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84

  ..續本文上一頁了,這是神通啊?那麼你得了定沒有,沒有,這個通那裏來的?想而可知,沒有什麼奇怪,那不是你的東西,是人家附上來的東西,那這個不是正規的神通。所以說我們不要去亂追求,這些東西自己要有主宰。那麼學過法相的人,不爲他所動,沒有學過法相的真可憐,他們看到這個有效,這個方法靈,你說了半天,那麼厚一本書,甚至于我看到我們佛學院的學生,畢業回去的時候,總是好幾箱的書,拎回去的,那就是每一人參考書什麼東西,除了教本之外還有很多參考書,一大堆,幾個紙板箱拿回去,人家看看,“你看你弄了那麼多箱的書,你效果呢?你看人家,馬上香來了”,他就相信那個去了,這是簡單化的邏輯。那麼就是不學了,不學就是分別不出真假。所以,我們經常說要多學也是這個意思。你不學,你眼睛沒有開,你不知道哪是正、哪是邪,你怎麼會不走錯路呢?瞎了眼睛亂跑,我們《菩提道次第》就說,在很危險的山崖路邊邊上,一個瞎了眼睛的老婆婆在跑路,你看多危險,這個人就是你的母親,那你怎麼樣救她呢?趕快救了,如果差一點點的話,她掉下去了,萬丈的深淵,就粉身碎骨了,這個不得了的,危險!

  

  

  

  

  丁四 明覺分增

  

  從此第四,明覺分增。論雲:當言何位、何覺分增?頌曰:

  

  初業順決擇  及修見道位  念住等七品  應知次第增

  

  “從此第四,明覺分增”,前面是講的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論雲:當言何位,何覺分增?”這還是總地說,就是講菩提分法,覺分是菩提分法。在修哪一個部位的時候,它是增上的,就是主要修哪些的?

  

  “頌曰:初業順決擇,及修見道位,念住等七品,應知次第增”,初業,就是開始修,還沒有進入加行道的時候,就是修總相念住、別相念住的時候,此時候修四念住。所以初業,念住。那麼順決擇分的時候,加行道,那就要修什麼呢?要修四正斷那些東西。及修道的時候,有部說是七覺支。見道的時候,主要的修的是八正道。所以說“念住等七品”,四念住,四正勤這個,挨著次第,哪一個位的時候?哪一個是專門特別殊勝地修。這裏頌是簡略的,那麼哪個次第、哪個位呢,下邊都要挨著講。

  

  

  

  

  釋曰:初業者,謂修別相、總相念住位也。此初業位,能審照了身等四境,慧用勝故,說念住增。順決擇者,暖等四位也。且暖位中,能證異品決擇分也,殊勝功德,勤用勝故,說正斷增。頂法位中,趣無退位,定用勝故,說神足增。忍法位中,必不退墮,善根堅固,得增上義,說五根增。世第一位,非世惑法所能屈伏,得無屈義,說五力增。及修見道位者,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覺勝故,說七覺增;見道位中,速疾而轉,通行勝故,說八正道增。

  

  “釋曰:初業者”,初業,就是才修,開始修行的時候,那就是才進入七賢的時候,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的時候。“此初業位,能審照了身等四境”,他那個時候,觀四念住,總相念住、別相念住就觀四念住,觀身等四境,身受心法,觀這四種,除四顛倒。“慧用勝故”,這時候慧的作用最勝,所以說在修總相念住、別相念住的時候,“念住增”,這個時候,主要增上的修的是念住。

  

  “順決擇者”,順決擇分就是暖等四位,就是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這個時候,他修的重點又轉移。“且暖位中,能證異品,殊勝功德”,暖位,不是前面的那個七賢的前叁位,他能證異品,這個四加行順決擇分,能夠證到決擇分的,就是證見道的殊勝功德了。這個時候,“勤用勝故”,精勤的力量特別勝,精進才能暖了。我們這個一想起很簡單,你鑽木取火,你如果懈怠的,你這個暖氣怎麼來呢?要不斷地鑽,很快地鑽,那個木頭就會摩擦生熱。我們接下去,“且暖位中,能證異品”,這個異品就是無漏道的見道,“決擇分”。它本來是加行道,是有漏的,“能證異品”,不同的那一品決擇分,是殊勝的功德。這個時候要精進,鑽木取火一樣的,要拼命地鑽,“說正斷增”,就是四正斷,這個特別要說,要重點地修,增上。

  

  頂的時候,“趣無退位,定用勝故,說神足增”,頂法要趣向無退,忍是無退的,忍是不隨惡趣,再也不會到惡趣去了,善趣裏邊不會退,那麼是頂法,正趣向這個不退的忍位的時候,他定的力量要殊勝,定是不退了。那是說四神足重點。

  

  忍的時候,他已經“忍法位中,必不退墮,善根堅固,得增上義,說五根增”,到了忍位,決定不會退,那個時候還是要正趣向不退,現在已經到了,不退了,不退之後,他的善根堅固,因爲有善根才不退了。善根堅固,得到殊勝的增上的意思。這個時候五根增。

  

  世第一的時候,“非世惑法所能屈伏,得無屈義”,世間法,一切世間法,一切煩惱法,不能給它降服,不能屈服它了,無屈的意思,就是力,五力,力量增了,什麼煩惱世間法不能使他屈服,他能夠反而把你打回去。這個五力的力量增了,叫修五力。

