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86

  ..續本文上一頁到的清淨的體,本身是淨的。

  

  

  

  

  見叁得法戒者,且見道位,見前叁谛,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種證淨。證叁谛法,緣彼起信,有法證淨。道起之時,無漏戒俱,有戒證淨。見道兼佛僧者,道是道谛也,見道谛位,兼得佛、僧。兼言謂顯亦得于法及戒證淨。佛無學法,是道谛攝也,緣彼起信,名佛證淨;成聲聞僧學無學法,亦道谛攝,緣彼起信,名僧證淨。故唯道谛,有佛、僧也。見道谛時,若約現行,唯有法、戒二種證淨,言有佛、僧,約得修說,以于此時,修得未來緣佛、僧信,故見道谛,具四證淨。法謂叁谛全,菩薩獨覺道者,此所信法也。謂苦集滅叁谛全,名法也。于道谛中,菩薩道及獨覺道名法,以菩薩與獨覺,唯有一人,不成僧義,名爲法。聖所受25戒,與現觀俱,故一切時,無不亦得解雲:此明法戒通見四谛也。

  

  “見叁得法戒”,哪個時候得四證淨呢?“見叁”,當你見到苦谛、集谛、滅谛的時候,得到什麼?法證淨、戒證淨。“且見道位,見前叁谛,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種證淨”,當你見道的時候,十五剎那,開頭是苦,再是集,再是滅,當你見到這個叁谛的時候,每一個谛的時候,都有法證淨跟戒證淨,因爲這些都是法。同時因爲他見道有無漏戒出來,也有戒證淨。所以法戒兩種證淨都有。“證叁谛法,緣彼起信,有法證淨”,叁谛的法證到,對于它這個法,起了信心,這個叫法證淨。對于法,他確實親自證到了,那麼他踏踏實實的,一點也不懷疑了。那麼起絕對的信心,苦就是苦,集就是集,滅就是滅,清淨出離。這樣子就是證到這個清淨的信心。“道起之時,無漏戒俱,有戒證淨”,當你起無漏道的時候,決定有無漏的戒,就是道共戒,這個道共戒跟你見道同時生起的,所以說不論你見哪一個谛,都有無漏戒跟它同時生起,這個就是戒證淨。所以說見叁谛的時候,不但有法證淨,也有戒證淨。

  

  “見道兼佛僧”,見道谛的時候有佛證淨、僧證淨。“兼”就是有這兩個,還有,本來法證淨也有了,“兼”,還有佛證淨、僧證淨。“道是道谛也,見道谛位,兼得佛、僧。兼言謂顯亦得于法及戒證淨”, 這個“兼”的話就表示,見道谛的時候跟前面一樣的,有法證淨,同時兼帶還有佛證淨、僧證淨,法證淨、戒證淨跟前面一樣,都是有的,再加上兩個。那麼這個是特別地,他就把這個“兼”字給你解釋一下,“兼”就是表示,見道谛的時候,跟前面一樣的見法證淨、戒證淨之外,還有得到佛證淨,僧證淨。

  

  什麼叫佛證淨?“佛無學法,是道谛攝”,前面我們講過,什麼叫佛法僧呢?成佛的無學法,這個是佛。不曉你們記得沒有?有人說佛的色身是佛;有部的看法,有部是絕對理智的,他不講人情的,他說成佛的無學法是佛,佛寶。那麼成僧的,“學、無學法”,有學法、無學法,這是僧寶。所以說,這個是道谛裏邊所攝的,道谛裏邊就有成佛的無學法了。“緣彼起信,名佛證淨”,對成佛的無學法起了清淨的信心,這叫佛證淨。

  

  “成聲聞僧”的有“學無學法”,也是道谛所攝。“緣彼起信,名僧證淨”,你對這個成聲聞僧的有學、無學法起了清淨的信心,這個叫僧證淨。

  

