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曰:名虽三十七,论实体唯十:一慧,二勤,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戒,十寻。三十七中,且慧摄八,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也,此八以慧为体。勤亦摄八,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也,此八以勤为体。定亦摄八,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此八以定为体。信但摄二,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唯摄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此四以念为体。喜唯摄一,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亦摄一,谓舍觉支,行舍为体。此言舍者,非是舍受,是大善地中,行舍名舍也。轻安摄一,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戒但摄三,谓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寻唯摄一,谓正思惟,以寻为体。
“释曰:名虽三十七,论实体唯十”,哪十个呢?一个是慧,二个是勤,第三是定,第四是信,第五是念,第六是喜,第七是舍,第八是轻安,第九是戒,第十是寻。这个里边包含得很多,就是慧、寻、定等等是心所法,轻安是身轻安、心轻安又分两种,戒是色法。寻,又是心所法。
三十七种,“且慧摄八”,那么这三十七道品,十个怎么摄呢?十个里边慧心所,它包含八个东西。四念住,四念住都是以慧为体的,前面讲过的,虽然是念住,它的体是慧,那么四念住四个都是慧为体。慧根、慧力,五根、五力里边的慧根、慧力是慧为体。那么七觉支里的择法,是慧为体。八正道里边的正见以慧为体,这八个都是慧为体。那么三十七道品里边,八个东西归纳起来只有一个体,都是慧,“此八以慧为体”。
“勤亦摄八”,勤,这个精进的这个心所法,也包八个东西。四正断、四正勤,这个名字就摆出来,它是勤。精进,这是在这个七觉支里边一个精进觉支。精进根、精进力,五根、五力有精进,信勤念定慧。七觉支里边也有一个精进。八正道里边也有一个正精进。四正断,四个;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又是四个。八个。这八个法又归纳笼来,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勤,“此八以勤为体”。
“定亦摄八”,定也包八个。四神足都是定。定根、定力也是定。定觉支、八正道的正定。(143B)所以说,三八二十四,只有三个东西,三十七里边,二十四个法只有三个为体,一个是慧,一个是勤,一个是定。“此八以定为体”。
“信但摄二”,信心所就包两个,信根、信力,它以信为体。
念包四个,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八正道里的正念),这四个法以念为体。
喜,那就是一个,喜觉支,以喜为体。
舍也是一个舍觉支,行舍,这不是舍受。“行舍为体,非是舍受”。它这里给你讲了,这个舍不是苦乐忧喜舍的那个舍,是大善地法当中的行舍心所法,不是受的舍,是行的舍。
轻安摄一个,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
戒三个,正语、正业、正命。这是八正道里边的三个核心,以戒为体。
寻只有一个,正思惟,寻。伺不在,伺没有的。为什么不用伺?寻的力量大,以寻为体。
上来所明,慧勤定三,各摄八种,三八二十四也,信摄二,足前成二十六也,念摄四,足前成三十也,喜摄一,舍摄一,轻安摄一,戒摄三,寻摄一,此七足前成三十七,故体唯十也。毗婆沙师,说有十一,谓戒分二,以身语业不相杂故,分身业、语业为二也,余九同前。
“上来所明,慧勤定三,各摄八种,三八二十四也,信摄二,足前成二十六”,这是算帐了,念摄四个,加上二十六,足前成三十,喜一个,舍一个,轻安一个,戒三个,寻一个,七个,“此七足前成三十七”。所以说体是十个,而它的分别的名相有三十七个。这三十七个,它的实体是十个。“毗婆沙师,说有十一”,在毗婆沙,有部里边的毗婆沙论师,这是东方的有部,西方是健驮啰,那么东方有部说这个体有十一个。他十一个,为什么多一个呢?“谓戒分二,以身语业不相杂故”,身业、语业把它分了两个,那么里边,正语是语业,正业、正命是身业,那么这个分了两个,“分身业、语业为二也,余九同前”,那么其余没有动,加了一个,就是戒分了两个。
丁三 明念住等
从此第三,明念住等。论云:念住等三,名无别属,如何独说,为慧勤定解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此三名无别属,如何念住独说为慧,正断独说为勤,神足独说为定也?颂曰:
四念住正断 神足随增上 说为慧勤定 实诸加行善
“从此第三,明念住等”,三十七道品一个一个讲,就是讲“念住等”,“等”下边。
“论云:念住等三”,三种,先说三个,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都是三个四。“名无别属,如何独说,为慧勤定”,“解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此三名无别属,如何念住独说为慧”,它里边并没有标出来是慧、勤、定,那么念住是念,你怎么说是慧呢?正断是断,怎么说是勤呢?神足是神足,怎么说定呢?它明明标出来慧、勤、定,你怎么说四念住是慧,四正断是勤,四神足是定呢?
