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還得要一連串的有漏,再引無漏,又是一連串的無漏。這樣子無漏,有漏,再無漏。這是因爲它的習慣勢力,不能一下子就給它改變,總是要多念的無漏,引生多念有漏,再引生多念的無漏。這樣子慢慢鍛煉,一點點減下去,最後減到兩念無漏,可以引生兩念有漏,最後再引無漏,又是兩念,那就是很快了。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那是成功了。現在加行成功,是兩念,引起無漏心,第二個念過了,馬上有漏心就生起來,第二個有漏心過了之後,馬上又生出第叁個無漏心。這樣子叫加行成滿,雜修靜慮的加行成功了。
那麼再正式的正修。“次複唯有一念無漏,次複引起一念有漏,無間後生一念無漏。中間有漏,前後無漏,以相間雜,故名雜修。此一念雜,名根本成”,雜修靜慮的根本定,根本的修法成功了。那就是說,兩念還嫌多,一念。一念無漏,第二念馬上有漏,第叁念又是無漏,這樣子翻來覆去地雜修,等到你修到一念無漏,次生一念有漏,再生一念無漏,這個搞成功了,才雜修靜慮的根本修成了。兩念,還是加行成功,根本的成功,成就在一念,二念無漏,中間隔一念有漏。這樣子,這個很不容易的,一般就是說無漏心引出來了,馬上把它停下來,要生有漏的,這個中間很困難,有漏的心生出來了,要生無漏的更困難,有漏再到無漏更要困難一些。那麼說,馬上有漏,第二念就是無漏,那就是要經過很長的鍛煉的時間。那麼第四靜慮的力量最大,鍛煉這個,由多念減到少念,少念減到兩念,最後的一念,這個一念就成功了。
“修第四已,乘此勢力,亦能雜修下叁靜慮”,第四個靜慮,這樣子修成功之後,那已經是有把握了,那麼下邊叁個靜慮,雖然力量差一些,有了上面的基礎,也可以雜修,也可以修到一念無漏,一念有漏,再一念無漏。那麼這個中間,無漏生有漏,是容易一些,有漏生無漏,困難一些。所以,一般的就說,一剎那生無漏,無漏一剎那生有漏,有漏一剎那又生無漏,這個中間,最後的無漏,第叁剎那,等于說解脫道,前面算是無間道。這樣子,重點還在最後的無漏生起來是困難。由無漏變有漏,是容易些,有漏馬上一念成了無漏,這個是要大加行。所以這個,把它稱爲解脫道,前面兩個算是無間道。
雜修靜慮,總有叁緣:一爲受生,生淨居故;二爲現樂,受法樂故;叁爲遮止起煩惱退。若不還修,由前叁緣,若羅漢修,除受生一。
下邊一個問題,就是爲什麼要修雜修靜慮?一是爲“受生”,當那些聖者,他願意生到五淨居天去的,因爲五淨居天是最殊勝的地方。四靜慮是定慧均等,止觀相等的,而無色界,止多觀少,那麼他們這些愛智慧的人,不願意沈沒在止裏邊,所以無色界不願意去,要生到五淨居天,這是一個原因,所以要修雜修靜慮。
第二個原因,“爲現樂”,現前得到諸法樂,現法樂住。現前要受到法樂的快樂,他就修這個雜修靜慮。(139A)我們在《法蘊足論》,大家可能有人聽過了,修定有四個程序:現法樂住,殊勝知見,勝分別慧,乃至諸漏永盡。這四個程序,那麼這是第一個現法樂住的,受現法的樂住。
第叁個,“爲遮止起煩惱退”。因爲有些鈍根的阿羅漢也好,不還果也好,他會退,煩惱引起之後,會退。那麼修雜修靜慮,就可以保證不退,那麼這也是練根的一方面了。就是修了雜修靜慮的人,他的根利了,可以保證不退。
那麼從這一點呢,我們說阿羅漢、不還果尚且要起煩惱退,我們這一個凡夫,他就是口氣很大,“我在五濁惡世中間,五欲的煩惱裏邊,我可以撐得住,不爲它所害”,乃至裸體照片看了,“我不動心”。你不動心,你把這個照片看了幹什麼呢?這些事情都是根本不懂教理了。你是個凡夫,具縛的,一切煩惱都具足的,裏邊,就是火種子滿的,你還跑到一個引火的地方去。我們說,有些車間裏邊不能吃香煙,就是因爲很多要引起爆炸的東西在裏邊,它是香煙不准抽的,抽了之後,引起爆炸,整個廠都燒掉了。這個人偏偏厲害,他說,我拎那麼多氧氣瓶,什麼東西,我就不怕,我抽香煙不算,還要燒火,燒飯。你去燒嘛,燒到後來,爆炸嘛,你自己炸得粉身碎骨,沒有了。那就是無知。所以不學教的人,他就是會那麼無知,認爲自己是有把握。把握在哪裏呢?你如果說,你煩惱沒有了,最起碼,你是不還果。欲界的煩惱是斷掉了。那麼你現在是不是不還果呢?不還果的,最起碼得初禅,你有沒有初禅?所以這些自己問問就知道了,沒有這個把握不要說大話,說大話,弄不好就是大妄語。你說增上慢,還好一點,你無知了,你是增上慢。如果你明明知道自己不行,要充好漢,那麼你是大妄語,大妄語,還下無間地獄,是根本罪,不得了。
辛六 明淨居唯五
從此第六,明淨居唯五。論雲:何緣淨居,處唯有五。頌曰:
由雜修五品 生有五淨居
“從此第六,明淨名唯五”,淨居天爲什麼只有五個?“論雲:何緣淨居,處唯有五?”
