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的清净的体,本身是净的。
见三得法戒者,且见道位,见前三谛,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种证净。证三谛法,缘彼起信,有法证净。道起之时,无漏戒俱,有戒证净。见道兼佛僧者,道是道谛也,见道谛位,兼得佛、僧。兼言谓显亦得于法及戒证净。佛无学法,是道谛摄也,缘彼起信,名佛证净;成声闻僧学无学法,亦道谛摄,缘彼起信,名僧证净。故唯道谛,有佛、僧也。见道谛时,若约现行,唯有法、戒二种证净,言有佛、僧,约得修说,以于此时,修得未来缘佛、僧信,故见道谛,具四证净。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者,此所信法也。谓苦集灭三谛全,名法也。于道谛中,菩萨道及独觉道名法,以菩萨与独觉,唯有一人,不成僧义,名为法。圣所受25戒,与现观俱,故一切时,无不亦得解云:此明法戒通见四谛也。
“见三得法戒”,哪个时候得四证净呢?“见三”,当你见到苦谛、集谛、灭谛的时候,得到什么?法证净、戒证净。“且见道位,见前三谛,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种证净”,当你见道的时候,十五剎那,开头是苦,再是集,再是灭,当你见到这个三谛的时候,每一个谛的时候,都有法证净跟戒证净,因为这些都是法。同时因为他见道有无漏戒出来,也有戒证净。所以法戒两种证净都有。“证三谛法,缘彼起信,有法证净”,三谛的法证到,对于它这个法,起了信心,这个叫法证净。对于法,他确实亲自证到了,那么他踏踏实实的,一点也不怀疑了。那么起绝对的信心,苦就是苦,集就是集,灭就是灭,清净出离。这样子就是证到这个清净的信心。“道起之时,无漏戒俱,有戒证净”,当你起无漏道的时候,决定有无漏的戒,就是道共戒,这个道共戒跟你见道同时生起的,所以说不论你见哪一个谛,都有无漏戒跟它同时生起,这个就是戒证净。所以说见三谛的时候,不但有法证净,也有戒证净。
“见道兼佛僧”,见道谛的时候有佛证净、僧证净。“兼”就是有这两个,还有,本来法证净也有了,“兼”,还有佛证净、僧证净。“道是道谛也,见道谛位,兼得佛、僧。兼言谓显亦得于法及戒证净”, 这个“兼”的话就表示,见道谛的时候跟前面一样的,有法证净,同时兼带还有佛证净、僧证净,法证净、戒证净跟前面一样,都是有的,再加上两个。那么这个是特别地,他就把这个“兼”字给你解释一下,“兼”就是表示,见道谛的时候,跟前面一样的见法证净、戒证净之外,还有得到佛证净,僧证净。
什么叫佛证净?“佛无学法,是道谛摄”,前面我们讲过,什么叫佛法僧呢?成佛的无学法,这个是佛。不晓你们记得没有?有人说佛的色身是佛;有部的看法,有部是绝对理智的,他不讲人情的,他说成佛的无学法是佛,佛宝。那么成僧的,“学、无学法”,有学法、无学法,这是僧宝。所以说,这个是道谛里边所摄的,道谛里边就有成佛的无学法了。“缘彼起信,名佛证净”,对成佛的无学法起了清净的信心,这叫佛证净。
“成声闻僧”的有“学无学法”,也是道谛所摄。“缘彼起信,名僧证净”,你对这个成声闻僧的有学、无学法起了清净的信心,这个叫僧证净。
“故唯道谛,有佛、僧也”,所以说四谛里边,只有道谛里边有佛证净、僧证净。“见道谛时,若彼现行,唯有法、戒二种证净,言有佛、僧,约得修说”,在见道谛的时候,当然见的是道谛的法,应当说现行,就是正在修,行修、得修,这是正在修的那个现行的修,只有法证净、戒证净两种。那么假使佛证净,僧证净是怎么说的呢?“得修说”,就是说从他的得到那个法前得来说,没有现行,但是它也可以熏修。这个行修、得修,后头会讲。那么这是得修也有佛证净、僧证净,但是现行的只有法证净、戒证净。
“以于此时,修得未来缘佛、僧信,故见道谛,具四证净”,因为这个时候,就是未来,得修的是这个法还没有来,就是法前得,他可以还没生起来的,对佛、对僧产生的信心,这个时候能够先修起来。法在未来,得已经得到了,可以修。所以说见道谛的时候,他不但有法证净、戒证净,也有得修的佛证净,跟僧证净。所以四个证净都有,见道谛是全的。
那么下边,佛证净是成佛的无学法,僧证净是成声闻的有学、无学法。那么法证净是什么呢?法证净指什么?“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这个法证净,就是包括三谛。道谛里边,成佛的、成僧的那些法除外,还有三个谛。就是苦、集、灭三谛,还有道谛里边,把成佛、成僧的学、无学法除外之后,余下的,成菩萨、独觉的那个道,也算在法证净里边。为什么?因为他是独,不是僧,也不是佛。如果佛就是佛证净,如果是僧,四人以上是僧证净。菩萨还没有成佛,独觉还虽然是无学,但是他一个人,他单独一个人成正觉的,那都不称圣僧。那么独觉也不是佛,也不是大佛了,也不能说佛证净,所以只能归到法证净里边去。
