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超胜的,可以断下劣的,而上边的比它胜,它不能断上,劣的不能断胜的,所以说有漏道只能断下边的,自己也不能断。
“自地烦恼,所随增故”,自己有烦恼随增,怎么断自己呢?等于说我们自己要断烦恼的话,自己认不到的,只有照镜, 子才看到,照镜子要无漏道来了,自己要把自己的烦恼对治的话,那个本地的有漏道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自地烦恼,所随增故”,所以自地的烦恼断不了。
“更不断下地染”,那么下地就是不是次下的,假使二禅说,能不能断欲界的呢?能力是有,但是下边早就离了,到了初禅,欲界已经离掉,如果欲界的烦恼没有离,初禅生不去的,你既然断初禅的烦恼,欲界已经离掉了,所以除了次下之外,更下的也离不了,因为它已经离掉了。所以说有漏道,只能离次下的,自地的不能离,上面的更不能离,再下边的也不需要离——已经离掉了。
下边是近分道。时间差不多,今天我们讲到这里。
第一百二十一讲
(第353页下第14行至第357页下第14行)
《俱舍论颂疏》。昨天我们讲到阿罗汉向,“无漏未至道,能离一切地”,讲过了,今天下边,近分道。
我们以前在佛学院讲课,每一节课之前,有一刻钟提问的,就是每一个人都要出来问的。这个有什么好处呢?每一个人都要准备,现在的这个讨论,就是少数人的事情了,多数人就不相干了,那个对自己的学法就是有一定的损害。我们如果每天提一刻多钟来问,时间又没有那么多,本来是该问的,我几次在佛学院,都是问的,问的效果是相当可以的,你不准备好,你不敢来上课,我提问,哪一个人都不一定,今天你,明天他,或者明天还是你,这个都有可能性的,每一个人上课之前都要准备。现在就是说,下了课之后,就是第二天又来了,不看也可以,那个样子对自己就没有进益了。如果后来的,就是赶快补,你拖的话,越拖越后,那就补不上去了,等讲完了再补的话,恐怕要第二次了,要下一期的再讲的时候再算,那是要耽搁很久了。
《俱舍》听不懂的话,唯识也困难;唯识不懂的话,中观没有办法的。学中观的话,你没有唯识,没有下边的东西,你怎么显出中观来呢?中观就是在破他中显自己的。你它都不知道,你破了半天,那你显什么东西?显不出来了。所以说你学中观,一定要把这些基础打好。而中观却是最重要的一个,我们说要得到正知见,就要得中观见。中观里边,还有自续的,还有应成的,要到最高的应成派的中观见,就是我们格鲁的见。那么你如果是修格鲁的法,学格鲁的教,而格鲁的知见都没有,你怎么办呢?所以这些东西,都自己要策励自己。人家是给你着急,但是真正要爬上去,要靠自己了。
辛四 明近分道
从此第四,明近分道。论云:诸依近分,离下地染,如无间道,皆近分摄,诸解脱道,亦近分耶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近分离下染 初三后解脱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从次第四,明近分道。论云:诸依近分,离下地染,如无间道,皆近分摄,诸解脱道,亦近分耶?”近分定,我们知道,根本定之前,将要达到根本定,还没有进去,这个近分定就是离染的地,下边的染就在近分定离完了,然后进入根本定,如果它的九品的烦恼还有一品没有断,根本定进不去的。所以说,“诸依近分,离下地染”,一般世间道,是近分定离染的。当然了,无漏道,也可以根本地离染。那么假如依近分定来离下地染,那么无间道当然是近分定摄,无间道正是断烦恼的时候,那么解脱道是不是也是近分定?这个就是无间、解脱的问题。
“不尔”,不一定。“云何?”为什么不一定?“颂曰:近分离下染,初三后解脱,根本或近分,上地唯根本”,先说近分定在离下边染的时候,初三——初禅、二禅、三禅,这三个禅的解脱道,或者是根本定,或者是近分定,那是不一定的。假使上地,四禅以上,它的解脱道一定是根本定。那么就是说,这个上界八地里边,初、二、三禅它的解脱道,不一定是根本定,也可以是近分定。而四禅以上的,它的解脱道,决定是根本定。什么原因?下边就要说。
释曰:近分离下染者,近分有八:四静虑边,四无色边。边谓近分,近根本故。初禅近分,离欲界染,如是乃至有顶近分,离无所有染,名离下染。初三后解脱者,初三谓初二三禅,后解脱谓第九解脱。此三近分,第九解脱,或入根本,或在近分也。上地唯根本者,从第四禅,至有顶地,名为上地。此五地近分,第九解脱道,必入根本。故致唯言,谓此五地近分、根本,同一舍受。离下染时,必欣上地,以受无异,必入根本。前三静虑,根本喜乐,近分唯舍,转入异受,少艰难故,有不能入。
“释曰:近分离下染者,近分有八:四静虑边,四无色边”,各有一个边边上,这个近分定,没有达到根本定以前,这一个边缘,叫近分定,这是断烦恼的。这四静虑,跟四无色都有四个近分定,那么一共有八个近分定。所谓边,就是近分,“近根本故”,跟根本定靠近,边边上。
