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64

  ..续本文上一页第四向果”。

  

  

  

  “颂曰:上界修惑中,断初定一品,至有顶八品,皆阿罗汉向”,阿罗汉向的范围就宽得不得了,从初禅的修所断烦恼,第一品开始,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的第八品烦恼断掉,这个中间的都是阿罗汉向。第九个品烦恼断的时候,无间道的时候,叫金刚喻定。解脱道的时候,就是无学果了。“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尽得俱尽智”,解脱道,尽智出来了,这个烦恼尽的得得到了,这个时候,就是解脱道,成了无学,“应果”,应供的果。

  

  

  

  

  释曰:得不还者,从断初定一品为初,至断有顶八品为后,名阿罗汉向,趣阿罗汉果故。即此向中,断有顶地第九品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定虽有力,能破一切,余惑先断,故今唯断第九品惑。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即此尽智,是解脱道。此解脱道,与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

  

  “释曰:得不还者”,得了不还果的人,再向上进,起胜果道,断了初禅的一品,从断初禅一品。本来是断的欲界九品,得不还果。现在初禅的第一品烦恼开始断起,一直断到有顶的,第八品。中间就是,下边的是七地,七九六十三,再加有顶的八品,七十一,那么断了那么多品的,都属于阿罗汉向,这些都是阿罗汉向,那么最后的有顶一品断掉是阿罗汉果。这些为什么叫阿罗汉向呢?“趣阿罗汉果故”,正是趣向阿罗汉果的那些人,就是走向阿罗汉果的那些路上的人。

  

  “即此向中,断有顶地第九品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就在这个阿罗汉向里边,他如果再进上去,断有顶地的第九品烦恼,正在断,无间道,这个时候叫金刚喻定。我们说金刚喻定,大家都听说这个话,成佛要金刚喻定,成阿罗汉也要金刚喻定,到底金刚喻定是什么?就是断有顶的第九品的无间道,这个定叫金刚喻定。

  

  为什么金刚喻定下面要说。这个定是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金刚能够破一切,不为一切所破,这个定能破一切烦恼,不为一切烦恼所破,那这个定就叫金刚喻定,以金刚来比喻的那个定。那么金刚喻定是断有顶的烦恼的最后一品,这最后一品烦恼,最微细,你如果没有大的力量,是破不了的。那么金刚喻定,就是有那么大的力量,把最微细的那一品烦恼破掉。那么这一品烦恼破掉,其它的烦恼当然破得掉。我们说能够割钢铁的刀,割下豆腐行不行呢?那不要问了。钢铁都砍得断的,你豆腐还砍不断啊?你裁张纸还裁不了啊?绝对没那个话。那么金刚喻定,最厉害的有顶天的烦恼的第九品能断,那么就是能断一切烦恼了。但是它断的最后一品,前面的烦恼早断掉了,那么它断的是一品,但是它的力量,能断一切,因为前面烦恼都不如这一品厉害,这一品能断,前面的当然能断。所以说实际断的是这一品,从它的堪能性来说,三界的烦恼它都能断,所以叫金刚喻定。

  

  “定虽有力,能破一切,余惑先断,故今唯断第九品惑”,这就是解释这个。这个金刚喻定力量很强,它一切能破。我们说《金刚经》,能断金刚就是这个意思,金刚是能断,断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断。那什么叫能断一切,不为一切所断呢?空。你其它的有我执的东西,哪个厉害的,有其它一个东西,可以克制它的,相生相克。但是空, 没有一个东西能够破掉它,你说把空破掉了,那不可能的!

  

  所以说这个金刚喻定,这个定力量很大,虽然这个力量能破一切烦恼,但是实际上破的就是第九品,因为其它的烦恼早就断掉,不需要他再断了。

  

  “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即此尽智是解脱道”,那么这是无间道,这个定能够断有顶的第九品惑,把这个第九品惑,正在无间道断的时候,就有这个能力,能够引起这个烦恼尽的一个尽得,烦恼尽的尽得引生出来。这个尽得生的时候,就产生一个尽智,跟它一起生的,把尽智引出来。那说了半天,就是说,第九品的无间道,能够引生尽智,尽智就是解脱道。无间道断烦恼,解脱道生智慧,尽智生起时候,解脱道,“即此尽智,是解脱道”。

  

  “此解脱道,与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为什么叫尽智?漏尽得,一切有漏法都尽了,这个得,它是解脱道,跟尽智同时生起的,这个智也就叫尽智了,因为跟漏尽得同时生起的,就叫它叫尽智。

  

  

  

  

  颂言尽得俱者,即是漏尽得俱,名尽智也。尽智生已,成无学果,更无学故。亦名为应,谓阿罗汉,此翻为应,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

  

