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82

  ..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叫乐通行?摄受禅支,十八禅支。十八禅支后头要讲,我们自己现在自己也数得起来。初禅五支,寻、伺、喜、乐、定,有寻有伺,喜、乐是都有的,再加一个定,一共五支。二禅四支,内净,内净是净心,一支;喜、乐、定一样的,还是喜乐定,四支。五四九支。三禅是,舍、念、乐、慧、定,这五个支。这个你们看二十八卷,讲《定品》的时候都要讲,你们去翻好了。第四禅是舍念中受定,舍、念,中受就是不苦不乐受,再加一个定,也是四支。五四五四,一共十八支。这十八支,是只有四静虑有,其它的未到、中间、三无色都没有。

  

  它的差别在哪里呢?“止观均平,任运转故,名之为乐”,在这个四禅里边,止观是平等的,均平,止有多少,观有多少,力量是相等的。“任运转故”,它生起来很任运,就是不艰难的。《顺正理论》打的比喻,如船筏顺风扬舟,一个船在水上走,一是顺风吹的,那就是很自在的,没有什么极困难的。我们说水里没有波浪,没有这个大的海潮,又是顺风,这样平平地推过去,不是很流利、很自在嘛?那么这样子的,叫乐,并不是乐受,要注意,不是说感到舒服的那个乐受。就是他在四静虑当中,止观均平,他的运转,就是他的生起来,又是很平稳,任运,不要下很大的艰辛,不要下很大的功夫,跟顺风扬舟一样的,那么这样子的,叫乐通行。那就是四个禅里边,有现法乐住在里边。但是这个乐不是享受的乐,乐受;这就是从它不困难的情况来说,修行不困难,就是叫乐。

  

  假使依无色、未到、中间(一共九个定是无漏定,那么除了四禅以外,他不依四禅的,以无色的三无色、依未到地定、依中间定),这个叫苦通行。“以不摄支,止观不等”,不摄支,它十八禅支没有,中间没有喜乐定,什么东西都没有,也没有止观相等的情况。“艰辛转故”,在未到地定,跟那个中间定里边是观多止少,在无色定里边止多观少,都不均匀。只有在四根本里边止观均平,所以说这个是最好的四个定,根本定。

  

  因为它止观不等,又不摄禅支,所以修行的时候比较艰辛。那么这个《顺正理论》就打个比喻,等于说在陆地上乘马走。你陆地上,骑了马走,固然也能到,比水上行舟是困难。那马要翻山越岭等等,路高高低低不平的,那就是颠簸得很厉害的,也容易疲劳,要辛苦一些,叫苦。并不是苦受,并不是修行的时候,把自己弄得难受得不得了。外道就是把太阳里晒,把自己晒得来皮都晒焦了,那样子受苦,干什么?苦受完了,可以解脱了,这个都是没有智慧,你苦中加苦,你这个无知,本身就是愚痴,你去受苦,自己心里起难受,起一些不好的反应,这都是苦的因素,将来还要受苦的。那么有的是邪见,你认为这是能解脱的,实际上不能解脱,邪见就可以给你到三恶道去的,上品的邪见还断善根,这个更厉害。这个不是苦受,不要说修行一定要吃点苦了什么的。当然我们修行不受享乐,也不要自己没有理由地无端地去受一些苦,这是变外道,苦行外道。修行必定要受的艰辛是要受,但是无缘无故的苦不要去受。

  

  “谓无色界,止多观少”,无色界里边定的成分多,观少。“未至、中间”,观的成分多,止又少,所以都是不相等的。

  

  “颂言所余地者,即此无色等也”,未到、中间,等就是等未到、中间。“然此乐苦二通行中,钝根名迟,行稽迟故,利根名速,通境疾故”,这个是苦通行、乐通行讲完了,得了四禅的根本定的,它为什么叫乐通行?主要是它摄了禅支,也是止观均等,这样子条件之下他修行很自在,不要下很大的辛苦,没有什么大的困难,叫乐通行。苦通行,因为他依靠的定是止观不平均的,也是不摄禅支的,那比较艰苦一些,艰辛转故,要下功夫、下气力的,那么这个叫苦,并不是苦受、乐受,并不是修行的舒服就是乐通行。

  

  我们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一些老太爷修行,早上八点、九点钟起来,起来之后,沙发里坐起,一杯牛奶,人参燕窝吃好了,那么叫他的下边的丫头之类的点三支香,自己爬起来,磕三个头。磕好之后,稍微念一点点经,念好之后,又坐下去,又吃什么桂圆什么东西。吃好之后,再念一句阿弥陀佛,念个一圈、两圈,那么又吃什么的补品来了,这个慢慢的,这样子修行,这才老太爷修行,这不是乐通行,不是这样子修。

  

