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前二种,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
“初静虑一切”,三十七道品,一切都能修。未到地定要除喜,我们说未到地定是近分定,近分定正在断烦恼,它没有喜觉支。二静虑除寻,二静虑以上都是无寻无伺的,所以寻这个正思惟,也是没有。“三四中除二”,第三、第四静虑,中——中间定,这两个,要除了寻跟喜。因为三静虑,它是没有喜的,就是妙乐,第四静虑是舍受,中间定也是舍受,所以说,喜要除掉。那么寻,在三、四静虑当然是无寻无伺地,中间定是无寻有伺,那寻也是没有的,所以说这三个,都要除喜跟除寻。“前三无色地”,“除戒”,前面三无色地,要除开有顶,有顶是有漏的,那么前三无色地它可以修无漏道。“除戒”,因为是无色界没有色法,定共戒、道共戒这些它是没有的,没有无表色。再加“前二种”,喜也是没有的,舍受,寻也没有,上边都是无寻无伺的。“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在欲界跟有顶天的,除了七觉支、八正道,这是唯无漏,它不能有。那么前面的它可以有。那么七觉支里边,就包含的有喜,那些八正道包括的有戒。这个在七觉支、八正道里除掉。那么这些除掉之后,其余的有顶还是可以有的,那么欲界,当然了,有漏的都能有,无漏的是不能有。
释曰:初静虑一切者,依初静虑,具三十七,故言一切。未至除喜根者,依未至地,唯三十六,除喜根故,以近分地,励力转故,于下地法,犹疑虑故,无有喜也。二静虑除寻者,依第二禅,亦三十六,彼除寻故,无正思惟支也。三四中除二者,三四谓第三、第四静虑也,中谓中间禅也。此三四中,各三十五,谓除前二,即无喜、寻也。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者,前三无色,除戒三支,及除前二,即是喜、寻,总除五种,故三无色,各三十二也。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者,欲界有顶,无无漏故,除七觉支,及八道支,有余二十二也。
“释曰:初静虑一切者”,依初静虑来修三十七道品的话,一切都能修。“具三十七,故言一切”。
“未至除喜根”,未到地定,只能修三十六,因为喜,它要除掉。“除喜根故”,所以只能三十六。为什么要除喜根?“以近分地,励力转故”,近分定正在努力断烦恼,这个喜还生不出来,正在跟烦恼搏斗的时候,有什么喜呢?这个时候,一心在断烦恼,喜不出来的。另外一个原因,“于下地法,犹疑虑故”,下地,未到地定的下地就是欲界,欲界的法他没有全部把它断完,有疑虑,就是怕再染到这些欲界的东西。这些烦恼不要再染着,他心里还有一点顾虑。那么这样子,他不会生喜心。到了初禅,断完了欲界的九品,根本定喜乐就有了。
那么二禅,“二静虑除寻”,这个很容易,二禅是无寻无伺地,当然没有寻。“依第二禅,亦三十六,彼除寻故”,无正思惟,寻就是正思惟,正思惟这一支没有。
“三四中除二”,三禅、四禅跟中间定要除两个,一个是喜,一个寻,前面除的两个。所以说这个很有规律,一个前面除喜,后面除寻,这两个都要除掉。“谓第三、第四静虑也”,三、四,“中谓中间禅也”,中间定。这三、四、中,各三十五,它们只能修三十五个。“谓除前二”,前面说的两个都要除掉。一个喜,第三静虑是妙乐,第四静虑舍受,没有喜,中间定也是舍受;中间定,是无寻有伺,没有寻,二静虑以上都是无寻无伺,当然也没有寻了。
“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者”,前三无色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三个,除了前面的两种没有之外,还要除戒,正语、正业、正命,这三支,要除掉。还要除前面两个,就是喜和寻,因为它也舍受,也是无寻无伺,这两个二禅以上都要除的。“总除五种,故三无色,各三十二”,三十七除五就三十二个。
(144A) “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欲界有顶,他们只能是有漏的,没有无漏法。“无无漏故,除七觉支,及八道支”,七觉支、八正道他们修不了的。故“有余二十二也”,所以说我们说欲界的人,如果没有得到见道以上,你在修七觉支也好,八正道也好,这只不过是一种练习练习,谈不上修,真正在修,那是见道以上的事情。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衡量了。不要说大话。有的人不学法相,“你在干什么?”“我在修七觉支。”你怎么修七觉支?你见了道没有?没有见道,你这个无漏法根本没有,修什么七觉支?