  “颂言尽得俱者”,就是说跟漏尽得同时生起的那个智,解脱道,“名尽智也”。“尽智生已,成无学故”,尽智生了,就是阿罗汉成就,解脱道成就,阿罗汉果。为什么叫无学呢?“更无学故。亦名为应”,他不要再学了,智力方面是没有再学的,成了顶峰。那么也叫应,应果。应就是阿罗汉是应供,我们说。阿罗汉,这个名字有很多解释,有一个解释叫应。什么叫应呢?“应受人天广大供养”,自己自利成功,功德圆满,人天供养应当受了。我们呢,也在受人天供养,怎么办呢?我们成功了自利没有?没有啊。就是我们将来果是应供,就靠这个佛的大应供跟阿罗汉的应供的福,我们也吃到一些供养,但是不是真正的应供,所以说吃的时候起惭愧心。不要说:“我们出家人嘛,是该供养,给我们吃的嘛,我们吃好一点, 什么关系啊?”这个无惭愧心太不好了!你应供功德有没有了?你自利圆满,人家才供养,应当受供养。你烦恼重得很,有的时候要发脾气,有的时候,还要起些淫欲心都会生起来,有的时候,还有瞋恨心,你什么应供呢?哪个要供养你啊?这是大家看了佛的面上,你是佛弟子,才供养你了,要是没有佛的面子,我们还吃不到饭呢。所以说这个自己要惭愧,那么自利成功了,才算应供。

  

  (139B)另外一个说法,他阿罗汉自利的事情已经做完,再上去该做利他的事情了。应当做利他的事情,也是应的意思。这样子,不管你自利成就,或作利他的事的时候,都是应该受人天的广大供养,这样子的人,受供养是给人家培福,受得了的。那么反过来说,没有这样子的功德的人,受人家供养的话,如果不好好修行的话就会受不了的。所以这个担子很重,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我们天天在须弥山,压在下边,我们吃饭,一顿饭有多少米了?你天天在吃饭,这个担子重得不得了,一个念头不行的话,就会压死的,所以我们出家人呢,……。你说:我不吃好不好?我自己种,自己做生意或者。这个也不对,你给人天培福的嘛,我们穿的什么衣服?福田衣,人家在家的居士,就是要靠你培福的,你说我不要你培福,我不给你培福,这个也不对,就是太小气了,人家培福都不给他培,你修什么行呢?成什么佛呢?福要给人家培,自己不要给须弥山压死,那你这个中间挤一条路出来,怎么挤?自己都有数了,不能大而化之的。那么最初的从戒,定你是没有办法的了,你逼着你得定,你今天不能睡觉,坐在那里,给我得定,逼死你,定不出来的,那么戒可以做的,这个事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个你做得到的,所以说从戒下手。

  

  

  

  

  庚二 因论明治道

  

  辛一 明地由道离染

  

  从此第二,因论明治道。就中五:一、明地由道离染,二、明道引离系得,三、明道离地通局,四、明近分道,五、明世道缘行。且地由道离染者,论云:由何等道,离何地染?颂曰:

  

  有顶由无漏  余由二离染

  

  “从此第二,因论明治道”,对治道。就中又分五科,“一、明地由道离染”,这个地上的烦恼,由道来对治,离它的染污。“二、明道引离系得”,离开染污之后就生出离系得。“三、明道离地通局”,道离地的时候,它有通有局。第四“明近分道”,第五“明世道缘行”,这个下面都要讲。第一我们先说,“地由道离染”,“地”,三界九地,你要离开这个“地”的染,如何离开染污呢?修道。没有话说,除了修道,你要离染,是不可能的。

  

  “且地由道离染者,论云:由何等道,离何地染?”由什么道,离开哪一个地的染污?

  

  “颂曰:有顶由无漏,余由二离染”,很干脆,有顶地只能由无漏道来离染,其余的,下面八地,那么二离染,有漏道、无漏道都能够离染,有顶地为什么不能由有漏道离?这个我们前面早就讲过了。

  

  

  

  

  释曰:有顶由无漏者,断有顶染,唯无漏道,非有漏道。以有漏道,欣上厌下,于有顶地,无上可欣,故有漏道,不断有顶。余由二离染者,余谓余八地也。离八地染,通由二道,有漏无漏道,俱能离故。

  

  “释曰:有顶由无漏者”,有顶地,这个地的烦恼决定要无漏道来离开。“断有顶染,唯无漏道,非有漏道。以有漏道,欣上厌下,于有顶地,无上可欣,故有漏道,不断有顶”,三界的九地,欲界、色界四地跟无色界的下三地,都可以由有漏道断它的烦恼。我们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外道,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定,他并没有无漏道,但是他把欲界的、色界的四禅,跟无色界的三地烦恼,都用有漏道制伏下去了,那么就是有漏道可以治下边的八地的烦恼,而非想非非想天的烦恼,有漏道是无可奈何的,所以说他得了非想非非想定,就以为上了顶峰,因为上面的路他不知道了。他知道有漏道,有漏道到此为止,无漏道,他是没有缘的,他没有信佛,他不知道的。所以说他到此为止,以为是最高了,但是佛一看就不行。单是有漏道,你非想非非想定固然得到了,但那一个地的烦恼,你没有断掉,那你出不了三界,既然出不了三界,还在轮回里边转,所以说他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四千…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