“頌曰: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居”,因爲這個是從因上來的,五淨居天是果,雜修靜慮是因。因爲雜修靜慮有這麼五類,那麼生的淨居天也是五種。
釋曰:由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淨居唯五:一下品,二中品,叁上品,四上勝品,五上極品。初品有叁,謂叁心也:初起一無漏,次起一有漏,後起一無漏。第二品六,謂更叁心並前成六。第叁品九,謂更叁心,並前成九。第四品十二,謂更叁心,並前九心,故成十二。第五品十五,複起叁心,並前十二,故成十五。如是五品,如其次第,感五淨居。應知此中,無漏勢力,熏修有漏,令感淨居,非是無漏能感淨居,憎背有故。
“釋曰:由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第四靜慮雜修的時候分五品,所以淨居天,也只有五種。哪五品呢?“一下品,二中品,叁上品,四上勝品,五上極品”,一共分了五品,下、中、上、上勝、上極,上極是最高了,再也沒有上的。
“初品有叁,謂叁心也”,初品有叁個心,那就是什麼叁個心呢?第一個就是無漏心,第二個是有漏心,第叁個又起無漏心。這是第一個,他從無漏轉入有漏,一念,馬上又一念轉成無漏,這一個修成,這是下品。這個已經成功了,怎麼還下品呢?上邊比他還要厲害。一次搞完了,假使我們一樣的,好象搞一個運動,搞一個什麼大勞動,把你搞成了,筋疲力盡,馬上坐下來休息了。
中品的,他一次無漏,一次有漏,一次無漏搞好了。再來一次,再是無漏,有漏,無漏,六個心,那連著再幹一次,那個比它要力量大了(“次起一有漏,後起一無漏”,這個是第一品)。“第二品六”,第二品中品,他起六個心,這個叁個心之後呢,再起叁個心,跟著又來一次,再是無漏、有漏、無漏。“並前成六”,加上前面叁個心,一下子六個心,這個就是說無漏,有漏,無漏,無漏,有漏,無漏,這麼是反複地在搞。這個力量比前面一個大了,第一個他叁個一搞的話,已經很吃力,再要一次,吃不消了,這個來兩次。
第叁種,九。“謂更叁心,並前成九”,再來一次,九個心,那力量更強。
第四種,十二,再加叁個心。九個加叁個,一共十二個心。
第五個,十五,叁個心之後,再加叁個心,一共十五個心。那練到十五差不多了,再多也沒問題了。
那麼前面的,是一品一品往上生了,叁個心升一品,叁個心升一品,升到十五,那麼這樣子,因爲鍛煉的時候,有這麼五種的不同,所以感的果,也是有五種淨居天的不同。那當然是,淨居天的五種,最高的是色究竟天,十五心圓滿以上的,生色空竟天,其他的生前面的四種天。
“如是五品,如其次第,感五淨居”,因爲修的時候有五品高下,那麼感的果,也有五淨居天的不同。“應知此中,無漏勢力,熏修有漏,令感淨居。非是無漏,能感凈居,憎背有故”,這裏就是怕誤會,你說無漏法熏修,能感淨居天,那麼淨居天的果是不是無漏法所感的呢?這是淨居天,還在叁界裏邊,叁界的果都是有漏法的果,無漏法不感果的,出叁界的。所以說,這個淨居天的果,是因爲這個有漏法,受了無漏的勢力,這個有漏法殊勝了,感到的果;淨居天的果,並不是無漏法自己能感果,無漏法本身是“憎背有故”,對叁有是厭離的、討厭的,不會感叁有的果的。
我們前面早就說過,無漏不感果的。這個整個的叁界的果,都是有漏法感的;無漏法,它是超出叁界的,跟叁界是背道而馳的,不會感叁界的果。所以說,雜修靜慮以無漏法修,無漏勢力使這個有漏法感到這個殊勝的果,並不是無漏法自己感到叁有的果。那這個前面就沒有矛盾了,否則的話,你怎麼前面說無漏不感果,現在無漏又感起果了呢?並不是無漏的果,是有漏法受到無漏的勢力熏修,然後感到這個殊勝的果。
這是雜修靜慮講完了,因爲上流有全超、半超、遍沒的不同,那就牽涉到雜修靜慮。那麼什麼叫雜修靜慮,這裏全部講完了。把五淨居天,所有五層天也就是因爲修的因有五品,這個也附帶說了。下邊是身證(不是廣東那個深圳)。
辛七 明身證不還
從此第七,明身證不還。論雲:經說不還,有名身證,依何勝德,立身證名?頌曰:
得滅定不還 轉名爲身證
“從此第七,明身證不還”,有一種不還果叫身證。“論雲:經說不還,有名身證”,有一種不還,經裏邊叫身證。“依何勝德,立身證名”,他有什麼殊勝的功德,這個不還果叫身證呢?
“頌曰:得滅定不還,轉名爲身證”,那很簡單,一句話,得了滅盡定的不還果,他的名字改了,叫身證。這個爲什麼叫身證呢?滅盡…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