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沒有心,只有身來證的,所以叫身證。
釋曰:若不還果,修得滅定,轉名身證。滅定無心,由身證得,故名身證。
“釋曰:若不還果,修得滅定,轉名身證”,不還果,如果他修得滅盡定,滅盡定,是除定障的,“轉名身證”。“滅定無心,由身證得,故名身證”,這個滅盡定,我們前面講過了,是無心定,是沒有心的。沒有心,那麼哪個來證這個定呢?當然了,入定的時候有心,但是入了定之後是沒有心,那個時候就身來證,故名身證。
附帶講一下。滅盡定,這個定是甚深,跟涅槃相似的,那麼這個定修好之後,一切定障可以排除,修定的障,定中的變化,等等的障礙,修了滅盡定的人,都能排除。阿羅漢,假使把煩惱斷掉了,他叁界是不來了,但是叁明六通,不一定有。那就是說慧解脫,他的無漏慧生出來,把煩惱滅掉,解脫了,出叁界,但是沒有得滅盡定,就是這個定中的障會沒有解脫,他就是沒有叁明六通。所以說我們有的人,好象是對神通崇拜得不得了,好象一定要有神通,才算是佛教裏修行的人,我們再看一看,阿羅漢沒有神通也有的。我們在以前,這個降龍羅漢,人家以爲這個是神通大得不得了,降龍了,這龍是有大神通的。佛在世一個降龍羅漢,就是我們羅漢儀軌的根支具尊者,那時候,他們那個地方,出一個惡龍,力量大得很,神通都有,很多人去降服它都不行,請這個阿羅漢、那個阿羅漢去,你顯神通,他也顯神通,反正不能把它攆起走,當然阿羅漢不會用極惡的方法來消滅它,這個不會用的,就是勸了、用神通了、警告它等等,這個龍不買帳了,你神通,他也有神通了,他就不聽你的話,那麼阿羅漢下毒手,也不會下,所以這個龍也沒辦法。那麼最後,大家去問佛了,這龍怎麼辦呢?這個地方危害很大了。佛說:這個龍嘛,叫根支具長者去降好了,把根支具長者喊來之後,他說那裏一個龍很厲害,你去降服他。根支具尊者,他沒有神通的。他就是一個阿羅漢證到了,沒有神通,叁明六通沒有,但是他對佛有信心。佛說你能降,他說我就能降,佛的話,說了之後絕對相信。他一點也不膽小,“佛說我能降龍,我就去了”,就跑到那裏去。那麼這個時候 ,他去降龍了,很多人就是看鬧熱去了,看這個阿羅漢,那麼凶的龍,看他怎麼降了。結果,那個阿羅漢,跑到龍那裏。龍搖頭擺尾,正在發威的時候,他就遠遠地招呼他,他說:“賢者。”賢者是很客氣的話了,賢者就是賢了,賢是賢聖品那個賢了,是尊重它的意思。“賢者,你好走了”,這麼一句話。那個龍,就尾巴一搖就走掉了,從此不來了。這個人家就奇怪了,本來很多人去看,這一次降龍,肯定有大神通了,好象是封神榜一樣搞起來了,結果啥都沒有看到,就是一句話,走掉了。他們又去問佛:什麼原因是呢?他,根支具長者,他持戒,凡是製一條戒,就受一條戒,從來大的小的都不犯的。大的固然不犯,小的戒製了之後,就持不犯,一品也不犯,半點也不犯,就有那麼大的威力,戒的威力,龍也沒有辦法他,只有聽話走的。
那麼從這一點,我們一方面是要鼓勵大家,好好持戒。你要有威光,要人家聽你的話,那你得要持戒得好一點,戒不行的話,你想統理大衆,恐怕有困難的,所以說自己有的時候,在事情上行不通的時候,不要怨人家,反過來照鏡子,自己持戒持好了沒有?這個事情你喊不動,那個人你喊不動,他跟你吵架,到底你持戒好不好?從根本上下手,把持戒好好地持好之後,決定會有效。因爲龍尚且不能,當然我們說現在的人,根支具長者那樣子一個小戒製了以後從來不犯的,這很難做到,但是犯了之後趕快忏悔的,這個恐怕還可以做。那麼你從這個方面下手,努力,決定會有一定的好處。自己修行,更厲害,不是統理大衆的事情了,自己修行沒有戒的基礎,那你不要說證果,就是人天的身都難保。
昨天我看到一個公案。他說一個年輕的人,到京城去考試。那個時候,考舉人,秀才什麼,都是鄉裏邊、自己本地考的。考什麼,靠狀元去了,考狀元是京裏考的,是最高的考試了。他在考的時候,碰到在旅館裏住,這個旅館裏住,碰到冬天冷下大雪,這個旅館本來是一個夫婦開的,那個丈夫很早就死掉了,一個寡婦在開的。寡婦很年輕了,她看趕考的那個人,住一夜,馬上就走了,她就不管他,住一夜再說。那知道下大雪,連下幾天,京師路不通了,當時的交通工具當然沒有現在那麼好了。好了,你下了雪怎麼走?走不動了,只好等在那裏,等在那裏時間久了,染汙心就生起來了,結果兩個人,還有一點慚愧心,沒有做最大的根本犯,但是擁抱了一下子,那就功名取消了,考不上了。這個就是戒不嚴格了,一般說擁抱,現在在家人,擁抱是不希奇的,什麼跳交際舞了,什麼東西了,擁抱好象經常性的,那你想一想,你將來的果報是如何?這個公案是什麼,也是一個佛書裏邊來的,你這樣擁抱一下,由染汙心擁抱一下,尚且要取消功名,那你何況其它的,那就不可說了。根本犯,那是下地獄沒啥說,所以戒很重要。
