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67

  ..續本文上一頁著于此娑婆世界的人間淨土,那西方的淨土你當然沒有份了。因爲你心在這一邊嘛,你那邊怎麼有你的份呢?所以說我們現在看到有些人,就在搞這一套了,在世間上要搞淨土了,那麼你是不是阿彌陀佛呢?你是阿彌陀佛,你把娑婆莊嚴成極樂也可以了,你如果沒有阿彌陀佛那麼大的功德的話,恐怕沒有那麼容易,你還是老實一點到西方去好了。

  

  那麼下邊的染要離開,上邊的好要得到,那當然是一樣的。下邊是粗,下邊是苦,下邊是障,把你障住,把你纏住,不能脫離。那麼上邊是靜,上邊是妙,上邊是離,這是一個相對一個的。靜對治下邊的粗,妙對治下邊的苦,離(出離)對治下邊的障。那麼下邊是怎麼怎麼地不好,上邊是怎麼怎麼地好,然後你才能有這個心往上去,要往上去,這就要修行了,就修這個。初禅的話,要求是離惡不善法、去五蓋,那個初禅。那麼二禅也有它的方法,修的方法。有這個趨向,然後有修的方法,能夠達到它的目的。這個趨向就是,下邊看的是粗、苦、障,上邊是靜、妙、離。所以說無間道是緣下邊的粗苦障,解脫道緣上邊靜妙離,這樣子才可離開下地的染汙。

  

  

  

  

  釋曰:世謂有漏道。有漏無間道,緣下地境;有漏解脫道,緣上地境。若無間道中,緣下地法,作麁、苦、障叁種行相,于叁行中,隨起一行相也。若解脫道,緣上地法,作靜、妙、離叁種行相,于叁行中,隨起一行相也。非寂靜故,說名爲粗,非美妙故,說名爲苦,非出離故,說名爲障。靜妙離叁,翻此應知。

  

  “釋曰:世謂有漏道”,世間的道,就是有漏道,有漏的無間道,我們前面說過的,斷修所斷的煩惱,九九八十一品的時候,只有有頂的九品,一定是無漏道斷,前面下邊的八個地,八九七十二品,都可以用有漏道跟無漏道兩種道斷。那麼這裏就是說,以有漏道斷的時候,它是怎麼樣子緣什麼,作什麼行相的緣,下邊告訴你。

  

  在無間道的時候,緣下地的境,解脫道的時候,緣上地的境。一個緣下,一個緣上。一個厭下,一個欣上。那就是跟極樂、娑婆的情況差不多的。你厭下邊的,才能羨慕上邊的,就往上去;如果你下面的,還看得蠻好的,不厭離的話,厭離心的不切的話,就去不了。那麼所以說修這個世間道,跟我們修極樂世界有同樣的一個原則在裏邊,那就是說你對下邊不作粗苦障的看,對娑婆世界不看到是極苦、極髒,那你極樂世界要去是困難的!所以說,那麼多人修念佛法門的,去的還是並不太多,那就是這個原因。你到底娑婆世界厭不厭呢?娑婆世界厭的心極懇切的話,決定去的。阿彌陀佛的願不是虛發的,只要你肯念,如果你厭離的心不強的話,你這裏攀得蠻緊的,你怎麼去呢?

  

  我們經常說那個公案,一個老婆婆天天念阿彌陀佛,她說她要生西方,後來,阿彌陀佛當然是大慈大悲了,有願必應,你既然信願行,你相信阿彌陀佛,也肯修行,發願生西方,那就當然來接你。有一次,這個老婆婆,做夢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她,他說過幾天可以生西方,將來來接你,什麼什麼。這個老婆婆不行了,她說:唉呀!我告個假,我到好多年之後再來。爲什麼?她的孫子還沒養大,還要她抱的,她的家裏還有什麼財産,沒有處理好的,事情一大堆,娑婆世界沒有放下,沒有放下。阿彌陀佛:好,你以後再來吧。走了。以後什麼時候呢?那就是看那個老婆婆了,真地放下了,當然會來,還放不下的話,就不來了,那你下一輩子去的,還是娑婆世界去了。所以這個你不厭的話,極樂世界,佛來了,你還不去。這個就是自己發心的問題。

  

  海公上師經常說的,你把一對在談戀愛的小青年,你叫他跑到印度的菩提道場,你說你坐在這裏四十九天,你馬上成佛,你看這麼好的機會你趕快去。他說他一定不要去,他一刻都不想坐,他要談戀愛去。所以說這個是趨向問題,你不發這個心,再大的便宜也賺不到的。就是給你說,你修行都可以不修,只要你坐上四十九天,就給你成佛,不行的,他不要,他的戀愛比這個成佛還要好,他不要坐。那這些人怎麼辦呢?所以這些人沒有辦法的。

  

  那麼你說下邊的苦、障、粗,你不做這個觀想的話,上界也去不了的。所以說,他要真正往上去的時候,斷下邊地的煩惱,無間道要緣下地的粗苦障,解脫道要緣上地的靜妙離。

  

  “緣上地境,若無間道中,緣下地法,作麁苦障,叁種行相,于叁行中”,不是都要起,就是叁個裏邊,隨便你起一個,總是厭下邊的不好就完了。解脫道的時候,也是緣上地的法,都是上地好,靜妙離,這個叁個行相當中,也是隨便緣一個,總是羨慕上邊的就對了,上邊好就對了。

  

