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劫生了之後,就要受飛狸之身,墮畜生道去了,那就是很可惜了。這個有漏道只能斷下八地,所以說出叁界,由有漏道來出是沒有可能性的。也就是說,除了佛教以外,你想出離叁界、出生死,妄想!
在古代的印度,佛出世的那個時候,修行的人是不少,有些動機也很好,爲了出叁界的苦,要解脫苦,也想證涅槃,但是這個道都是有漏道,他們沒有聽過佛說,從何而來無漏道呢?無漏道自己不能産生的,要有因緣,前面說過,無漏道的因緣,是戒定慧,然後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乃至暖頂忍世第一。無漏道,到世第一之後,無漏道就出來了。那不是這些因緣,不會有的。你外道沒有學過佛法,他怎麼會有呢?所以說沒有辦法的。
到了有頂之後,用有漏道是斷不了了,頂上了。有漏道斷煩惱,就是欣上厭下,什麼叫欣上厭下?在欲界,它的上面是初禅,他看到初禅的好,這下面要講,靜、妙、離。初禅是靜,清靜。妙,又是殊妙,又是出離那些欲界的苦,然後看到欲界相對的粗苦障。上面是清靜,是靜,下邊是粗,上面是妙,下邊是苦,上邊是離,下邊是障,障住你離不了。看到欲界的過患,初禅的好,他就拼命修初禅,最後用有漏道,把欲界離了,到初禅去。初禅又看到二禅好,往上升。到有頂,有漏道就沒有辦法了,再往上沒有東西了,沒有上邊比它好,到此爲止。所以有漏道,只能斷下八地的煩惱,有頂之後,無上可欣,最高,那麼這個地的煩惱就離不了。“故有漏道,不斷有頂”,有漏的道,有頂的煩惱是沒有辦法斷的,一定要無漏道斷,這是肯定的,“有頂由無漏”。
那麼其余的八地,“余由二離染”,其余八地,它兩種都可以。“離八地染,通由二道,有漏無漏道,俱能離故”,其它的八地的染汙,有漏道、無漏道兩個都可以離。但是這裏我們要聲明一下(這是經部的意思):有漏道的離,暫時的離,不是永遠的拔根的離;無漏道的離是拔了根子離,永遠的離。所以這個裏邊,同樣是離,還是有簡別。有漏道會退,絕對會退,有漏道是沒有出輪回的,他生到上邊,還得……。輪回就是跟輪子一樣的,一會兒上,一會兒下,那麼你上去了,固然是很幸福,但是你畢竟到了頂峰還得下來。沒有一個輪子在轉的時候,上的永遠在上,下的永遠在下,沒有的。如果上的永遠在上的話,轉不了了,這個輪子不動了,你轉的話,轉到上面總要滾下來的。所以說輪回、輪回,就是這麼上上下下,而且是下的多,上的少。輪子還是上下均等的了,真正輪回裏邊,叁惡道的時間長得不得了,生到天上去少得不得了。我們說得了初禅的人有多少了?欲界天,要有十善、五戒,這個初禅天,還得要初禅的定,我們這個世界上,幾十億人口,得了初禅的人有多少?這個屈指可數了,太少了。那麼就是人天的上面的機會是極少,而叁惡道卻極多。這裏所說的,就是說有頂地的煩惱除了無漏道是不能對治的,不能斷的,而下邊的八地,有漏道、無漏道都可以離。
辛二 明道引離系得
從此第二,明道引離系得。論雲:既通由二,離八地染,各有幾種離系得耶?頌曰:
聖二離八修 各二離系得
“從此第二,明道引離系得”,那麼既然說有漏道也能離,無漏道也能離,那麼這個離系的得,得到離系要這個得,這個得有幾種?
“論雲:既通由二,離八地染,各有幾種離系得耶?”八地的煩惱可以用有漏道、無漏道來離,那麼它們的離系得有幾種?是不是有漏的要有漏的,無漏的要無漏的?
“頌曰:聖二離八修,各二離系得”,聖者,他要修,八地的煩惱要把它斷掉的話,修對治八地煩惱的話,他修的道,有漏道斷,也有兩個離系得。因爲他本身是聖者,他有聖的無漏的功德,所以說即使用有漏的道來斷,也有無漏的離系得,跟有漏離系得。假使用無漏的離系得斷,固然有無漏的離系得,也有有漏的離系得,兩種離系得都有。
釋曰:諸有學聖,以有漏無漏二道,離于八地修斷染時,各能引生二離系得,謂有漏道,斷八地修,能引有漏無漏二離系得,若無漏道,斷八地染,亦能具引有漏無漏二離系得。由二種道,同所作故,各引二得。此之二道,同斷修染,名同所作。
“釋曰:諸有學聖,以有漏、無漏二道,離于八地修斷染時,各能引生二離系得,謂有漏道,斷八地修,能引有漏無漏二離系得,苦無漏道,斷八地染,亦能具引有漏無漏二離系得”,爲什麼原因?“由二種道,同所作故”,這兩個道,它做的事情一樣的,當然成功了,離系得就兩個都來,所以說有漏道,假使以有漏道來斷八地的修所斷的煩惱的時候,能夠引出有漏的離系得,同時也能無漏的離系得。但是這裏要簡別,這是聖者。如果是凡夫,以有漏道斷了欲界,或者初禅、二禅,乃至八地的染的時候,只有有漏離系得,沒有無漏的。因爲他是聖者,他本身有無漏的功德在身上,所以說,他來斷這個,有漏道斷,無漏的離系得還是有的。那麼當然,反過來他以無漏道斷的時候,也有有漏的、無漏的兩種離系得。什麼原因?因爲這兩種道,有漏也好,無漏也好,“同所作故”,做的事情同樣的,離染,當地的染把它離掉。所以“各引二得,此之二道,同斷修染,名同所作”,他都能夠引兩得。“同所作故”,這個同所作,作什麼?都是斷修道所斷的煩惱,有漏道也好,無漏道也好,他們做的事情,同一事業,都是斷修的煩惱,那麼既然所得作的事情一樣,離系得兩個,同時生起來。這是聖者,我們一定要簡別是聖者;凡夫只有有漏離系得,沒有無漏的。
辛叁 明道離染通局
從此第叁,明道離染通局。論雲:由何地道,離何地染?頌曰:
無漏未至道 能離一切地 余八離自上 有漏離次下
“從此第叁,明道離染通局”,哪些道能夠離多少地的染?哪些道只能離某某地的染,這是有通、有局。
“論雲:由何地道,離何地染?”什麼道,離哪一地的染?這一句問題就是問得很廣泛的,這個道有好幾種,離的地也有好幾種,那麼哪些道,離哪些地的染?
