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66

  ..續本文上一頁超勝的,可以斷下劣的,而上邊的比它勝,它不能斷上,劣的不能斷勝的,所以說有漏道只能斷下邊的,自己也不能斷。

  

  “自地煩惱,所隨增故”,自己有煩惱隨增,怎麼斷自己呢?等于說我們自己要斷煩惱的話,自己認不到的,只有照鏡, 子才看到,照鏡子要無漏道來了,自己要把自己的煩惱對治的話,那個本地的有漏道是沒有這個能力的。“自地煩惱,所隨增故”,所以自地的煩惱斷不了。

  

  “更不斷下地染”,那麼下地就是不是次下的,假使二禅說,能不能斷欲界的呢?能力是有,但是下邊早就離了,到了初禅,欲界已經離掉,如果欲界的煩惱沒有離,初禅生不去的,你既然斷初禅的煩惱,欲界已經離掉了,所以除了次下之外,更下的也離不了,因爲它已經離掉了。所以說有漏道,只能離次下的,自地的不能離,上面的更不能離,再下邊的也不需要離——已經離掉了。

  

  下邊是近分道。時間差不多,今天我們講到這裏。

  

  

  

  

  

  

  

  第一百二十一講

  

  (第353頁下第14行至第357頁下第14行)

  

  《俱舍論頌疏》。昨天我們講到阿羅漢向,“無漏未至道,能離一切地”,講過了,今天下邊,近分道。

  

  我們以前在佛學院講課,每一節課之前,有一刻鍾提問的,就是每一個人都要出來問的。這個有什麼好處呢?每一個人都要准備,現在的這個討論,就是少數人的事情了,多數人就不相幹了,那個對自己的學法就是有一定的損害。我們如果每天提一刻多鍾來問,時間又沒有那麼多,本來是該問的,我幾次在佛學院,都是問的,問的效果是相當可以的,你不准備好,你不敢來上課,我提問,哪一個人都不一定,今天你,明天他,或者明天還是你,這個都有可能性的,每一個人上課之前都要准備。現在就是說,下了課之後,就是第二天又來了,不看也可以,那個樣子對自己就沒有進益了。如果後來的,就是趕快補,你拖的話,越拖越後,那就補不上去了,等講完了再補的話,恐怕要第二次了,要下一期的再講的時候再算,那是要耽擱很久了。

  

  《俱舍》聽不懂的話,唯識也困難;唯識不懂的話,中觀沒有辦法的。學中觀的話,你沒有唯識,沒有下邊的東西,你怎麼顯出中觀來呢?中觀就是在破他中顯自己的。你它都不知道,你破了半天,那你顯什麼東西?顯不出來了。所以說你學中觀,一定要把這些基礎打好。而中觀卻是最重要的一個,我們說要得到正知見,就要得中觀見。中觀裏邊,還有自續的,還有應成的,要到最高的應成派的中觀見,就是我們格魯的見。那麼你如果是修格魯的法,學格魯的教,而格魯的知見都沒有,你怎麼辦呢?所以這些東西,都自己要策勵自己。人家是給你著急,但是真正要爬上去,要靠自己了。

  

  辛四 明近分道

  

  從此第四,明近分道。論雲:諸依近分,離下地染,如無間道,皆近分攝,諸解脫道,亦近分耶問也?不爾答也。雲何征也?頌曰:

  

  近分離下染  初叁後解脫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從次第四,明近分道。論雲:諸依近分,離下地染,如無間道,皆近分攝,諸解脫道,亦近分耶?”近分定,我們知道,根本定之前,將要達到根本定,還沒有進去,這個近分定就是離染的地,下邊的染就在近分定離完了,然後進入根本定,如果它的九品的煩惱還有一品沒有斷,根本定進不去的。所以說,“諸依近分,離下地染”,一般世間道,是近分定離染的。當然了,無漏道,也可以根本地離染。那麼假如依近分定來離下地染,那麼無間道當然是近分定攝,無間道正是斷煩惱的時候,那麼解脫道是不是也是近分定?這個就是無間、解脫的問題。

  

  “不爾”,不一定。“雲何?”爲什麼不一定?“頌曰:近分離下染,初叁後解脫,根本或近分,上地唯根本”,先說近分定在離下邊染的時候,初叁——初禅、二禅、叁禅,這叁個禅的解脫道,或者是根本定,或者是近分定,那是不一定的。假使上地,四禅以上,它的解脫道一定是根本定。那麼就是說,這個上界八地裏邊,初、二、叁禅它的解脫道,不一定是根本定,也可以是近分定。而四禅以上的,它的解脫道,決定是根本定。什麼原因?下邊就要說。

  

  

  

  

  釋曰:近分離下染者,近分有八:四靜慮邊,四無色邊。邊謂近分,近根本故。初禅近分,離欲界染,如是乃至有頂近分,離無所有染,名離下染。初叁後解脫者,初叁謂初二叁禅,後解脫謂第九解脫。此叁近分,第九解脫,或入根本,或在近分也。上地唯根本者,從第四禅,至有頂地,名爲上地。此五地近分,第九解脫道,必入根本。故致唯言,謂此五地近分、根本,同一舍受。離下染時,必欣上地,以受無異,必入根本。前叁靜慮,根本喜樂,近分唯舍,轉入異受,少艱難故,有不能入。

  