“颂曰:四念住正断,神足随增上,说为慧勤定,实诸加行善”,就是说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从它的力量殊胜方便说是慧勤定,其实它里边还有很多的法,所有加行的善法都包在里边,不一定是单个的叫慧、勤、定。
释曰:四念住等三,随增上义,说慧勤定。若论实体,三位遍摄诸加行善,谓念住等,相应俱有五蕴,名加行善也。且四念住位,慧为增上;于正断位,勤为增上;于神足位,定为增上。
“释曰:四念住等三,随增上义”,根据它殊胜的地方来说,这是慧,这是勤,这是定。“若论实体,三位遍摄诸加行善”,假使真正的体来说,这三个一切的加行善都包在里边。“谓念住等,相应俱有五蕴,名加行善也”,念住它本身是慧,但是它慧心所,还有相应的法,还有俱有法,相应法就是心王、心所,俱有法就是得、生住异灭那些不相应行,跟它一起生起的,这些法全部包进去叫加行善。实际的体,加行善都在里边,中间主要的是慧。“且四念住位,慧为增上”,力量最强的是慧心所,所以说叫慧。
“于正断位,勤为增上”,在四正断的地方,精进这个勤心所是最增上、最殊胜。“于神足位,定为增上”,四神足的时候,定心所最增上。所以说叫慧、勤、定。那前面也是说,在四正断、四神足的时候,它所有的那些相应俱有的五蕴,它相应的俱有法,五蕴都全的,这些都是加行善的。总的来说,应当是所有加行善都在里边,从它力量特别强、特别殊胜来说,四念住是慧,四正勤是勤,四神足是定。
问:何缘于慧立念住名?答:萨婆多释,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依论主解,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
下边又提问题。“问:何缘于慧立念住名?”这个前面讲过,既然说念住是慧,为什么叫念住?念是念,慧是慧,两个心所法不同的,它是慧,为什么安念呢?
“答:萨婆多释,慧由念力,持令住故”,萨娑多就是有部的说法,慧由念的力量把它执持,能够住在这个境上,靠念的力量强了,从邻近的念的这个念心所来安名,叫念住。
但是依论主解,“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实际上说,根据世亲菩萨说,采取经部的说法,他说是慧的力使念住在境上,这是反过来。有部认为是念的力量,使慧住在境上。而经部说是慧的力量,使念住在境上。因为你“如实见”的人,就是有慧的人,他能够明记,如果不如实见,就不能明记。这个我们很有体会的,这本书你懂的,你记起来很容易,你不懂的,像念咒一样的,你肯定背起来困难的。所以说因为有慧在“如实见”,能够明记,慧力量使念住在境上,这是两种解释。世亲菩萨采取的后边的,经部的解释。
问:何缘于勤,名为正断?答:于正修习,勤断二恶,勤修二善,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
再提问题。“问:何缘于勤,名为正断?”这个勤跟正断有什么联系?正断,断烦恼;勤是精进。它们怎么联系起来呢?
“答:于正修习,勤断二恶,勤修二善,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修行的善,要把它生起来增长,这是要精进的修,这个精进力量能够断除懈怠,这断恶、修善都要精进,所以标这个勤的名字。或者叫四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持策就是说策励自己断恶修善。这个方法是最胜的,最殊胜的,叫正胜;也叫四正勤,正当的精进,就是断恶修善,正的精进,其它的精进都不正的。这个是四正勤的名词,为什么断叫勤。
问:何缘于定立神足名?答:神谓神变,灵妙德也,足即是定,神所依也,神依定发,定为神足,故名神足。
“问:何缘于定立四神足名?”再后一个:四神足是定,为什么定叫神足呢?
“答:神谓神变,灵妙德也,足即是定,神所依也,神依定发,定为神足,故名神足”,这个很简单,很合逻辑的。所谓神,四神足的神就是神变,那些神通变化,是灵妙的德,那些很不可思议的一些殊胜的功德,这些功德就是叫神。那么足就是定,为什么足就是定呢?神通依靠什么?依靠定来的,“神依定发”,神通是依定而发出来的。“定为神足”,是神的足,依靠的地方。那么就是叫神足。所以说这个神足是很好理解的。在这里我们也看出来,如果你得了定,能够起神通变化,如果你没有定呢?你神通哪里来呢?
我们看一个修什么香功的,他身上会出香,他练那个功,练到后来香气就来…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