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63

  ..续本文上一页定没有心,只有身来证的,所以叫身证。

  

  

  

  

  释曰:若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证。灭定无心,由身证得,故名身证。

  

  “释曰:若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证”,不还果,如果他修得灭尽定,灭尽定,是除定障的,“转名身证”。“灭定无心,由身证得,故名身证”,这个灭尽定,我们前面讲过了,是无心定,是没有心的。没有心,那么哪个来证这个定呢?当然了,入定的时候有心,但是入了定之后是没有心,那个时候就身来证,故名身证。

  

  附带讲一下。灭尽定,这个定是甚深,跟涅槃相似的,那么这个定修好之后,一切定障可以排除,修定的障,定中的变化,等等的障碍,修了灭尽定的人,都能排除。阿罗汉,假使把烦恼断掉了,他三界是不来了,但是三明六通,不一定有。那就是说慧解脱,他的无漏慧生出来,把烦恼灭掉,解脱了,出三界,但是没有得灭尽定,就是这个定中的障会没有解脱,他就是没有三明六通。所以说我们有的人,好象是对神通崇拜得不得了,好象一定要有神通,才算是佛教里修行的人,我们再看一看,阿罗汉没有神通也有的。我们在以前,这个降龙罗汉,人家以为这个是神通大得不得了,降龙了,这龙是有大神通的。佛在世一个降龙罗汉,就是我们罗汉仪轨的根支具尊者,那时候,他们那个地方,出一个恶龙,力量大得很,神通都有,很多人去降服它都不行,请这个阿罗汉、那个阿罗汉去,你显神通,他也显神通,反正不能把它撵起走,当然阿罗汉不会用极恶的方法来消灭它,这个不会用的,就是劝了、用神通了、警告它等等,这个龙不买帐了,你神通,他也有神通了,他就不听你的话,那么阿罗汉下毒手,也不会下,所以这个龙也没办法。那么最后,大家去问佛了,这龙怎么办呢?这个地方危害很大了。佛说:这个龙嘛,叫根支具长者去降好了,把根支具长者喊来之后,他说那里一个龙很厉害,你去降服他。根支具尊者,他没有神通的。他就是一个阿罗汉证到了,没有神通,三明六通没有,但是他对佛有信心。佛说你能降,他说我就能降,佛的话,说了之后绝对相信。他一点也不胆小,“佛说我能降龙,我就去了”,就跑到那里去。那么这个时候 ,他去降龙了,很多人就是看闹热去了,看这个阿罗汉,那么凶的龙,看他怎么降了。结果,那个阿罗汉,跑到龙那里。龙摇头摆尾,正在发威的时候,他就远远地招呼他,他说:“贤者。”贤者是很客气的话了,贤者就是贤了,贤是贤圣品那个贤了,是尊重它的意思。“贤者,你好走了”,这么一句话。那个龙,就尾巴一摇就走掉了,从此不来了。这个人家就奇怪了,本来很多人去看,这一次降龙,肯定有大神通了,好象是封神榜一样搞起来了,结果啥都没有看到,就是一句话,走掉了。他们又去问佛:什么原因是呢?他,根支具长者,他持戒,凡是制一条戒,就受一条戒,从来大的小的都不犯的。大的固然不犯,小的戒制了之后,就持不犯,一品也不犯,半点也不犯,就有那么大的威力,戒的威力,龙也没有办法他,只有听话走的。

  

  那么从这一点,我们一方面是要鼓励大家,好好持戒。你要有威光,要人家听你的话,那你得要持戒得好一点,戒不行的话,你想统理大众,恐怕有困难的,所以说自己有的时候,在事情上行不通的时候,不要怨人家,反过来照镜子,自己持戒持好了没有?这个事情你喊不动,那个人你喊不动,他跟你吵架,到底你持戒好不好?从根本上下手,把持戒好好地持好之后,决定会有效。因为龙尚且不能,当然我们说现在的人,根支具长者那样子一个小戒制了以后从来不犯的,这很难做到,但是犯了之后赶快忏悔的,这个恐怕还可以做。那么你从这个方面下手,努力,决定会有一定的好处。自己修行,更厉害,不是统理大众的事情了,自己修行没有戒的基础,那你不要说证果,就是人天的身都难保。

  

  昨天我看到一个公案。他说一个年轻的人,到京城去考试。那个时候,考举人,秀才什么,都是乡里边、自己本地考的。考什么,靠状元去了,考状元是京里考的,是最高的考试了。他在考的时候,碰到在旅馆里住,这个旅馆里住,碰到冬天冷下大雪,这个旅馆本来是一个夫妇开的,那个丈夫很早就死掉了,一个寡妇在开的。寡妇很年轻了,她看赶考的那个人,住一夜,马上就走了,她就不管他,住一夜再说。那知道下大雪,连下几天,京师路不通了,当时的交通工具当然没有现在那么好了。好了,你下了雪怎么走?走不动了,只好等在那里,等在那里时间久了,染污心就生起来了,结果两个人,还有一点惭愧心,没有做最大的根本犯,但是拥抱了一下子,那就功名取消了,考不上了。这个就是戒不严格了,一般说拥抱,现在在家人,拥抱是不希奇的,什么跳交际舞了,什么东西了,拥抱好象经常性的,那你想一想,你将来的果报是如何?这个公案是什么,也是一个佛书里边来的,你这样拥抱一下,由染污心拥抱一下,尚且要取消功名,那你何况其它的,那就不可说了。根本犯,那是下地狱没啥说,所以戒很重要。