丙四 明证净
从此第四,明证净。论云:觉分转时,必得证净,此有几种第一问也?依何位得第二问也?实体是何法第三问也?有漏无漏耶第四问也?颂曰:
证净有四种 谓佛法僧戒 见三得法戒 见道兼佛僧
法谓三谛全 菩萨独觉道 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
“从此第四,明证净”,这个很要紧,四证净。“论云:觉分转时,必得证净”24,觉分是三十七觉分。见道的时候,同时必能得到证净。他证到四谛,得到清净的四个东西。“此有几种?”证净决定会得到,那么证净到底有几种?第一个问题。“依何位得?”以怎么样子的地位来得到证净?“实体是何法?”这个四证净,它的体是什么?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有漏无漏耶?”这四证净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一共提四个问题。
那么下边回答。“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证净有四种,为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呢?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戒证净,一共四种证净。“见三得法戒,见道兼佛僧”,什么时候得的?见三。我们见四谛的时候,见道见的是四谛,见四谛法,见三,四谛里边三个谛,就是苦、集、灭,见苦、集、灭三谛的时候得法证净、戒证净。“见道兼佛僧”,见道谛的时候,不但有法证净、戒证净,还有佛证净、僧证净。“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那么法证净那个法是指什么呢?“三谛全”,三谛,苦、集、灭三个谛完全包在里边。“菩萨独觉道”,道谛里边,菩萨道、独觉道都包在法里边。为什么独觉跟菩萨要包在法里边,不包在僧里边?因为菩萨跟独觉都是一个人出现。一个人出现,四人以上叫僧,一个人不能叫僧,所以还是归在法证净里边。“信戒二为体”,他们的体是什么?这是第三个问题,他们是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这是信为体,纯净的信,纯净的信心,这个时候证实了。以前的信佛,信佛,都是从有漏的心,听了人家的话,或听了这个法这么好,就起这个胜解心。这个时候,真的证到功德,佛法僧的功德证到之后,那时这个信心起来了,清净的信心,那不会退了。
所以我们经常给你们说的,信心要培养,要把它巩固,要把它扩大,正因为我们是凡夫,凡夫的时候,信心就会退的。我们在文革的时候,就看到不少人,他就退了信心,居士就把经书都送到庙里边去了,或者甚至于拿到旧书摊去了。我看到,那一次我在五九年回上海的时候,那时候还不是文革,是肃反。肃反搞了之后,上海金刚道场,就好象是出了事。很多的居士,那个金刚道场客堂里边,一大堆的书,都是居士偷偷地丢在那里边的,本来他们念诵的,《五字真言》什么,都丢过来,都还给道场,这还是好的。后来我看见马路上地摊上,卖旧书摊摊,《五字真言》《上师供》都有,这个东西就不大好了,地摊上去卖钱去了。这个就是信心不够的表现了。
我们说得了见道的时候,杀了头也不会不相信。我们说上海的持松法师,他是学东密的,别人打他的时候,他说你这个佛教是迷信,打了半天,“这个迷信的东西,你还信不信了”?他说:“我信的。”“你还信?”又打。打了之后,“你还信不信啊?”还信的。又打,打了之后,打得差不多了,他说我打死也信的,这个就对了。这些人就是很稀有了。那么这样子的人,等到证了四证净,证到之后,你砍了头也是信的,那没办法的。他亲自证到佛法僧的功德,再也不会说不信的话。所以见道以上不会造业,也是这样子。“以信为体”。那么戒证净,以戒为体,就是道共戒了。我们说这个道共戒、道共戒,什么时候开始呢?就在这个时候,见道的时候就有戒证净,就是道共戒。
“四皆唯无漏”,这个四证净都是无漏法,不是有漏的。我们现在都没有,如果有了之后就不会退,没有的话,那就不要掉以轻心。不要说:我保险了,我什么都经过了,没关系。我到哪里去,没有关系。我到城市里去住两夜没关系,在居士家里住两夜也没关系,我是经过的了。你老了也不行的,不要说年轻的,老的人下水的很多,这个又不稀奇的。烦恼业又不管你年纪老不老的。在佛经里边,那是南传的佛经里边,就是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学道,他的师父有一百二十岁的老母亲,这个一百二十岁老母亲,你天天去跟她说那些凑合她,说她漂亮什么什么,她还会生起淫欲心来的。所以说,这个一百二十岁,人家说老得快没有了。她还是淫欲心还是有的。所以,不要说老了就没有事,什么都没有保证的;只有你得了见道,保证,决定才不会退。
释曰:前两句答初问,次四句答第二问,次一句答第三问,后一句答第四问。经说证净总有四种:一、于佛证净,二、于法证净,三、于僧证净,四、圣戒证净也。
“释曰:前两句答初问”,前面两句答初问,证净有几种?四种。哪四种?“佛法僧戒”。“次四句答第二问,次一句答第三问,后一句答第四问,经说证净”,这个都是解释经,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凡是讲论,都是解释经里的话,经里说的证净,到底是什么呢?一共有几种呢?有四种。哪四种?“于佛证净”,对于佛证到了他,起了清净的信心;“于法证净”;于僧他的功德亲自证到,起清净的信心;第四,“圣戒证净”,证到了四谛以后,就有无漏戒,这个无漏戒,由证而得…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