  

  “及修見道位者”。這個前面是初業、順決擇分,那是五個位,順決擇分有四個位,初業一位,那麼見道、修道,一共七個位置。見修道的時候,“修道位中,近菩提位”,修道對無學的盡無生智那個覺,已經靠近。“助覺勝故”,要起那個覺的方面的力量勝了,七覺支,七覺支就是能夠資助、順著那個覺的,所以說修道的時候,重點地、殊勝地修這個七覺支。見道位中,“速疾而轉,通行勝故,說八正道增”,見道的時候很快,在十五剎那很快,通行勝,這個十五剎那中間沒有阻礙的,通行的意思很殊勝,那麼說八正道,八正道跟輪子一樣的。

  

  這就是說,把叁十七道品,配上這個我們修行的位次上去。有部的說法。

  

  

  

  

  有余師說,于見道位,建立覺支,如實覺知四聖谛故,于見修二位,建立八道支,以此二位,俱通直往涅槃城故。念住等七品,應知次第增者,結上初業等位,有念住等七品增也。

  

  “有余師說,于見道位,建立覺支,如實覺知四聖谛故”,這是另外一種說法。它就是說,見道的時候不是八正道,見道是七覺支。因爲“如實覺知四聖谛故”,把四個聖谛如實地能夠覺到,知道它。所以那個時候,修的是七覺支,而八正道,不管見道、修道都是要修的。“于見修二位,建立八道支,以此二位,俱通直往涅槃城故”,八正道是通往涅槃的道,不管你見道也好,修道也好,都是直接通往涅槃城的,所以說見、修二道,都要修八正道。那個差別就是一點點,一個是見道是八正道,一個見道是七覺支、八正道。修道,一個是七覺支,一個說是八正道。見道又是八正道,又是七覺支,而修道是八正道。

  

  “念住等七品,應知次第增”,就是配前面了。“結上初業等位,有念住等七品增也”,這個七部位有七個東西增上。那麼這個就把叁十七道品根據修行的階位來安,哪一個時候來增上地修哪一個東西?那麼從念住下手,所以說修行從念住下手,也不要超越。你說:我現在就修八正道。八正道是無漏的,你現在怎麼修呢?當然隨順八正道做可以,而真正增上地修,下手還在四念處。

  

  好,今天我們講這裏。

  

  

  

  

  

  

  

  第一百二十四講

  

  (第367頁下第4行至第371頁下第2行)

  

  《俱舍論頌疏》,昨天我們講了叁十七道品,在七個位次的時候,哪些是增上的修習的?今天我們接下去講它的性,漏、無漏的分別。

  

  

  

  

  丁五 明漏無漏

  

  從此第五,漏無漏分別。論雲:此叁十七,幾通有漏?幾無漏耶?頌曰:

  

  七覺八道支  一向是無漏  叁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種

  

  “從此第五,漏無漏分別。論雲:此叁十七,幾通有漏?幾無漏耶?”那就是說,這叁十七道品,哪些是通有漏的?哪些是純粹是無漏的?一般我們認爲修這個道品都是無漏的,道即是無漏,但是在沒有見道之前有一些還是通有漏的。

  

  “頌曰:七覺八道支,一向是無漏,叁四五根力,皆通于二種”,這個頌很清楚。像這些頌,自己背了之後對自己有極大的幫助。不單是看書,或者自己修行的時候,都可以做一個鏡,借鑒。七覺支、八正道一向是無漏,這是見修二道的時候用的。前面講過,在有部的說法,見道是八正道,修道是七覺支;那麼其他有的論師認爲,見道通八正道跟七覺支,修道是八正道。那麼這兩種,不管見道也好,修道也好,都是無漏道。那麼見道以前的,我們說修四念住,總相念住、別相念住,或者是五根五力,乃至在暖、頂、忍世第一的時候,那些修的時候是有漏的。那麼這一些進入見道以後,那些再修的時候就是無漏的。所以這幾種通有漏、無漏。

  

  

  

  

  釋曰:七覺支、八正道,唯無漏也。叁四者,一、四念住,二、四正斷,叁、四神足也。五根力者,謂五根、五力也。此四念住等,皆通有漏、無漏二種也。

  

  “釋曰:七覺支八正道,唯無漏也”,這是見、修二道的,只是無漏。“叁四”,叁個四,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這叁個四種,都是通有漏、無漏,還有五根五力也是通有漏無漏。“此四念住等,皆通有漏、無漏二種也”,假使在道前的時候,修是有漏的,道後的時候,它是成了無漏的。所以說有漏、無漏都通。

  

  

  

  

  丁六 依地分別

  

  從此第六,明依地。論雲:此叁十七,何地有幾?頌曰:

  

  初靜慮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靜慮除尋  叁四中除二

  

  前叁無色地  除戒前二種  于欲界有頂  除覺及道支

  

  下邊第六,“明依地”,修這叁十七道品,依哪一個靜慮來修呢?“論雲:此叁十七,依地有幾?”。“頌曰:初靜慮一切,未至除喜根,二靜慮除尋,叁四中除二。前叁無色地,除…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