  

  定慧,在戒的基础上才能有,那么我们说阿罗汉,即使他的定障没有,当然普通的定是有了,定障没有除,三明六通没有得到,毕竟还能证阿罗汉。现在好象谈起佛教,非要显神通不可,那也是走向一边去了,能够显神通的人,阿罗汉有的时候显不出来,一般的凡夫能显的有多少呢?一定以神通为标准的话,正好中了妖魔鬼怪的计,他们有报得通。鬼神,天魔,天生有这个通的,不是修来,他就可以显他的通,那么你崇拜得不得了,把佛教都拋了,走向那个魔道去了。不是说佛教没有通,佛教也有通,但是佛教不以通来号召,一般以通来号召的都是靠不住的,所以这个要注意。

  

  

  

  

  又世尊言,福田有二,谓有学十八,无学有九。解云:言有学十八者,于有学中,有四向、三果为七,及随法行、随信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五种那含,故成十八;无学九者:一退法,二护法,三思法,四安住法,五堪达,六不动,七不退,八慧解脱,九俱解脱。

  

  “又世尊言:福田有二”,这么引证佛的话,所谓福田有二种:一种是有学十八,无学有九。就是说可以做我们福田的有两种,一种是有学,一种是无学,有学有十八种,无学有九种。

  

  “解云:言有学十八者,于有学中,有四向、三果”(第四果是无学,当然不能算进去),四向三果是七,再加上前面的“随法行、随信行、信解、见至”,这是利钝根的关系,再加“家家、一间、五种那含”,五种那含就是中般、生般、有行、无行、上流这五种,这个一样是十八个。

  

  “无学九者:一退法,二护法,三思法,四安住法,五堪达,六不动,七不退,八慧解脱,九俱解脱”,这个退法是最钝的阿罗汉,他要往上,就是保护自己不退,注意护法。思法,经常思惟不要给它退。安住法,能够安住不退。堪达,堪能练根练到不动的阿罗汉,阿罗汉不动的,就是最利根的阿罗汉,不退也是不退的,就是利根的。

  

  那么下边两种,慧解脱、俱解脱,就是我才讲的,单是有无漏慧把烦恼灭完,没有三明六通的,这是慧解脱。你有无漏慧的慧解脱,再加上灭尽定的定解脱,那么定慧都解脱叫俱解脱,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

  

  

  

  

  问:何缘身证,不预其数?答:无漏三学,是圣者因,择灭涅槃,是圣者果。灭定有漏,不是依因,依因无故,不预其数。

  

  “问:何缘身证,不预其数?”他问这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佛说的福田里边,有学十八种,无学有九种里边身证安不进去,“不预其数”?

  

  “无漏三学,是圣者因,择灭涅槃,是圣者果。灭定有漏,不是依因,依因无故,不预其数”,那就是说为什么佛说的福田里边没有身证这一个位置呢?我们说无漏三学,圣者因。我们说福田是圣者,供养他、礼拜他,可以得到培福的。那么圣者,是什么呢?他的因是什么?无漏三学,戒定慧。所以说不要离开戒定慧,圣者的因就是戒定慧,无漏的戒定慧就是圣者的因,如果离开戒定慧,圣者也就没有了。“择灭涅槃,是圣者果”,这个圣者在修行,他最后证到的果什么呢?涅槃的果。而灭尽定是有漏法,这个前面我们讲不相应行的时候讲过了,是有漏的,既不是依,又不是因,不是圣者的依,也不是圣者的因。“依因无故”,既不是依因,所以说他不能掺入这个福田的数字里边去,他是特殊的一种。

  

  

  

  

  己四 明阿罗汉向果

  

  庚一 明向果差别

  

  从此第四,明阿罗汉向果。就中分五:一、明向果差别,二、因论明治道,三、明尽智后智,四、明道果,五、明六种姓。且第一明向果者,论云:已辨第三向果差别,次应建立第四向果。颂曰:

  

  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  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

  

  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  尽得俱尽智  成无学应果

  

  下面是阿罗汉向。我们说从见道到初果,初果到二果,二果到三果,讲完了。现在是三果以上的阿罗汉了,阿罗汉之前有阿罗汉向。

  

  “从此第四,明阿罗汉向果”。阿罗汉的向,阿罗汉的果,就中又分五种,“一、明向果差别,二、因论明治道,三、明尽智后智,四、明道果,五、明六种姓。”

  

  “从此第四,明阿罗汉向果”。下边分五科:明向果的差别、因论明治道、明尽智后智、明道果、明六种姓。六种姓就是前面说的,退法、护法、思法、安住、堪达、不动,阿罗汉有利钝根,有六种。先说向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是什么一回事?

  

  “论云:已辨第三向果差别,次应建立第四向果”,第三向、第三果已经全部讲好了,尤其是不还果讲得很多,下边要开始讲第四果的向、第四果的果,“次应建立…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