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61

  ..續本文上一頁七善士趣?”爲什麼七善士趣一定要指不還果呢?既然是聖者,初果、二果,須陀洹、斯陀含,應當也立七善士,他也是善士,凡是有學的聖者都是善士。爲什麼不立初、二果,一定要立第叁果,也不立第四果?這個後頭都要講。

  

  “答:趣是行義”,善士趣的趣是趣向的意思,是行的意思。“唯此七種,皆行善業,不行惡業”,七不還果,他超出欲界,欲界是有惡業的,而色、無色界,只有有覆無記,沒有惡業的,不善業沒有的,所以說既然是善士趣,行善不行惡,所以指不還果。“須斯二果,善惡雜行”,須陀洹、斯陀含這兩個果,因爲還沒有出欲界,他的不善的惡行還是有一點,那就是說,須陀洹、斯陀含不一定是現出家僧的,有的時候在家,也有妻子兒女,那善惡行都有。當然了,這個惡行不很厲害的,善行是大的了,惡行不太厲害的。所以說惡趣是不會去的。如果惡行很大的話,那叁惡趣還得去啊。

  

  “又此七種,皆往上界”,這是惡行的問題,善惡行的問題,那麼這個趣是趣向了,都往上的,七個不還果,這七種都是往上的,不還欲界的。而須陀洹、斯陀含,他們在欲界裏往往來來的了,須陀洹七次往來,斯陀含還得來一次,所以說,不能叫往上,這個趣就是往上的。所以說,只有不還果符合七善士趣的條件,趣是往上,善士是不行惡。那麼須陀洹、斯陀含善惡雜行,又是在欲界,往而複來,天上人間,來來去去,所以說,不是趣向,往上趣的意思。

  

  所以說這七個善士趣,只指不還果。爲什麼不阿羅漢果呢?阿羅漢也是純粹的善業,沒有惡行,爲什麼阿羅漢果不叫七善士趣呢?阿羅漢,再也沒有往上的,無學了,已經到了頂峰,你再往上去,去到哪裏了?除非成佛了。從整個修行來說,聲聞乘的阿羅漢是頂峰,沒有再上去的意思。所以說,七善士趣,只能是指阿那含,第叁果。

  

  

  

  

  辛四 明非生上界

  

  從此第四,明非生上界。論雲:諸在聖位,曾經生者,亦有此等差別相耶?不爾。雲何?頌曰:

  

  經欲界生聖  不往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  無練根並退

  

  “從此第四,明非生上界。論雲:諸在聖位,曾經生者,亦有此等差別相耶?”曾經生者,就是投過生的,本來是聖者,見道了,見道之後,又投生,投了生之後,這些叫經生的聖者,有沒有這樣的差別相?前面說的差別相,還有沒有呢?“不爾”,沒有了。“雲何?”爲什麼沒有?“頌曰:經欲界生聖,不往余界生,此及往上生,無練根並退”,這裏就要講,欲界的那些經生聖者,就欲界裏投過生的。

  

  

  

  

  釋曰:若在聖位,經欲界生,厭欲界生,厭苦心強,必不往上色無色界。證不還已,定于現身,般涅槃故。若于色界,經生聖者,容有上生無色界義。色界無苦,厭心劣故,容生無色天。此經欲界生聖,及往上界生聖,必無練根,兼無有退。

  

  “釋曰:若在聖位,經欲界生”,假使是聖者,他是見道以上的人,在欲界裏邊經生,就是第二次投生的。“厭欲界生,厭苦心強,必不往上色無色界,證不還已,定于現身,般涅槃故”,這就是說,凡是欲界已經投過生的,就是說見了道以後,在欲界轉了一生的,這樣的聖者,他在欲界裏邊,厭離心強得不得了,他一定不往色、無色界去的。因爲色、無色界是時間很長了,上去的壽命是長得很,我們在《世間品》裏邊講過,都是以劫來算的,那麼他們在欲界受了那麼多苦,他想生到色、無色界去,也是受那麼長時間的苦,那就劃不來了,趕快要般涅槃的,所以經過欲界生的人,厭離心特別強,他就是色、無色界漫長的歲月,他們恐怕跟欲界一樣那麼多的苦,那就是受不了,趕快要出離,所以不往上生,色、無色界不去了。如果沒有證不還果,欲界往來,因爲欲界煩惱沒有斷了;假使證了不還果以後,決定現生般涅槃,現般,就是這一類的。他因欲界投過生的,他證了不還果之後,決定現身證,般涅槃,他不會上生了,上面他感到時間太長了。受苦的時間那麼長,他是沒有這個心再往上生去,那麼他就要趕快去涅槃。這是欲界的。

  

  “若于色界”,假使色界投過生的聖者,他可以往上生,因爲他已經生到色界,知道色界並沒有那麼苦,他就有往生到無色界的可能,因爲他厭離心不太強。“色界無苦,厭心劣故”,色界裏邊沒有很厲害的苦,只有行苦,所以厭離心弱,不太強。他也可以往色界,慢慢地生到無色界。

  

  “此經欲界生聖,及往上界生聖”,凡是投過生的,欲界生的也好,往色界生的也好,往無色界生的也好。“必無練根,兼無有退”,他們這兩種,都沒有練根,也不會退,什麼原因?

  

  

  

  

  問:何緣經生聖,及上生聖,必無練根並退?答:經生習根,極淳熟故,及得殊勝所依止故昔于凡身得道,未名勝依,經生唯于聖身,名殊勝之也,故無練根及退轉也。

  

  “問:何緣經生聖,及上生聖,必無練根並退?”爲什麼他們沒有練根、退呢?

