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64

  ..續本文上一頁第四向果”。

  

  

  

  “頌曰:上界修惑中,斷初定一品,至有頂八品,皆阿羅漢向”,阿羅漢向的範圍就寬得不得了,從初禅的修所斷煩惱,第一品開始,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的第八品煩惱斷掉,這個中間的都是阿羅漢向。第九個品煩惱斷的時候,無間道的時候,叫金剛喻定。解脫道的時候,就是無學果了。“第九無間道,名金剛喻定”,“盡得俱盡智”,解脫道,盡智出來了,這個煩惱盡的得得到了,這個時候,就是解脫道,成了無學,“應果”,應供的果。

  

  

  

  

  釋曰:得不還者,從斷初定一品爲初,至斷有頂八品爲後,名阿羅漢向,趣阿羅漢果故。即此向中,斷有頂地第九品惑無間道,名金剛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能摧一切,故名金剛喻定。定雖有力,能破一切,余惑先斷,故今唯斷第九品惑。此定既能斷有頂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盡得俱行盡智令起,即此盡智,是解脫道。此解脫道,與漏盡得,最初俱生,故名盡智。

  

  “釋曰:得不還者”,得了不還果的人,再向上進,起勝果道,斷了初禅的一品,從斷初禅一品。本來是斷的欲界九品,得不還果。現在初禅的第一品煩惱開始斷起,一直斷到有頂的,第八品。中間就是,下邊的是七地,七九六十叁,再加有頂的八品,七十一,那麼斷了那麼多品的,都屬于阿羅漢向,這些都是阿羅漢向,那麼最後的有頂一品斷掉是阿羅漢果。這些爲什麼叫阿羅漢向呢?“趣阿羅漢果故”,正是趣向阿羅漢果的那些人,就是走向阿羅漢果的那些路上的人。

  

  “即此向中,斷有頂地第九品惑無間道,名金剛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能摧一切,故名金剛喻定”,就在這個阿羅漢向裏邊,他如果再進上去,斷有頂地的第九品煩惱,正在斷,無間道,這個時候叫金剛喻定。我們說金剛喻定,大家都聽說這個話,成佛要金剛喻定,成阿羅漢也要金剛喻定,到底金剛喻定是什麼?就是斷有頂的第九品的無間道,這個定叫金剛喻定。

  

  爲什麼金剛喻定下面要說。這個定是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能摧一切”,金剛能夠破一切,不爲一切所破,這個定能破一切煩惱,不爲一切煩惱所破,那這個定就叫金剛喻定,以金剛來比喻的那個定。那麼金剛喻定是斷有頂的煩惱的最後一品,這最後一品煩惱,最微細,你如果沒有大的力量,是破不了的。那麼金剛喻定,就是有那麼大的力量,把最微細的那一品煩惱破掉。那麼這一品煩惱破掉,其它的煩惱當然破得掉。我們說能夠割鋼鐵的刀,割下豆腐行不行呢?那不要問了。鋼鐵都砍得斷的,你豆腐還砍不斷啊?你裁張紙還裁不了啊?絕對沒那個話。那麼金剛喻定,最厲害的有頂天的煩惱的第九品能斷,那麼就是能斷一切煩惱了。但是它斷的最後一品,前面的煩惱早斷掉了,那麼它斷的是一品,但是它的力量,能斷一切,因爲前面煩惱都不如這一品厲害,這一品能斷,前面的當然能斷。所以說實際斷的是這一品,從它的堪能性來說,叁界的煩惱它都能斷,所以叫金剛喻定。

  

  “定雖有力,能破一切,余惑先斷,故今唯斷第九品惑”,這就是解釋這個。這個金剛喻定力量很強,它一切能破。我們說《金剛經》,能斷金剛就是這個意思,金剛是能斷,斷一切,而不爲一切所斷。那什麼叫能斷一切,不爲一切所斷呢?空。你其它的有我執的東西,哪個厲害的,有其它一個東西,可以克製它的,相生相克。但是空, 沒有一個東西能夠破掉它,你說把空破掉了,那不可能的!

  

  所以說這個金剛喻定,這個定力量很大,雖然這個力量能破一切煩惱,但是實際上破的就是第九品,因爲其它的煩惱早就斷掉,不需要他再斷了。

  

  “此定既能斷有頂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盡得俱行盡智令起,即此盡智是解脫道”,那麼這是無間道,這個定能夠斷有頂的第九品惑,把這個第九品惑,正在無間道斷的時候,就有這個能力,能夠引起這個煩惱盡的一個盡得,煩惱盡的盡得引生出來。這個盡得生的時候,就産生一個盡智,跟它一起生的,把盡智引出來。那說了半天,就是說,第九品的無間道,能夠引生盡智,盡智就是解脫道。無間道斷煩惱,解脫道生智慧,盡智生起時候,解脫道,“即此盡智,是解脫道”。

  

  “此解脫道,與漏盡得,最初俱生,故名盡智”,爲什麼叫盡智?漏盡得,一切有漏法都盡了,這個得,它是解脫道,跟盡智同時生起的,這個智也就叫盡智了,因爲跟漏盡得同時生起的,就叫它叫盡智。

  

  

  

  

  頌言盡得俱者,即是漏盡得俱,名盡智也。盡智生已,成無學果,更無學故。亦名爲應,謂阿羅漢,此翻爲應,應受人天廣大供養故。

  

