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的時候,那個時候有個居士很有名的,可能你們也知道,齊劍翹,她是打死孫傳芳的,爲父親報仇出名的一個奇女子。她在那裏一個小毛棚,她也在五臺山住,跟一個魯居士,兩個住小毛棚,她他很虔誠,禮拜什麼,當她碰到外面碰了釘子,倒黴了,回來就不高興了:哎呀,你護法菩薩怎麼不保佑我?什麼什麼,就發牢騷了。這個信,你說你是真的信,假的信呢?當然凡夫都是會有一點不信的垢,所以說凡夫都是不信的垢是有的。當然信的成份不能說沒有,只是不幹淨,只有聖者才是真正的信。所以我們爲什麼海公上師再再地激發我們要這一輩子能夠爭取見道,也是這個,見了之後,你就不會退,信心清淨了,再也不會因那些外緣退失信心。信心不退,壞事也不會做了。所以我們這個要保證,見道是一個保證的地位;沒有得到見道,什麼都不敢保證。
“此四次第者”,爲什麼這個四證淨要安這麼的次第呢?“信佛如良醫,信法如良藥,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淨,故發聖戒,是故屍羅,說, 爲第四,要具前信,此戒現前,如遇叁緣,病方除故”,這個比喻跟我們《菩提道次第》的比喻一樣的。你假使是一個病人,你對佛要相信他如良醫一樣,良醫就是說最好的醫王了。“信法如良藥”,法是良藥,最好的藥,靈芝草之類的,不死之藥,或者甘露,不死的藥。“信僧如看病者”,僧人是看病的,也是護士之類的,照顧病人的人,這叁個缺一不可。佛、法、僧,你少一個,你病好不了。所以說你真正要“由信心淨,故發聖戒”,因爲你信心幹淨了,對佛、對法、對僧的信心清淨之後,就發這個聖戒。所以聖戒,是信之後的。故說,“是故屍羅,說爲第四”,擺在後頭。正因爲有心清淨之後,才生聖戒的,聖戒就擺在後頭。“要具前信,此戒現前”,前面的叁個信有了之後,有這個無漏戒。“如遇叁緣,病方得除”,這個打個比喻,好比我們害病的,要這個叁個因緣——良醫、良藥、看病者,這叁個都有了,病才除得了。病除在後,醫王跟那個良藥,跟看病者在前。那麼這裏也是,信佛、信僧、信法的證淨在前,然後才産生屍羅。
我們把四證淨也講了。這個東西很重要,但是又不難。我們說學法的人,如果這些都不知道的話,那就是很糊塗了。自己的信心到底是在什麼水平都不知道。我們學法就是,自己在哪個過程,在佛的菩提道上,你在哪一個站口?自己清清楚楚,不會說那些增上慢的話,不會說。你如果自己糊裏糊塗,對成佛的道路一無所知,自以爲是了不得了,“我開悟了”,什麼什麼。上海一個居士,那是文革的時候,我在五臺山趕回來了,正在上海,他跑到我那裏來,他說:你看像我這樣的人,能不能算開悟的?我說:你是個糊塗蟲,開什麼悟了?這個自己說自己是不是開悟的,開悟的人會這樣問人家的啊?開悟不開悟,一看就看出來,各個征象去看,開悟就是見道,你見道的人,你至少有各種征象了,你自己連見道的時候要具備什麼相都不知道,還來問我開悟還沒有開悟?你不是糊塗,是啥東西啊?開悟的人,至少要得了定。要修過這個暖頂忍世第一,然後進入見道十五剎那,這些都經過了沒有?你戒證淨得到沒有了?你佛法僧的證淨得到了沒有?你都沒有得到,你說你開悟,你問哪個?你問問《俱舍》就知道了。
丙五 明正智解脫
丁一 明二支
從此第五,明正智解脫。就中四,一、明二支,二、明解脫時,叁、明斷障時,四、明滅斷離。且第一明二支者,論雲:經言學位,成就八支,無學位中,具成就十加正解脫及正智支,何緣不說,有學位中,有正解脫,及有正智一問?正脫正智,其體雲何第二問也?頌曰:
學有余縛故 無正脫智支 解脫爲無爲 謂勝解惑滅
有爲無學支 即二解脫蘊 正智如覺說 謂盡無生智
“從此第五,明正智解脫”,還有個正智、正解脫。我們說正見、正思惟、正業、正語、正命,八個正,八正道。八正道裏邊還有十支,還有個正智、正解脫。這個是加進去,成十個。“就中四,一、明二支,二、明解脫時,叁、明斷障時,四、明滅斷離”,這就基本上把這一品講完了。
“且第一明二支者”,先說二支,正智、正解脫。“論雲:經言學位,成就八支”,有學位成就八支,八正道。無學位中,具成就十。這是經上的話,無學的時候,不但是八支,十支,那就是八智裏邊,再加正智、正解脫支,正解脫、正智這兩支。
“何緣不說有學位中,有正解脫及有正智?”他就問了,經裏邊這麼說有學八支,無學十支,那麼爲什麼有學裏邊,只有八支,沒有十支呢?正智,正解脫爲什麼不加進去?這是一個問題。“正脫正智,其體雲何?”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正解脫、正智它以什麼爲體的?
