果,他的名字改了,叫身证。这个为什么叫身证呢?灭尽…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