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这是神通啊?那么你得了定没有,没有,这个通那里来的?想而可知,没有什么奇怪,那不是你的东西,是人家附上来的东西,那这个不是正规的神通。所以说我们不要去乱追求,这些东西自己要有主宰。那么学过法相的人,不为他所动,没有学过法相的真可怜,他们看到这个有效,这个方法灵,你说了半天,那么厚一本书,甚至于我看到我们佛学院的学生,毕业回去的时候,总是好几箱的书,拎回去的,那就是每一人参考书什么东西,除了教本之外还有很多参考书,一大堆,几个纸板箱拿回去,人家看看,“你看你弄了那么多箱的书,你效果呢?你看人家,马上香来了”,他就相信那个去了,这是简单化的逻辑。那么就是不学了,不学就是分别不出真假。所以,我们经常说要多学也是这个意思。你不学,你眼睛没有开,你不知道哪是正、哪是邪,你怎么会不走错路呢?瞎了眼睛乱跑,我们《菩提道次第》就说,在很危险的山崖路边边上,一个瞎了眼睛的老婆婆在跑路,你看多危险,这个人就是你的母亲,那你怎么样救她呢?赶快救了,如果差一点点的话,她掉下去了,万丈的深渊,就粉身碎骨了,这个不得了的,危险!
丁四 明觉分增
从此第四,明觉分增。论云:当言何位、何觉分增?颂曰:
初业顺决择 及修见道位 念住等七品 应知次第增
“从此第四,明觉分增”,前面是讲的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论云:当言何位,何觉分增?”这还是总地说,就是讲菩提分法,觉分是菩提分法。在修哪一个部位的时候,它是增上的,就是主要修哪些的?
“颂曰:初业顺决择,及修见道位,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初业,就是开始修,还没有进入加行道的时候,就是修总相念住、别相念住的时候,此时候修四念住。所以初业,念住。那么顺决择分的时候,加行道,那就要修什么呢?要修四正断那些东西。及修道的时候,有部说是七觉支。见道的时候,主要的修的是八正道。所以说“念住等七品”,四念住,四正勤这个,挨着次第,哪一个位的时候?哪一个是专门特别殊胜地修。这里颂是简略的,那么哪个次第、哪个位呢,下边都要挨着讲。
释曰:初业者,谓修别相、总相念住位也。此初业位,能审照了身等四境,慧用胜故,说念住增。顺决择者,暖等四位也。且暖位中,能证异品决择分也,殊胜功德,勤用胜故,说正断增。顶法位中,趣无退位,定用胜故,说神足增。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说五根增。世第一位,非世惑法所能屈伏,得无屈义,说五力增。及修见道位者,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觉胜故,说七觉增;见道位中,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八正道增。
“释曰:初业者”,初业,就是才修,开始修行的时候,那就是才进入七贤的时候,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的时候。“此初业位,能审照了身等四境”,他那个时候,观四念住,总相念住、别相念住就观四念住,观身等四境,身受心法,观这四种,除四颠倒。“慧用胜故”,这时候慧的作用最胜,所以说在修总相念住、别相念住的时候,“念住增”,这个时候,主要增上的修的是念住。
“顺决择者”,顺决择分就是暖等四位,就是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这个时候,他修的重点又转移。“且暖位中,能证异品,殊胜功德”,暖位,不是前面的那个七贤的前三位,他能证异品,这个四加行顺决择分,能够证到决择分的,就是证见道的殊胜功德了。这个时候,“勤用胜故”,精勤的力量特别胜,精进才能暖了。我们这个一想起很简单,你钻木取火,你如果懈怠的,你这个暖气怎么来呢?要不断地钻,很快地钻,那个木头就会摩擦生热。我们接下去,“且暖位中,能证异品”,这个异品就是无漏道的见道,“决择分”。它本来是加行道,是有漏的,“能证异品”,不同的那一品决择分,是殊胜的功德。这个时候要精进,钻木取火一样的,要拼命地钻,“说正断增”,就是四正断,这个特别要说,要重点地修,增上。
顶的时候,“趣无退位,定用胜故,说神足增”,顶法要趣向无退,忍是无退的,忍是不随恶趣,再也不会到恶趣去了,善趣里边不会退,那么是顶法,正趣向这个不退的忍位的时候,他定的力量要殊胜,定是不退了。那是说四神足重点。
忍的时候,他已经“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说五根增”,到了忍位,决定不会退,那个时候还是要正趣向不退,现在已经到了,不退了,不退之后,他的善根坚固,因为有善根才不退了。善根坚固,得到殊胜的增上的意思。这个时候五根增。
世第一的时候,“非世惑法所能屈伏,得无屈义”,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一切烦恼法,不能给它降服,不能屈服它了,无屈的意思,就是力,五力,力量增了,什么烦恼世间法不能使他屈服,他能够反而把你打回去。这个五力的力量增了,叫修五力。