“此所信法也”,你说对法起信心,这个法到底包的是哪些范围呢?这个法就是三个谛全,苦、集、灭三谛全部都包;道谛里边,菩萨、独觉这两个道,这是法证净的内涵。“谓苦集灭三谛全,名法也”,于道谛里边不全,“菩萨道”、“独觉道”叫“法”。为什么菩萨道叫法呢?因为“菩萨与独觉,唯有一人,不成僧义,名法也”,菩萨、独觉,他没有成僧了。菩萨出世,他是一个人的,我们说释迦牟尼佛,他菩萨,他的修行都是单个人的。独觉更是不要说,独觉就是一个人自己觉悟的,那也是一个人的。僧归不进去,佛也归不进去,那么就是属于法去了。
“圣所爱戒”,这个戒证净,这个戒,是圣人所爱的,那就是说,圣人对这个戒非常尊重。凡夫就不一定,有的凡夫对戒就是感到讨厌,“哎呀,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行,烦死了”,最好不要持戒,什么都可以随便了。凡夫不爱,圣者爱戒。所以这个爱是圣者所爱的。当然,凡夫对戒尊重的也不少,我们说那些邪见的,当然是不爱戒的。这个戒,“与现观俱”,跟谛现观的时候同时生起的,就是道共戒。于道同时生起的,就叫道共戒。“故一切时,无不亦得”,既然它跟现观是同时生起的,一切时,不论你见苦、见集、见灭、见道,都有这个道共戒。“无不亦得”,都能够得到它。“无不亦得”,因为见苦、见集、见灭,得法证净了,也得到戒证净,所以叫“亦得”。“解云:此明法戒通见四谛也”,法证净跟戒证净,四个谛都有。
信戒二为体者,出体也。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实体唯二。三宝证净,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唯有二。四皆唯无漏者,四种证净,唯无漏法,以有漏法非证净故。
“信戒二为体者”,第三个问题。这个四证净的体是什么?两个东西,一个是信,一个是戒。这两个法为体,这是出体也。“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因为所信的对象有三种,那么就信里边分了三个,再加上戒,一共是四个证净。“而实体唯二”,实际的体性,就是两个东西,一个信,一个是戒。“三宝证净,以信为体”,对三宝(佛法僧)的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都是以信为体。“圣戒证净”,这个戒证净,“以戒为体”。“故唯有二”,所以在总的来说,四证净的体只有两个。
“四皆唯无漏”,这四个证净都是无漏法。只能是无漏,不通有漏。“四种证净,唯无漏法,以有漏法非证净故”,有漏法既没有证到四谛,也不干净,只有无漏法才证,又净。
问:为依何义,立证净名?答:证四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名为净。离不信垢,信名为净;离破戒垢,戒名为净。由证得净,立证净名。此四次第者,信佛如良医,信法如良药,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净,故发圣戒,是故尸罗,说为第四,要具前信,此戒现前,如遇三缘,病方除故。
“问:为依何义立证净名?”证净两个字是以什么意义来安立的?
“答:证四谛理,故名为证”,这个很清楚了。什么叫证?证到四谛道理证到,叫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名为净”,正信三宝,确确实实地对三宝起了正信,跟妙尸罗(这个妙尸罗就是无漏的尸罗,我们前面无漏名为妙了,这个不要忘记,前后都是一贯的),这个殊妙的无漏的戒,是净。戒,本身就是净,信三宝这个信心是清净的信心。“离不信垢,信名为净”,信怎么叫净?不信的垢,不相信等于一个脏的东西,你在这个里边,不信的垢全部洗干净了,纯粹的是信心,那一点垢也没有,所以是清净。“离破戒垢,戒名为净”,破戒的垢,破戒对戒来说脏东西,这个脏的现在全部洗掉,没有了,那就是这个戒也清净。那就是说无漏戒决定是清净的,不会再犯的。这个有漏的,我们前面的别解脱戒等等,他就看众生。有的根性,他一持就不犯,根支具尊者,佛制一个戒,他就受一条,一条也不犯,大大小小都不犯,这是特等的,好的根器。那么一般的就会犯,大的不犯,小的要犯。犯了忏悔也是好的,犯了不忏悔,随它去,那就完了。所以说凡夫都有垢,至于圣者,他的戒是清净的,没有破戒垢,所以这个叫证净,戒是清净。
“由证得净,立证净名”,这个清净是哪里来的?证到四谛之后,得到清净的。你没有证四谛,对佛法僧的功德没有看清楚,那信心决定有垢。有的人说,“我信心好得很,你不相信,我真的信啊!”你说了半天,你见了道没有?你没有见道,你肯定有垢嘛。你骗哪个呢?我们这个学过法相的,你说话,尽管你说好了,我心里有数。你说你信心好得很,什么一点也没有怀疑了,哪里会得没有怀疑呢?今天对你有利,你就信,明天对你不利,马上就翻起脸,骂起来了。这些事情,我不是没有碰到过。
我们以前在五台山,我们在学…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