  “非寂靜故,說名爲麁”,什麼叫粗?不寂靜就是粗,那麼上地寂靜,就是叫靜。那麼下地是不美妙,叫苦,那麼上地是美妙,叫妙。這麼下地是障,不能出離,把你纏住,那麼上地能出離,所以叫離。那麼這個叁個,正是針鋒相對的。正因爲下地的粗苦障,就要求上地的靜妙離,那就是要修上地法。假使我們欲界說,欲界的粗,不寂靜,心裏邊煩惱很多,掉舉也很多;上地心寂靜,沒有那些掉舉、妄想等等,那邊是靜。欲界是各式各樣的苦,不美妙,坐了難受;上地,初地就是沒有這個欲界的苦,沒有。欲界什麼都給你障住,修行障住,什麼障住,妻子兒女,把你障得緊緊的;上地初禅,沒有家庭的,所以說離,出離那些欲界的苦。

  

  那麼所以你這樣子行相觀了之後,才有這個希望生到初禅去。當然單是這麼粗、苦、障,淨、妙、離,這是一個趨向了,你還要修了,離欲惡不善法,欲界的煩惱、貪心、瞋心,都要除掉,還有五蓋,那個昏沈、掉舉、睡眠、惡作、掉舉、疑等等。五蓋斷掉之後,那就是可以把初禅修成功,離開了欲界。這麼一地地上去,都是一樣的。下地粗苦障,到了初地,跟二禅比,二禅比初地又好了,那相對之下,初禅也是粗苦障,二禅又是靜妙離。這麼一級級上去,這是世間道的離欲。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就可以說,爲什麼有頂天不能用世間道離呢?有頂天是最高一層,再沒有比它的靜妙離,那麼它就沒有辦法自己離開自己。這是一層一層比較而離的,那麼無漏道就可以離,世間道沒有比較了,它最高了,它離不了了。

  

  

  

  

  庚叁 明盡智後智

  

  從此第叁,明盡智後智。論雲:盡智無間,有何智生?頌曰:

  

  不動盡智後  必起無生智 余盡或正見  此應果皆有

  

  下面第叁,盡智後智,盡智以後,還有什麼智?“論雲:盡智無間,有何智生?”阿羅漢煩惱盡的得,跟那個智慧同時生起,這個智叫盡智,前面講過了。“盡智無間”,盡智生起之後一剎那,第二剎那生什麼智?

  

  “頌曰:不動盡智後,必起無生智,余盡或正見,此應果皆有”,不動,前面說的,不動是利根的阿羅漢,就是不退的。不退的阿羅漢他盡智以後,決定生無生智,那就是無生智是利根阿羅漢才有,鈍根阿羅漢只有盡智,沒有無生智。

  

  “余盡或正見”,除了這個利根的阿羅漢之外,余,余就是前面的退法、護法、思法,等等,這五種鈍根的,他盡智以後,或者是再生盡智,或者再生無學的正見。這個應果皆有,無學正見,是應果都有,一切阿羅漢都有的。前面說過的八個正見裏邊的無學正見,他可以生。這個鈍根的可以生起盡智,或者無學正見,但是無生智,他生不了。無學正見,不管你鈍根、利根,阿羅漢都會有。“應果”,一切阿羅漢都有無學正見。

  

  

  

  

  釋曰:不動者,利根羅漢也。不動羅漢,于盡智後,必起無生智,以不退故。余盡或正見者,余謂退法等五種,鈍根羅漢,于盡智後,或生盡智,或生正見,無無生智,後容退故。

  

  “釋曰:不動者,利根羅漢也”, 阿羅漢裏邊,有六種阿羅漢。前面我們可以翻一翻了,前面是九個無學裏邊,退法、護法、思法、安住、堪達,這是五個鈍根阿羅漢。不動,第六不動,就是利根阿羅漢。利根阿羅漢在盡智以後要生無生智,必定會生無生智。

  

  那麼其余的五種,盡智以後,或者還是盡智,或者生無學正見。而這個無學正見,一切阿羅漢(不管利鈍)都會有。那麼就是說不動阿羅漢,他固然生盡智了,盡智之後,他要生無學正見也是可以的。利根阿羅漢,于盡智以後,就是解脫道,金剛喻定之後解脫道,生了盡智,得阿羅漢果,煩惱斷完了,他還要起個無生智,必定要起個無生智。因爲他不退的,無生智起了之後再也不退的,沒有無生智的話,會退。

  

  “余盡或正見,余謂退法等五種”,退法、護法、思法、安住、堪達,這五種鈍根的阿羅漢,都屬于鈍根。退法是最鈍,護法第二,思法要好一點,安住更好一點,堪達幾乎可以練根練到不動了。那麼這樣子總的來說,都是鈍根,跟不動來比,都是鈍根。他們這些阿羅漢,盡智以後,或者還是生盡智,等流果,或者生無學正見。無生智是沒有的,生不起來,因爲“後容退故”,因爲無生智生起是不退的,他會退,這五種阿羅漢都會退。容退不是一定退的,有退的可能性,所以無生智生不起的。

  

  

  

  

  問:不動種姓,無正見耶?答:頌言此應果皆有,無學正見,一切無學,無簡鈍利,盡皆有之,謂不動法無生智後,或更起無生智,或唯起正見。

  

  “問:不動種姓,無正見耶?”那麼照你這麼說,不動阿羅漢,盡智之後生無生智,其余的盡智之後,生盡智或者無學正見,那麼不動阿羅漢,是不是無學正見沒有的呢?

  

  “答:頌言此應果皆有”,這句話,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無學正見,一切阿羅漢,不管你是鈍根的、利根的,都有的。“此應果皆有”,這個正見,凡是應果(阿羅漢果)都有它的。

  

  “謂不動法,無生智後,或更起無生智,或唯起正見”,…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