“及修见道位者”。这个前面是初业、顺决择分,那是五个位,顺决择分有四个位,初业一位,那么见道、修道,一共七个位置。见修道的时候,“修道位中,近菩提位”,修道对无学的尽无生智那个觉,已经靠近。“助觉胜故”,要起那个觉的方面的力量胜了,七觉支,七觉支就是能够资助、顺着那个觉的,所以说修道的时候,重点地、殊胜地修这个七觉支。见道位中,“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八正道增”,见道的时候很快,在十五剎那很快,通行胜,这个十五剎那中间没有阻碍的,通行的意思很殊胜,那么说八正道,八正道跟轮子一样的。
这就是说,把三十七道品,配上这个我们修行的位次上去。有部的说法。
有余师说,于见道位,建立觉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于见修二位,建立八道支,以此二位,俱通直往涅槃城故。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者,结上初业等位,有念住等七品增也。
“有余师说,于见道位,建立觉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这是另外一种说法。它就是说,见道的时候不是八正道,见道是七觉支。因为“如实觉知四圣谛故”,把四个圣谛如实地能够觉到,知道它。所以那个时候,修的是七觉支,而八正道,不管见道、修道都是要修的。“于见修二位,建立八道支,以此二位,俱通直往涅槃城故”,八正道是通往涅槃的道,不管你见道也好,修道也好,都是直接通往涅槃城的,所以说见、修二道,都要修八正道。那个差别就是一点点,一个是见道是八正道,一个见道是七觉支、八正道。修道,一个是七觉支,一个说是八正道。见道又是八正道,又是七觉支,而修道是八正道。
“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就是配前面了。“结上初业等位,有念住等七品增也”,这个七部位有七个东西增上。那么这个就把三十七道品根据修行的阶位来安,哪一个时候来增上地修哪一个东西?那么从念住下手,所以说修行从念住下手,也不要超越。你说:我现在就修八正道。八正道是无漏的,你现在怎么修呢?当然随顺八正道做可以,而真正增上地修,下手还在四念处。
好,今天我们讲这里。
第一百二十四讲
(第367页下第4行至第371页下第2行)
《俱舍论颂疏》,昨天我们讲了三十七道品,在七个位次的时候,哪些是增上的修习的?今天我们接下去讲它的性,漏、无漏的分别。
丁五 明漏无漏
从此第五,漏无漏分别。论云:此三十七,几通有漏?几无漏耶?颂曰:
七觉八道支 一向是无漏 三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种
“从此第五,漏无漏分别。论云:此三十七,几通有漏?几无漏耶?”那就是说,这三十七道品,哪些是通有漏的?哪些是纯粹是无漏的?一般我们认为修这个道品都是无漏的,道即是无漏,但是在没有见道之前有一些还是通有漏的。
“颂曰:七觉八道支,一向是无漏,三四五根力,皆通于二种”,这个颂很清楚。像这些颂,自己背了之后对自己有极大的帮助。不单是看书,或者自己修行的时候,都可以做一个镜,借鉴。七觉支、八正道一向是无漏,这是见修二道的时候用的。前面讲过,在有部的说法,见道是八正道,修道是七觉支;那么其他有的论师认为,见道通八正道跟七觉支,修道是八正道。那么这两种,不管见道也好,修道也好,都是无漏道。那么见道以前的,我们说修四念住,总相念住、别相念住,或者是五根五力,乃至在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那些修的时候是有漏的。那么这一些进入见道以后,那些再修的时候就是无漏的。所以这几种通有漏、无漏。
释曰:七觉支、八正道,唯无漏也。三四者,一、四念住,二、四正断,三、四神足也。五根力者,谓五根、五力也。此四念住等,皆通有漏、无漏二种也。
“释曰:七觉支八正道,唯无漏也”,这是见、修二道的,只是无漏。“三四”,三个四,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这三个四种,都是通有漏、无漏,还有五根五力也是通有漏无漏。“此四念住等,皆通有漏、无漏二种也”,假使在道前的时候,修是有漏的,道后的时候,它是成了无漏的。所以说有漏、无漏都通。
丁六 依地分别
从此第六,明依地。论云:此三十七,何地有几?颂曰:
初静虑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静虑除寻 三四中除二
前三无色地 除戒前二种 于欲界有顶 除觉及道支
下边第六,“明依地”,修这三十七道品,依哪一个静虑来修呢?“论云:此三十七,依地有几?”。“颂曰:初静虑一切,未至除喜根,二静虑除寻,三四中除二。前三无色地,除…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