“頌曰:學有余縛故,無正脫智支”,學,有學,“有余縛故”,他煩惱還沒有斷完,有其它的煩惱把它捆起的,正智、正解脫的兩個支沒有。只有煩惱脫完了,才能說解脫,你煩惱還沒有……,我們說一個人,他繩子捆得很多,你解了幾根,還有幾根捆起的,你說你解放了,已經繩子解掉了,你怎麼能說呢?固然你解了很多繩子,假使你捆了一百根繩子,你解了九十根,你說解了九十根,基本上都解掉,你好自由了,你怎麼自由?你還有十根繩子捆起的,動也動不了。所以說有學煩惱雖然斷了不少,但是他還沒斷完,那麼不能叫解脫。正智,正智是解脫知見,那當然解脫都沒有,哪有正智呢?談不上。“解脫爲無爲”,解脫的體有有爲的、有無爲的。有爲的是勝解;無爲的是惑滅,就是煩惱擇滅。“有爲無學支,即二解脫蘊”, 有爲方面無學支就是二解脫,慧解脫、心解脫兩個解脫蘊。正解脫就是解脫蘊,正智就是解脫知見。“正智如覺說”,正智就是覺,就是盡智、無生智,這就是解脫知見。
釋曰:初兩句答初問,後六句答第二問。學有余縛故,無正脫智支者,學位中,尚有余縛,無解脫支,由解脫支無故,亦不立正智支也。解脫爲無爲者,標也。解脫有二,一是有爲,二是無爲。謂勝解惑滅者,釋上也。謂無學勝解,名有爲解脫,一切惑滅,名無爲解脫。有爲無學支者,有爲解脫,名無學支,以立支名,屬有爲故。即二解脫蘊者,即此有爲解脫,經說有二種,謂心解脫及慧解脫,此二解脫,五分法身中,名爲解脫蘊也。正智如覺說,謂盡無生智者,出正智體,如前覺說,謂即前說盡無生智,爲正智體。
“釋曰:初兩句答初問,後六句答第二問。學有余縛故,無正脫智支者”,有學,“學位中,尚有余縛”,有學位裏邊煩惱沒有斷完。固然斷了一些,或者斷了很多,但是其余煩惱還沒有斷,還把他捆起的,所以沒有解脫支。解脫支要全部解除,這就解脫了。一根繩子捆在那裏,你還是動不了,還是不自由的,不能叫解脫;那麼你煩惱有一品捆起的,也不能叫解脫。一定要把九品的有頂惑全部斷完,這是解脫支有了。“由解脫支無故,亦不立正智支也”,那麼有學裏,既然是煩惱還沒有斷完,解脫支沒有。解脫支沒有,正智也安不上去。所以說,有學這兩支是沒有的。
那麼下邊問,它們的體是什麼呢?“解脫爲無爲”,解脫這一支,它的體就是分兩種,有爲的,也有無爲的,“標也”。“解脫有二,一是有爲,一是無爲”,解脫有兩種,有爲的解脫,無爲的解脫。“謂勝解惑滅”,那麼有爲解脫什麼東西呢?就是勝解。無爲解脫什麼呢?就是惑滅,擇滅。“釋上也,謂無學勝解,名有爲解脫”,無學,生起勝解心,煩惱確實是斷掉了,這是有爲解脫;那麼一切惑滅,擇滅體了,一切惑滅,煩惱滅掉得到的擇滅,這個無爲法,就是無爲的解脫。那麼就是解脫有兩種,有爲的跟無爲的。有爲的解脫,有部說是勝解,但是經部,就有辯論,我們這裏沒有引下來,在《俱舍論》裏邊,經部跟有部就對這個問題産生辯論的。
“有爲無學支”,有爲的解脫叫無學支。無學支裏,不能安無爲法了。我們說八正道,八支、十支都是有爲的道谛。道谛是有爲,無漏有爲。那這個無學支,就是安的是有爲的解脫。無爲的不能安在無學支裏邊,有爲解脫叫無學支。“以立支名,屬有爲故”,既然屬于支,當是有爲法,無爲法安不上支不支的問題。所以說無學的十支,那就是這個解脫是有爲的解脫。
“即二解脫蘊”,那麼它就是我們所謂的解脫蘊。“即此有爲解脫,經說有二種,謂心解脫及慧解脫”26,心解脫,心離開了貪瞋癡的系縛,叫心解脫;慧解脫,慧把一切煩惱都斷掉了,慧解脫。那麼它的體就是勝解,跟這個心、慧兩個相應的勝解心所,就是它的體。那麼解脫有兩種,心解脫、慧解脫,都是經上的話,它們都是解脫支。
“此二解脫,五分法身中,名爲解脫蘊也”,這兩個解脫,我們說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在這個五分法身裏邊屬于解脫蘊。(144B)我們說無漏的五蘊就是這個東西——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正智如覺說”,正智這一支,跟覺,就是菩提分法裏的一個覺,覺分那個覺一樣的解釋,就是盡智無生智爲體,這個是正智的體。正智這一支,它的體就是是盡智、無生智。“如前覺說”,前面講覺的時候講過了。“謂即前說盡無生智,爲正智體”,就是解脫知見。那麼五蘊法身,後頭兩個就是解脫支跟正智支,正智這個了知就是解脫的,叫解脫知見。
丁二 明解脫時
從此第二,明解脫時。論雲:心于何位,正得解脫,而言無學心解脫耶?頌曰:
無學心生時 正從障解脫
“從此第二,明解脫時”。什麼時候解脫?“心于何位,正得解脫”,無學的心,在什麼時候正得到解脫?不是已解脫,也不是未解脫,正在解脫。就問這一點,這…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