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61

  ..续本文上一页七善士趣?”为什么七善士趣一定要指不还果呢?既然是圣者,初果、二果,须陀洹、斯陀含,应当也立七善士,他也是善士,凡是有学的圣者都是善士。为什么不立初、二果,一定要立第三果,也不立第四果?这个后头都要讲。

  

  “答:趣是行义”,善士趣的趣是趣向的意思,是行的意思。“唯此七种,皆行善业,不行恶业”,七不还果,他超出欲界,欲界是有恶业的,而色、无色界,只有有覆无记,没有恶业的,不善业没有的,所以说既然是善士趣,行善不行恶,所以指不还果。“须斯二果,善恶杂行”,须陀洹、斯陀含这两个果,因为还没有出欲界,他的不善的恶行还是有一点,那就是说,须陀洹、斯陀含不一定是现出家僧的,有的时候在家,也有妻子儿女,那善恶行都有。当然了,这个恶行不很厉害的,善行是大的了,恶行不太厉害的。所以说恶趣是不会去的。如果恶行很大的话,那三恶趣还得去啊。

  

  “又此七种,皆往上界”,这是恶行的问题,善恶行的问题,那么这个趣是趣向了,都往上的,七个不还果,这七种都是往上的,不还欲界的。而须陀洹、斯陀含,他们在欲界里往往来来的了,须陀洹七次往来,斯陀含还得来一次,所以说,不能叫往上,这个趣就是往上的。所以说,只有不还果符合七善士趣的条件,趣是往上,善士是不行恶。那么须陀洹、斯陀含善恶杂行,又是在欲界,往而复来,天上人间,来来去去,所以说,不是趣向,往上趣的意思。

  

  所以说这七个善士趣,只指不还果。为什么不阿罗汉果呢?阿罗汉也是纯粹的善业,没有恶行,为什么阿罗汉果不叫七善士趣呢?阿罗汉,再也没有往上的,无学了,已经到了顶峰,你再往上去,去到哪里了?除非成佛了。从整个修行来说,声闻乘的阿罗汉是顶峰,没有再上去的意思。所以说,七善士趣,只能是指阿那含,第三果。

  

  

  

  

  辛四 明非生上界

  

  从此第四,明非生上界。论云:诸在圣位,曾经生者,亦有此等差别相耶?不尔。云何?颂曰:

  

  经欲界生圣  不往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  无练根并退

  

  “从此第四,明非生上界。论云:诸在圣位,曾经生者,亦有此等差别相耶?”曾经生者,就是投过生的,本来是圣者,见道了,见道之后,又投生,投了生之后,这些叫经生的圣者,有没有这样的差别相?前面说的差别相,还有没有呢?“不尔”,没有了。“云何?”为什么没有?“颂曰:经欲界生圣,不往余界生,此及往上生,无练根并退”,这里就要讲,欲界的那些经生圣者,就欲界里投过生的。

  

  

  

  

  释曰: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厌欲界生,厌苦心强,必不往上色无色界。证不还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故。若于色界,经生圣者,容有上生无色界义。色界无苦,厌心劣故,容生无色天。此经欲界生圣,及往上界生圣,必无练根,兼无有退。

  

  “释曰: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假使是圣者,他是见道以上的人,在欲界里边经生,就是第二次投生的。“厌欲界生,厌苦心强,必不往上色无色界,证不还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故”,这就是说,凡是欲界已经投过生的,就是说见了道以后,在欲界转了一生的,这样的圣者,他在欲界里边,厌离心强得不得了,他一定不往色、无色界去的。因为色、无色界是时间很长了,上去的寿命是长得很,我们在《世间品》里边讲过,都是以劫来算的,那么他们在欲界受了那么多苦,他想生到色、无色界去,也是受那么长时间的苦,那就划不来了,赶快要般涅槃的,所以经过欲界生的人,厌离心特别强,他就是色、无色界漫长的岁月,他们恐怕跟欲界一样那么多的苦,那就是受不了,赶快要出离,所以不往上生,色、无色界不去了。如果没有证不还果,欲界往来,因为欲界烦恼没有断了;假使证了不还果以后,决定现生般涅槃,现般,就是这一类的。他因欲界投过生的,他证了不还果之后,决定现身证,般涅槃,他不会上生了,上面他感到时间太长了。受苦的时间那么长,他是没有这个心再往上生去,那么他就要赶快去涅槃。这是欲界的。

  

  “若于色界”,假使色界投过生的圣者,他可以往上生,因为他已经生到色界,知道色界并没有那么苦,他就有往生到无色界的可能,因为他厌离心不太强。“色界无苦,厌心劣故”,色界里边没有很厉害的苦,只有行苦,所以厌离心弱,不太强。他也可以往色界,慢慢地生到无色界。

  

  “此经欲界生圣,及往上界生圣”,凡是投过生的,欲界生的也好,往色界生的也好,往无色界生的也好。“必无练根,兼无有退”,他们这两种,都没有练根,也不会退,什么原因?