  “故唯道谛,有佛、僧也”,所以說四谛裏邊,只有道谛裏邊有佛證淨、僧證淨。“見道谛時,若彼現行,唯有法、戒二種證淨,言有佛、僧,約得修說”,在見道谛的時候,當然見的是道谛的法,應當說現行,就是正在修,行修、得修,這是正在修的那個現行的修,只有法證淨、戒證淨兩種。那麼假使佛證淨,僧證淨是怎麼說的呢?“得修說”,就是說從他的得到那個法前得來說,沒有現行,但是它也可以熏修。這個行修、得修,後頭會講。那麼這是得修也有佛證淨、僧證淨,但是現行的只有法證淨、戒證淨。

  

  “以于此時,修得未來緣佛、僧信,故見道谛,具四證淨”,因爲這個時候,就是未來,得修的是這個法還沒有來,就是法前得,他可以還沒生起來的,對佛、對僧産生的信心,這個時候能夠先修起來。法在未來,得已經得到了,可以修。所以說見道谛的時候,他不但有法證淨、戒證淨,也有得修的佛證淨,跟僧證淨。所以四個證淨都有,見道谛是全的。

  

  那麼下邊,佛證淨是成佛的無學法,僧證淨是成聲聞的有學、無學法。那麼法證淨是什麼呢?法證淨指什麼?“法謂叁谛全,菩薩、獨覺道”,這個法證淨,就是包括叁谛。道谛裏邊,成佛的、成僧的那些法除外,還有叁個谛。就是苦、集、滅叁谛,還有道谛裏邊,把成佛、成僧的學、無學法除外之後,余下的,成菩薩、獨覺的那個道,也算在法證淨裏邊。爲什麼?因爲他是獨,不是僧,也不是佛。如果佛就是佛證淨,如果是僧,四人以上是僧證淨。菩薩還沒有成佛,獨覺還雖然是無學,但是他一個人,他單獨一個人成正覺的,那都不稱聖僧。那麼獨覺也不是佛,也不是大佛了,也不能說佛證淨,所以只能歸到法證淨裏邊去。

  

  “此所信法也”,你說對法起信心,這個法到底包的是哪些範圍呢?這個法就是叁個谛全,苦、集、滅叁谛全部都包;道谛裏邊,菩薩、獨覺這兩個道,這是法證淨的內涵。“謂苦集滅叁谛全,名法也”,于道谛裏邊不全,“菩薩道”、“獨覺道”叫“法”。爲什麼菩薩道叫法呢?因爲“菩薩與獨覺,唯有一人,不成僧義,名法也”,菩薩、獨覺,他沒有成僧了。菩薩出世,他是一個人的,我們說釋迦牟尼佛,他菩薩,他的修行都是單個人的。獨覺更是不要說,獨覺就是一個人自己覺悟的,那也是一個人的。僧歸不進去,佛也歸不進去,那麼就是屬于法去了。

  

  “聖所愛戒”,這個戒證淨,這個戒,是聖人所愛的,那就是說,聖人對這個戒非常尊重。凡夫就不一定,有的凡夫對戒就是感到討厭,“哎呀,這個做不得,那個做不行,煩死了”,最好不要持戒,什麼都可以隨便了。凡夫不愛,聖者愛戒。所以這個愛是聖者所愛的。當然,凡夫對戒尊重的也不少,我們說那些邪見的,當然是不愛戒的。這個戒,“與現觀俱”,跟谛現觀的時候同時生起的,就是道共戒。于道同時生起的,就叫道共戒。“故一切時,無不亦得”,既然它跟現觀是同時生起的,一切時,不論你見苦、見集、見滅、見道,都有這個道共戒。“無不亦得”,都能夠得到它。“無不亦得”,因爲見苦、見集、見滅,得法證淨了,也得到戒證淨,所以叫“亦得”。“解雲:此明法戒通見四谛也”,法證淨跟戒證淨,四個谛都有。