初禅的近分,“离欲界染,如是乃至有顶近分,离无所有染,名离下染”,这个就是以世间道的方式,初禅的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它离开欲界的九品烦恼;二禅的近分定,离初禅的九品烦恼;乃至有顶的近分定,离无所有处的九品烦恼。这个叫离下染,离它下地的染污。
这样离的时候,“初三后解脱”,初三,一、二、三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后解脱”,后,第九解脱道,前面的解脱道、无间道,这个九品一无间、一解脱,都在近分定,然后最后一个解脱道,第九解脱道,可以是近分定,也可以是根本定。
“此三近分,第九解脱”,就是后解脱了,“或入根本,或在近分也”,它可以进入根本定,也可以在近分定。就是这三个解脱道,两个地方都可以有。
(140A)“上地唯根本”,四禅以上,一直到有顶,这是初、二、三禅以上的,叫上地。这五个地的近分定,第九解脱道(就是后解脱),决定是根本定。“故致唯言”,所以摆一个唯字,上地决定是根本定。
“谓此五地近分、根本,同一舍受。离下染时,必欣上地,以受无异,必入根本。前三静虑,根本喜乐,近分唯舍,转入异受,少艰难故,有不能入”,先说下面的,初、二、三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都有喜、乐,或者单是一个妙乐,那么它的近分定是舍受,根本定是乐受、喜受。所以说那些第九解脱道到的时候,如果这个行者,他对上地的心,这个欣上的心强,就是羡慕上地的心强的,他就是进入这个根本定;假使他对上地并不怎么羡慕,那么他就不进去了。因为这个近分定是舍受,根本定是喜受,或者是乐受,你要转变受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经过一些加行的。那么有些人,他一心想往上去的,根本地去的,他当然要进入去,下一点功夫;有些并不想去的,那就不去了,就是还在近分定里边,九解脱道。那么还有就是为了静虑的人,就是要得静虑的、现法乐住的人,他就进入根本定;假使为求解脱的,他不在乎定中的喜乐的,那么他就根本就不进去了,他解脱,断烦恼,这个近分定一样断的,所以说不进入根本定没有关系。
所以这有两类的人,一类是欣上的,他入根本定;不欣上的,他就不入。一种是欢喜定的,他要入根本定;为求解脱的,他不欣求那个定,他也可以在近分定,不入根本定。这是下三的静虑。
上边的静虑,第四禅以上的静虑,根本定也好,近分定也好,都是舍受,两个受是同的,那么要进入根本很容易。所以说基本上第九解脱道都入根本定,前面的不能入,或者是不想入,主要是有一个受不同夹在里边,要改变受,要加行。他愿意进去的,就修加行,不进去的,就不努力,就算了,就在近分定。所以下三个定,有在近分定的,或者入根本定的两种。上地的因为舍受同的,所以进去很容易,一般就进入根本定。
辛五 明世道缘行
从此第五,明世道缘行。论云:世道缘何?作何行相?颂曰:
世无间解脱 如次缘下上 作麁苦障行 及静妙离三
“从此第五,明世道缘行”,世间道在离染的时候,作什么行相?“论云:世道缘何?作何行相?” 世间道,它缘什么地方?作什么的行相?就是说,世间道在离染的时候,它怎么缘的?作什么行相缘的?
“颂曰:世无间解脱,如次缘下上,作麁苦障行,及静妙离三”,这个要记住的,世间道离染的时候,它缘的时候,就是缘下地的粗苦障,缘上地的静妙离,这是相对的,就是下地不好,上地好,以这样子欣上厌下的心来离开下地的染。如果下地好,他也不想离了,所以说要离一个地方,决定要把那个地方看得很坏,很不好。所以说我们要生西方的人,一定要把娑婆世界看得是极苦、极坏,都是烦恼,都是那些恶行,都是脏得不得了的,那你才西方才有希望去;如果你这个娑婆世界看得蛮好的,甚至于要在娑婆世界要创造什么极乐世界了,那你还到西方去干啥?不要去了,你也去不了了,说个老实话。此娑婆世界要化成极乐,谈何容易了?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庄严成的,那你自己是一个凡夫,你怎么庄严娑婆世界呢?最多是把娑婆世界稍微治理得好一点,跟极乐是不能比的。而且你,凡是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烦恼业,烦恼业的果决定是苦。你在庄严这个国土,你用什么心来庄严的?你如果用大悲心、菩提心,那个还可以。你还是凡夫,还是用的烦恼心,做一点慈善事业,做一点什么小的好事情,你说把它成了人间净土,这个恐怕还差得远了。那么你如果执…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