定慧,在戒的基礎上才能有,那麼我們說阿羅漢,即使他的定障沒有,當然普通的定是有了,定障沒有除,叁明六通沒有得到,畢竟還能證阿羅漢。現在好象談起佛教,非要顯神通不可,那也是走向一邊去了,能夠顯神通的人,阿羅漢有的時候顯不出來,一般的凡夫能顯的有多少呢?一定以神通爲標准的話,正好中了妖魔鬼怪的計,他們有報得通。鬼神,天魔,天生有這個通的,不是修來,他就可以顯他的通,那麼你崇拜得不得了,把佛教都拋了,走向那個魔道去了。不是說佛教沒有通,佛教也有通,但是佛教不以通來號召,一般以通來號召的都是靠不住的,所以這個要注意。
又世尊言,福田有二,謂有學十八,無學有九。解雲:言有學十八者,于有學中,有四向、叁果爲七,及隨法行、隨信行、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五種那含,故成十八;無學九者:一退法,二護法,叁思法,四安住法,五堪達,六不動,七不退,八慧解脫,九俱解脫。
“又世尊言:福田有二”,這麼引證佛的話,所謂福田有二種:一種是有學十八,無學有九。就是說可以做我們福田的有兩種,一種是有學,一種是無學,有學有十八種,無學有九種。
“解雲:言有學十八者,于有學中,有四向、叁果”(第四果是無學,當然不能算進去),四向叁果是七,再加上前面的“隨法行、隨信行、信解、見至”,這是利鈍根的關系,再加“家家、一間、五種那含”,五種那含就是中般、生般、有行、無行、上流這五種,這個一樣是十八個。
“無學九者:一退法,二護法,叁思法,四安住法,五堪達,六不動,七不退,八慧解脫,九俱解脫”,這個退法是最鈍的阿羅漢,他要往上,就是保護自己不退,注意護法。思法,經常思惟不要給它退。安住法,能夠安住不退。堪達,堪能練根練到不動的阿羅漢,阿羅漢不動的,就是最利根的阿羅漢,不退也是不退的,就是利根的。
那麼下邊兩種,慧解脫、俱解脫,就是我才講的,單是有無漏慧把煩惱滅完,沒有叁明六通的,這是慧解脫。你有無漏慧的慧解脫,再加上滅盡定的定解脫,那麼定慧都解脫叫俱解脫,就是叁明六通的阿羅漢。
問:何緣身證,不預其數?答:無漏叁學,是聖者因,擇滅涅槃,是聖者果。滅定有漏,不是依因,依因無故,不預其數。
“問:何緣身證,不預其數?”他問這個問題就是說:爲什麼佛說的福田裏邊,有學十八種,無學有九種裏邊身證安不進去,“不預其數”?
“無漏叁學,是聖者因,擇滅涅槃,是聖者果。滅定有漏,不是依因,依因無故,不預其數”,那就是說爲什麼佛說的福田裏邊沒有身證這一個位置呢?我們說無漏叁學,聖者因。我們說福田是聖者,供養他、禮拜他,可以得到培福的。那麼聖者,是什麼呢?他的因是什麼?無漏叁學,戒定慧。所以說不要離開戒定慧,聖者的因就是戒定慧,無漏的戒定慧就是聖者的因,如果離開戒定慧,聖者也就沒有了。“擇滅涅槃,是聖者果”,這個聖者在修行,他最後證到的果什麼呢?涅槃的果。而滅盡定是有漏法,這個前面我們講不相應行的時候講過了,是有漏的,既不是依,又不是因,不是聖者的依,也不是聖者的因。“依因無故”,既不是依因,所以說他不能摻入這個福田的數字裏邊去,他是特殊的一種。
己四 明阿羅漢向果
庚一 明向果差別
從此第四,明阿羅漢向果。就中分五:一、明向果差別,二、因論明治道,叁、明盡智後智,四、明道果,五、明六種姓。且第一明向果者,論雲:已辨第叁向果差別,次應建立第四向果。頌曰:
上界修惑中 斷初定一品 至有頂八品 皆阿羅漢向
第九無間道 名金剛喻定 盡得俱盡智 成無學應果
下面是阿羅漢向。我們說從見道到初果,初果到二果,二果到叁果,講完了。現在是叁果以上的阿羅漢了,阿羅漢之前有阿羅漢向。
“從此第四,明阿羅漢向果”。阿羅漢的向,阿羅漢的果,就中又分五種,“一、明向果差別,二、因論明治道,叁、明盡智後智,四、明道果,五、明六種姓。”
“從此第四,明阿羅漢向果”。下邊分五科:明向果的差別、因論明治道、明盡智後智、明道果、明六種姓。六種姓就是前面說的,退法、護法、思法、安住、堪達、不動,阿羅漢有利鈍根,有六種。先說向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是什麼一回事?
“論雲:已辨第叁向果差別,次應建立第四向果”,第叁向、第叁果已經全部講好了,尤其是不還果講得很多,下邊要開始講第四果的向、第四果的果,“次應建立…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