  

  “答:經生習根極淳熟故,及得殊勝所依止故”,凡是這個投過生的那些聖者,他們的根器,已經修習到極其成熟,不需要練根了。那麼他的依身,本來依的身是凡夫身,見道的,現在投了生之後,以聖者的身出現了,這個身比凡夫的身要殊勝得多,這是聖者的身,所以他的依止殊勝,他的根已經練成熟了,所以說決定沒有再練根、再退的。這是說,凡是在欲界投過生的,或者是往上生的那些聖者,他必定不需要練根,也不會退。那麼這個就簡別沒有投生過的,那是還會有退的,並且還可以練根,假使鈍根的可以練利根,但是經過生的人就不需要了,他的根已經成熟,不需要再練了。

  

  

  

  

  辛五 明雜修靜慮

  

  從此第五,明雜修靜慮。論雲:前說上流雜修靜慮爲因,能往色究竟天。先應雜修何等靜慮一問也?由何等位,知雜修成二問也?複有何緣,雜修靜慮叁問也?頌曰:

  

  先雜修第四  成由一念雜  爲受生現樂  及遮煩惱退

  

  “從此第五,明雜修靜慮”,下邊就要講雜修靜慮了,上面說的生色、無色界,因爲雜修靜慮的關系。那麼什麼叫雜修靜慮呢?這裏要講一下。

  

  “論雲:前說上流雜修靜慮爲因,能往色究竟天。先應雜修何等靜慮?”前面我們說的,上流裏邊,因爲他修了雜修靜慮,能夠到色究竟天去。那就是說五不還天,都是雜修靜慮的人才能生的;沒有經過雜修靜慮的,就是入無色的那些,樂定的那些,不能生到色究竟,只能往無色界去。色究竟天是個特殊的地方,只有雜修靜慮的那些聖者才能去。那麼這裏問題就是說,雜修靜慮要哪個靜慮先雜修?那麼什麼叫雜修?下邊還要說。

  

  又問“由何等位,知雜修成?”你怎麼樣子知道雜修靜慮圓滿了、成就了?那就是雜修靜慮到哪一個地位算修成功了?

  

  “複有何緣,雜修靜慮?”再問一個問題,爲什麼要雜修靜慮?

  

  “頌曰:先雜修第四”,這是解第一個問題,雜修靜慮,我們說從第四靜慮下手。“成由一念雜”,雜修靜慮的成功,一念雜。就是說一念有漏,一念無漏,再一念是無漏。這樣子,中間只一念相隔的,這叫雜修靜慮成功了。那麼第叁個問題,爲什麼要修雜修靜慮?“爲受生”,是一個原因,第二是爲“現樂”。爲受生就是生到五淨居天去;爲現樂,現法樂住,當下,現身受法樂。第叁,“及遮煩惱退”,有的鈍根的,他起了煩惱會退,要遮止退,修雜修靜慮就不會退。

  

  

  

  

  釋曰:初句答第一問,次句答第二問,下兩句答第叁問。先雜修第四者,夫欲雜修四靜慮者,必先雜修第四靜慮,以第四定最堪能故。

  

  “釋曰:初句答第一問,次句答第二問,下兩句答第叁問”,叁個問題,由四句答完。“先雜修第四”,是答第一個問題,雜修靜慮,哪個地方開始?第四靜慮開始。“夫欲雜修四靜慮者,先必雜修第四靜慮”,一定先第四靜慮下手,爲什麼?第四靜慮,“最堪能故”,力量最大。第四靜慮,我們知道,前面說不動地,離開叁災的,又是舍受,最穩的,喜樂有沖動,他只有舍受,又是出入息也沒有的,這個是最穩、最堅強的、厲害的,成佛都是第四靜慮成的。那麼這裏雜修靜慮,也要先從第四靜慮下手,最堪能故,力量最大。當然第四靜慮修好了,一、二、叁靜慮才可以互相地雜修。那麼這是第四靜慮下手。

  

  

  

  

  成由一念雜者,雜修定成,由一念雜。謂阿羅漢,或是不還,彼必先入第四靜慮,多念無漏相續現前,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後複多念無漏現前;如是旋還,後後漸減,及22至最後,二念無漏,次引二念有漏現前,無間後生二念無漏,名雜修定加行成滿;次複唯有一念無漏,次複引起一念有漏,無間後生一念無漏。中間有漏,前後無漏,以相間雜,故名雜修。此一念雜,名根本成。修第四已,乘此勢力,亦能雜修下叁靜慮。

  

  “成由一念雜”,怎麼樣子修成功呢?由一念雜。修雜修靜慮,至少是不還,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不還果。

  

  “彼必先入第四靜慮,多念無漏相續現前,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後複多念無漏現前;如是旋還,後後漸減,及至最後,二念無漏,次引二念有漏現前,無間後生二念無漏,名雜修定加行成滿”,這是說雜修靜慮的一些現象,就是情況是怎麼樣呢?他說阿羅漢,或者是不還果,他們要修雜修靜慮的時候,從第四靜慮下手,開始,我們說入了無漏定,這個無漏定有個習慣勢力,你要把它停下來,很難的。它很多念的無漏心,然後你要把它轉入有漏心,無漏心馬上把它轉過去不容易。等于說汽車,你要停下來,馬上停是不容易的,即使急剎車,它還要往前沖一下。那麼這個樣子,他有多念的無漏相續,馬上引有漏,引出有漏來了,有漏要把它馬上剎住又吃不消…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