  “頌言盡得俱者”,就是說跟漏盡得同時生起的那個智,解脫道,“名盡智也”。“盡智生已,成無學故”,盡智生了,就是阿羅漢成就,解脫道成就,阿羅漢果。爲什麼叫無學呢?“更無學故。亦名爲應”,他不要再學了,智力方面是沒有再學的,成了頂峰。那麼也叫應,應果。應就是阿羅漢是應供,我們說。阿羅漢,這個名字有很多解釋,有一個解釋叫應。什麼叫應呢?“應受人天廣大供養”,自己自利成功,功德圓滿,人天供養應當受了。我們呢,也在受人天供養,怎麼辦呢?我們成功了自利沒有?沒有啊。就是我們將來果是應供,就靠這個佛的大應供跟阿羅漢的應供的福,我們也吃到一些供養,但是不是真正的應供,所以說吃的時候起慚愧心。不要說:“我們出家人嘛,是該供養,給我們吃的嘛,我們吃好一點, 什麼關系啊?”這個無慚愧心太不好了!你應供功德有沒有了?你自利圓滿,人家才供養,應當受供養。你煩惱重得很,有的時候要發脾氣,有的時候,還要起些淫欲心都會生起來,有的時候,還有瞋恨心,你什麼應供呢?哪個要供養你啊?這是大家看了佛的面上,你是佛弟子,才供養你了,要是沒有佛的面子,我們還吃不到飯呢。所以說這個自己要慚愧,那麼自利成功了,才算應供。

  

  (139B)另外一個說法,他阿羅漢自利的事情已經做完,再上去該做利他的事情了。應當做利他的事情,也是應的意思。這樣子,不管你自利成就,或作利他的事的時候,都是應該受人天的廣大供養,這樣子的人,受供養是給人家培福,受得了的。那麼反過來說,沒有這樣子的功德的人,受人家供養的話,如果不好好修行的話就會受不了的。所以這個擔子很重,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我們天天在須彌山,壓在下邊,我們吃飯,一頓飯有多少米了?你天天在吃飯,這個擔子重得不得了,一個念頭不行的話,就會壓死的,所以我們出家人呢,……。你說:我不吃好不好?我自己種,自己做生意或者。這個也不對,你給人天培福的嘛,我們穿的什麼衣服?福田衣,人家在家的居士,就是要靠你培福的,你說我不要你培福,我不給你培福,這個也不對,就是太小氣了,人家培福都不給他培,你修什麼行呢?成什麼佛呢?福要給人家培,自己不要給須彌山壓死,那你這個中間擠一條路出來,怎麼擠?自己都有數了,不能大而化之的。那麼最初的從戒,定你是沒有辦法的了,你逼著你得定,你今天不能睡覺,坐在那裏,給我得定,逼死你,定不出來的,那麼戒可以做的,這個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個你做得到的,所以說從戒下手。

  

  

  

  

  庚二 因論明治道

  

  辛一 明地由道離染

  

  從此第二,因論明治道。就中五:一、明地由道離染,二、明道引離系得,叁、明道離地通局,四、明近分道,五、明世道緣行。且地由道離染者,論雲:由何等道,離何地染?頌曰:

  

  有頂由無漏  余由二離染

  

  “從此第二,因論明治道”,對治道。就中又分五科,“一、明地由道離染”,這個地上的煩惱,由道來對治,離它的染汙。“二、明道引離系得”,離開染汙之後就生出離系得。“叁、明道離地通局”,道離地的時候,它有通有局。第四“明近分道”,第五“明世道緣行”,這個下面都要講。第一我們先說,“地由道離染”,“地”,叁界九地,你要離開這個“地”的染,如何離開染汙呢?修道。沒有話說,除了修道,你要離染,是不可能的。

  

  “且地由道離染者,論雲:由何等道,離何地染?”由什麼道,離開哪一個地的染汙?

  

  “頌曰:有頂由無漏,余由二離染”,很幹脆,有頂地只能由無漏道來離染,其余的,下面八地,那麼二離染,有漏道、無漏道都能夠離染,有頂地爲什麼不能由有漏道離?這個我們前面早就講過了。

  

  

  

  

  釋曰:有頂由無漏者,斷有頂染,唯無漏道,非有漏道。以有漏道,欣上厭下,于有頂地,無上可欣,故有漏道,不斷有頂。余由二離染者,余謂余八地也。離八地染,通由二道,有漏無漏道,俱能離故。

  

  “釋曰:有頂由無漏者”,有頂地,這個地的煩惱決定要無漏道來離開。“斷有頂染,唯無漏道,非有漏道。以有漏道,欣上厭下,于有頂地,無上可欣,故有漏道,不斷有頂”,叁界的九地,欲界、色界四地跟無色界的下叁地,都可以由有漏道斷它的煩惱。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外道,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定,他並沒有無漏道,但是他把欲界的、色界的四禅,跟無色界的叁地煩惱,都用有漏道製伏下去了,那麼就是有漏道可以治下邊的八地的煩惱,而非想非非想天的煩惱,有漏道是無可奈何的,所以說他得了非想非非想定,就以爲上了頂峰,因爲上面的路他不知道了。他知道有漏道,有漏道到此爲止,無漏道,他是沒有緣的,他沒有信佛,他不知道的。所以說他到此爲止,以爲是最高了,但是佛一看就不行。單是有漏道,你非想非非想定固然得到了,但那一個地的煩惱,你沒有斷掉,那你出不了叁界,既然出不了叁界,還在輪回裏邊轉,所以說他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四千…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