  

  

  

  

  信戒二爲體者,出體也。由所信別,故名有四,實體唯二。叁寶證淨,以信爲體,聖戒證淨,以戒爲體,故唯有二。四皆唯無漏者,四種證淨,唯無漏法,以有漏法非證淨故。

  

  “信戒二爲體者”,第叁個問題。這個四證淨的體是什麼?兩個東西,一個是信,一個是戒。這兩個法爲體,這是出體也。“由所信別,故名有四”,因爲所信的對象有叁種,那麼就信裏邊分了叁個,再加上戒,一共是四個證淨。“而實體唯二”,實際的體性,就是兩個東西,一個信,一個是戒。“叁寶證淨,以信爲體”,對叁寶(佛法僧)的證淨,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都是以信爲體。“聖戒證淨”,這個戒證淨,“以戒爲體”。“故唯有二”,所以在總的來說,四證淨的體只有兩個。

  

  “四皆唯無漏”,這四個證淨都是無漏法。只能是無漏,不通有漏。“四種證淨,唯無漏法,以有漏法非證淨故”,有漏法既沒有證到四谛,也不幹淨,只有無漏法才證,又淨。

  

  

  

  

  問:爲依何義,立證淨名?答:證四谛理,故名爲證;正信叁寶,及妙屍羅,故名爲淨。離不信垢,信名爲淨;離破戒垢,戒名爲淨。由證得淨,立證淨名。此四次第者,信佛如良醫,信法如良藥,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淨,故發聖戒,是故屍羅,說爲第四,要具前信,此戒現前,如遇叁緣,病方除故。

  

  “問:爲依何義立證淨名?”證淨兩個字是以什麼意義來安立的?

  

  “答:證四谛理,故名爲證”,這個很清楚了。什麼叫證?證到四谛道理證到,叫證。“正信叁寶,及妙屍羅,故名爲淨”,正信叁寶,確確實實地對叁寶起了正信,跟妙屍羅(這個妙屍羅就是無漏的屍羅,我們前面無漏名爲妙了,這個不要忘記,前後都是一貫的),這個殊妙的無漏的戒,是淨。戒,本身就是淨,信叁寶這個信心是清淨的信心。“離不信垢,信名爲淨”,信怎麼叫淨?不信的垢,不相信等于一個髒的東西,你在這個裏邊,不信的垢全部洗幹淨了,純粹的是信心,那一點垢也沒有,所以是清淨。“離破戒垢,戒名爲淨”,破戒的垢,破戒對戒來說髒東西,這個髒的現在全部洗掉,沒有了,那就是這個戒也清淨。那就是說無漏戒決定是清淨的,不會再犯的。這個有漏的,我們前面的別解脫戒等等,他就看衆生。有的根性,他一持就不犯,根支具尊者,佛製一個戒,他就受一條,一條也不犯,大大小小都不犯,這是特等的,好的根器。那麼一般的就會犯,大的不犯,小的要犯。犯了忏悔也是好的,犯了不忏悔,隨它去,那就完了。所以說凡夫都有垢,至于聖者,他的戒是清淨的,沒有破戒垢,所以這個叫證淨,戒是清淨。

  

  “由證得淨,立證淨名”,這個清淨是哪裏來的?證到四谛之後,得到清淨的。你沒有證四谛,對佛法僧的功德沒有看清楚,那信心決定有垢。有的人說,“我信心好得很,你不相信,我真的信啊!”你說了半天,你見了道沒有?你沒有見道,你肯定有垢嘛。你騙哪個呢?我們這個學過法相的,你說話,盡管你說好了,我心裏有數。你說你信心好得很,什麼一點也沒有懷疑了,哪裏會得沒有懷疑呢?今天對你有利,你就信,明天對你不利,馬上就翻起臉,罵起來了。這些事情,我不是沒有碰到過。

  

  我們以前在五臺山,我們在學…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