  

  

  

  

  问:何缘经生圣,及上生圣,必无练根并退?答:经生习根,极淳熟故,及得殊胜所依止故昔于凡身得道,未名胜依,经生唯于圣身,名殊胜之也,故无练根及退转也。

  

  “问:何缘经生圣,及上生圣,必无练根并退?”为什么他们没有练根、退呢?

  

  “答:经生习根极淳熟故,及得殊胜所依止故”,凡是这个投过生的那些圣者,他们的根器,已经修习到极其成熟,不需要练根了。那么他的依身,本来依的身是凡夫身,见道的,现在投了生之后,以圣者的身出现了,这个身比凡夫的身要殊胜得多,这是圣者的身,所以他的依止殊胜,他的根已经练成熟了,所以说决定没有再练根、再退的。这是说,凡是在欲界投过生的,或者是往上生的那些圣者,他必定不需要练根,也不会退。那么这个就简别没有投生过的,那是还会有退的,并且还可以练根,假使钝根的可以练利根,但是经过生的人就不需要了,他的根已经成熟,不需要再练了。

  

  

  

  

  辛五 明杂修静虑

  

  从此第五,明杂修静虑。论云:前说上流杂修静虑为因,能往色究竟天。先应杂修何等静虑一问也?由何等位,知杂修成二问也?复有何缘,杂修静虑三问也?颂曰:

  

  先杂修第四  成由一念杂  为受生现乐  及遮烦恼退

  

  “从此第五,明杂修静虑”,下边就要讲杂修静虑了,上面说的生色、无色界,因为杂修静虑的关系。那么什么叫杂修静虑呢?这里要讲一下。

  

  “论云:前说上流杂修静虑为因,能往色究竟天。先应杂修何等静虑?”前面我们说的,上流里边,因为他修了杂修静虑,能够到色究竟天去。那就是说五不还天,都是杂修静虑的人才能生的;没有经过杂修静虑的,就是入无色的那些,乐定的那些,不能生到色究竟,只能往无色界去。色究竟天是个特殊的地方,只有杂修静虑的那些圣者才能去。那么这里问题就是说,杂修静虑要哪个静虑先杂修?那么什么叫杂修?下边还要说。

  

  又问“由何等位,知杂修成?”你怎么样子知道杂修静虑圆满了、成就了?那就是杂修静虑到哪一个地位算修成功了?

  

  “复有何缘,杂修静虑?”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杂修静虑?

  

  “颂曰:先杂修第四”,这是解第一个问题,杂修静虑,我们说从第四静虑下手。“成由一念杂”,杂修静虑的成功,一念杂。就是说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再一念是无漏。这样子,中间只一念相隔的,这叫杂修静虑成功了。那么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修杂修静虑?“为受生”,是一个原因,第二是为“现乐”。为受生就是生到五净居天去;为现乐,现法乐住,当下,现身受法乐。第三,“及遮烦恼退”,有的钝根的,他起了烦恼会退,要遮止退,修杂修静虑就不会退。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次句答第二问,下两句答第三问。先杂修第四者,夫欲杂修四静虑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以第四定最堪能故。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次句答第二问,下两句答第三问”,三个问题,由四句答完。“先杂修第四”,是答第一个问题,杂修静虑,哪个地方开始?第四静虑开始。“夫欲杂修四静虑者,先必杂修第四静虑”,一定先第四静虑下手,为什么?第四静虑,“最堪能故”,力量最大。第四静虑,我们知道,前面说不动地,离开三灾的,又是舍受,最稳的,喜乐有冲动,他只有舍受,又是出入息也没有的,这个是最稳、最坚强的、厉害的,成佛都是第四静虑成的。那么这里杂修静虑,也要先从第四静虑下手,最堪能故,力量最大。当然第四静虑修好了,一、二、三静虑才可以互相地杂修。那么这是第四静虑下手。

  

  

  

  

  成由一念杂者,杂修定成,由一念杂。谓阿罗汉,或是不还,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后后渐减,及22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后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次复唯有一念无漏,次复引起一念有漏,无间后生一念无漏。中间有漏,前后无漏,以相间杂,故名杂修。此一念杂,名根本成。修第四已,乘此势力,亦能杂修下三静虑。

  

  “成由一念杂”,怎么样子修成功呢?由一念杂。修杂修静虑,至少是不还,或者是阿罗汉,或者是不还果。

  

  “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后后渐减,及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后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这是说杂修静虑的一些现象,就是情况是怎么样呢?他说阿罗汉,或者是不还果,他们要修杂修静虑的时候,从第四静虑下手,开始,我们说入了无漏定,这个无漏定有个习惯势力,你要把它停下来,很难的。它很多念的无漏心,然后你要把它转入有漏心,无漏心马上把它转过去不容易。等于说汽车,你要停下来,马上停是不容易的,即使急剎车,它还要往前冲一下。那么这个样子,他有多念的无漏相续,马上引有漏,引出有漏来了,有漏要把它马上剎住又吃不消…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