  “釋曰:近分離下染者,近分有八:四靜慮邊,四無色邊”,各有一個邊邊上,這個近分定,沒有達到根本定以前,這一個邊緣,叫近分定,這是斷煩惱的。這四靜慮,跟四無色都有四個近分定,那麼一共有八個近分定。所謂邊,就是近分,“近根本故”,跟根本定靠近,邊邊上。

  

  初禅的近分,“離欲界染,如是乃至有頂近分,離無所有染,名離下染”,這個就是以世間道的方式,初禅的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它離開欲界的九品煩惱;二禅的近分定,離初禅的九品煩惱;乃至有頂的近分定,離無所有處的九品煩惱。這個叫離下染,離它下地的染汙。

  

  這樣離的時候,“初叁後解脫”,初叁,一、二、叁禅,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後解脫”,後,第九解脫道,前面的解脫道、無間道,這個九品一無間、一解脫,都在近分定,然後最後一個解脫道,第九解脫道,可以是近分定,也可以是根本定。

  

  “此叁近分,第九解脫”,就是後解脫了,“或入根本,或在近分也”,它可以進入根本定,也可以在近分定。就是這叁個解脫道,兩個地方都可以有。

  

  (140A)“上地唯根本”,四禅以上,一直到有頂,這是初、二、叁禅以上的,叫上地。這五個地的近分定,第九解脫道(就是後解脫),決定是根本定。“故致唯言”,所以擺一個唯字,上地決定是根本定。

  

  “謂此五地近分、根本,同一舍受。離下染時,必欣上地,以受無異,必入根本。前叁靜慮,根本喜樂,近分唯舍,轉入異受,少艱難故,有不能入”,先說下面的,初、二、叁禅,初禅離生喜樂,二禅定生喜樂,叁禅離喜妙樂,都有喜、樂,或者單是一個妙樂,那麼它的近分定是舍受,根本定是樂受、喜受。所以說那些第九解脫道到的時候,如果這個行者,他對上地的心,這個欣上的心強,就是羨慕上地的心強的,他就是進入這個根本定;假使他對上地並不怎麼羨慕,那麼他就不進去了。因爲這個近分定是舍受,根本定是喜受,或者是樂受,你要轉變受不是那麼容易的,要經過一些加行的。那麼有些人,他一心想往上去的,根本地去的,他當然要進入去,下一點功夫;有些並不想去的,那就不去了,就是還在近分定裏邊,九解脫道。那麼還有就是爲了靜慮的人,就是要得靜慮的、現法樂住的人,他就進入根本定;假使爲求解脫的,他不在乎定中的喜樂的,那麼他就根本就不進去了,他解脫,斷煩惱,這個近分定一樣斷的,所以說不進入根本定沒有關系。

  

  所以這有兩類的人,一類是欣上的,他入根本定;不欣上的,他就不入。一種是歡喜定的,他要入根本定;爲求解脫的,他不欣求那個定,他也可以在近分定,不入根本定。這是下叁的靜慮。

  

  上邊的靜慮,第四禅以上的靜慮,根本定也好,近分定也好,都是舍受,兩個受是同的,那麼要進入根本很容易。所以說基本上第九解脫道都入根本定,前面的不能入,或者是不想入,主要是有一個受不同夾在裏邊,要改變受,要加行。他願意進去的,就修加行,不進去的,就不努力,就算了,就在近分定。所以下叁個定,有在近分定的,或者入根本定的兩種。上地的因爲舍受同的,所以進去很容易,一般就進入根本定。

  

  

  

  

  辛五 明世道緣行

  

  從此第五,明世道緣行。論雲:世道緣何?作何行相?頌曰:

  

  世無間解脫  如次緣下上  作麁苦障行  及靜妙離叁

  

  “從此第五,明世道緣行”,世間道在離染的時候,作什麼行相?“論雲:世道緣何?作何行相?” 世間道,它緣什麼地方?作什麼的行相?就是說,世間道在離染的時候,它怎麼緣的?作什麼行相緣的?

  

  “頌曰:世無間解脫,如次緣下上,作麁苦障行,及靜妙離叁”,這個要記住的,世間道離染的時候,它緣的時候,就是緣下地的粗苦障,緣上地的靜妙離,這是相對的,就是下地不好,上地好,以這樣子欣上厭下的心來離開下地的染。如果下地好,他也不想離了,所以說要離一個地方,決定要把那個地方看得很壞,很不好。所以說我們要生西方的人,一定要把娑婆世界看得是極苦、極壞,都是煩惱,都是那些惡行,都是髒得不得了的,那你才西方才有希望去;如果你這個娑婆世界看得蠻好的,甚至于要在娑婆世界要創造什麼極樂世界了,那你還到西方去幹啥?不要去了,你也去不了了,說個老實話。此娑婆世界要化成極樂,談何容易了?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莊嚴成的,那你自己是一個凡夫,你怎麼莊嚴娑婆世界呢?最多是把娑婆世界稍微治理得好一點,跟極樂是不能比的。而且你,凡是娑婆世界的衆生都是煩惱業,煩惱業的果決定是苦。你在莊嚴這個國土,你用什麼心來莊嚴的?你如果用大悲心、菩提心,那個還可以。你還是凡夫,還是用的煩惱心,做一點慈善事業,做一點什麼小的好事情,你說把它成了人間淨土,這個恐怕還差得遠了。那麼你如果執…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