“頌曰:無漏未至道,能離一切地,余八離自上,有漏離次下”,道裏邊有無漏有漏,先說無漏的,無漏的裏邊未至道,未至定所起的對治道,能離一切染,叁界九地的一切地的修所斷的煩惱,未到地定都能斷。所以說前面我們在學《根品》“九得邊二果”的時候,得邊二果,邊二果就是初禅跟四果,有九個地能得,未到地定也有,就是未到地定不但能得初果,阿羅漢果也能得,所以說未到地定,能斷一切地,叁界九地的煩惱都能斷掉,未到地定的力量是特別強。
上邊的無漏地,“余八離自上”,下邊還有八個禅,只能離開自己的煩惱跟上地的煩惱。下地的煩惱爲什麼不能斷呢?早就斷掉了,不要再斷了。這是無漏的說。
“有漏離次下”,那麼有漏的對治道,只能離次下,挨著的下邊,假使修初禅的就對治欲界的,要修二禅的,對治初禅的。二禅就不能對治欲界,叁禅的也不能對治初禅,只能挨著挨著對治。因爲他欣上厭下,一層一層上去的,看到上面這一層好,他就把這一層舍掉,再上去更好,把這一層也舍掉,不能跳越,上面地你看不到,再好,你也不親切。
釋曰:無漏未至道,能離一切地者,謂未至定,起無漏道,能斷九地,故言一切。余八離自上者,余八謂中間、四本靜慮,及叁無色。于此八地,起無漏道,能離自地及上地染,不能離下,謂已離故。有漏離次下者,謂諸有漏道,唯能離次下一地染,謂猶依未至,離欲界染,及依二禅,離初禅染,乃至有頂,離無所有處染,名次下地。不斷上地染,勢力劣故;不斷自染、自地煩惱,所隨增故;更不斷下地染,謂已離故。
“釋曰:無漏未至道,能離一切地”,謂未至定起的無漏道,就是未至道,以未到地定起的無漏道,九地的煩惱都能斷,“能斷九地,故言一切”。“余八離自上”,“余八者”,其余八個定。我們說無漏的定有九種,不要忘記掉,前面是六九地,見道的有六個地,那麼斷修所斷煩惱的,包括上二界的,有九個地,這經常要用的,不要忘記。這八個地,就是九個除了未至定以外,還有八個。九個無漏道,九地就是未至、中間、四根本、叁無色,現在未到地定講過了,下邊的八個就是中間定,四根本定,叁個無色定,這些都能起無漏道。
這八個地的無漏道,“能離自地及上地染,不能離下,謂已離故”,他自己本身這一地的煩惱能斷,上地的煩惱也能斷,力量也很大,但是下邊的不能斷,不是不能斷,斷掉了,不需要再斷。未到地定是最下,它下邊沒有了,定裏也說它是最低的一個定,所以它上下都能斷。那麼越是上邊定,下邊已經斷掉了,那麼下邊也不要斷了,能斷自己也能斷上地的。
“有漏離次下”,有漏道的定,只能離開“次下”,挨著自己下面那一個。“謂諸有漏道,唯能離次下一地染”,有漏道來斷煩惱,只能斷下邊一地。就是,初禅來說,離欲界的,二禅來說,離初禅的,不能跳的,挨著下邊的那一地。“謂猶依未至,離欲界染,及依二禅,離初禅染,乃至有頂,離無所有處染”,這是欣上厭下了。打個比喻,依未到地定,能離開欲界的染,未到地定是初禅的近分定,它挨著欲界的,欲界在下邊,次下就是欲界,依未到地定,就是斷欲界的染汙;那麼二禅,它的挨著的下邊是初禅,所以說二禅能夠離初禅的染;乃至有頂離無所有處,挨著它下邊無所有處,有頂的定,能夠離它,這是有漏道。無漏道,有頂沒有的。
“名次下地”,就是挨著的下地。“不斷上地染,勢力劣故”,它只能斷下地,因爲它對它上邊呢,上邊是超勝,下邊是劣。以…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