  在苦乐通行当中,各有快、慢的。钝根是慢的,“行稽迟故”,他的修行很慢很慢,有留滞。利根就快,很快地能够通达。

  

  所以说一共四个,一个是苦迟、苦速,一个是乐迟、乐速,里边这样子变化。这很简单,没有什么困难。

  

  

  

  

  丙三 明菩提分法

  

  丁一 举数释名

  

  从此第三,明菩提分法。就中六:一、举数释名,二、明出体,三、明念住等,四、明觉分增,五、明漏无漏,六、依地分别。且举数者,论云:道亦名为菩提分法,此有几种?名义云何?颂曰:

  

  觉分三十七  谓四念住等  觉谓尽无生  顺此故名分

  

  “从此第三,明菩提分法”,这是三十七菩提分,就中分六科,“一、举数释名”,一共几个数字?菩提分法有多少?哪些名字?“二、名出体”,它到底体有多少?下边就分开地说。“三、明念住等”,念住、四正勤。“四、明觉分增,五、明漏无漏,六、依地分别”,一共分六科。下面都要讲。

  

  “且举数者”,先说菩提分法,就是那三十七菩提道分,一共有多少?“论云:道亦名为菩提分法”,这个前面说的道有的地方又叫菩提分法。那么菩提分法一共有几种呢?道有几种说过了,道也叫通行,通行有几种也说过了。道又叫菩提分法,那么菩提分法有几种?它名义云何?它的名字,它的意义是怎么样?

  

  “颂曰:觉分三十七”,菩提分法一共有三十七种。“谓四念住等”,它的名字就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个一共三十七。“觉谓尽无生”,什么叫觉分呢?它的意思,觉就是尽智、无生智,最高的智慧,无学的智。“顺此故名分”,这些东西都是顺着那个觉的,叫菩提分,也叫觉分。

  

  

  

  

  释曰:经说觉分有三十七。谓四念住,身受心法;四正断,勤断二恶、勤修二善;四神足,欲勤心观;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也;七等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轻安,五念,六定,七行舍;八正道支,一正精进,二正念,三正定,四正见,五正思惟,六正语,七正业,八正命。是名三十七菩提分法。菩提者,此云觉,无明睡眠,皆永断故。尽无生智,为此觉体。三十七法,顺趣菩提,名菩提分。

  

  “释曰:经说觉分”,觉分就是菩提分,经上说的觉分,它的数字有三十七种。哪三十七种呢?

  

  “四念住”,四个,“身受心法”,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四正断”,这又是四个,“勤断二恶,勤修二善”。哪两个?已生、未生,已生的恶要它断、没有生的恶不要它生,这是勤断二恶;勤修二善,没有生的善要它生起来,已经生的善要它增长,那么就是勤修二善,也是四个。

  

  

  

  “四神足”,“欲勤心观”,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四种。

  

  

  

  “五根”,“信进念定慧”,“五力”,也是“信进念定慧”,这是五种。一个是有力的,一个还是才生起根来。差别就是层次不同,东西是一个。

  

  “七等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舍,那么这个要记住。七觉支,哪七个?这个要记住。

  

  “八正道”,也很重要的,要记住。八正道支,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第八是正命。那么次第,有的书上不一定一样了,那么东西内容是一样的,它为什么这么排?各有各的理由在,我们不要去管那么多。它这里先把三十七菩提分的名字都拿出来了,那么经上一般说,是三个四,两个五,单七,只八(一个七,一个八),一共三四一十二,两个五是十,二十二,再加上七、八,十五,三十七。

  

  “是名三十七菩提分法”,菩提分法就是觉分。“菩提者,此云觉”,菩提就是觉。“无明睡眠,皆永断故”,为什么叫觉呢?无明这个大睡、大魔永远断掉,醒过来了,这个叫觉。这个觉的意思在注解上一般是两个:一个是从睡眠里醒觉过来了;一个是觉知,清清楚楚地知道。那么这个样子,叫觉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醒觉,睡眠起来的觉,同时有一个觉知,这两种。一个是睡觉,睡了,醒过来的觉;一个是清清楚楚能够觉察到,知道。

  

  “尽无生智,为此觉体”,这个觉的,菩提的体叫什么?就是尽智无生智,无学的智。那么三十七法,这三十七种法顺了菩提的,是菩提的顺的,叫菩提分,顺也就是因的意思。顺着它,就是它的因了,能够达到菩提的因素,它的支分,是顺着它的,叫菩提分。

  

  

  

  

  丁二 明出体

  

  从此第二,明出体。论云:此三十七,体各别耶问也?不尔答也,体唯有十,故言不尔。云何征也?颂曰:

  

  此实事唯十  谓慧勤定信 念喜舍轻安  及戒寻为体

  

  “从此第二,明出体”,那么这个三十七个东西是不是三十七个体呢?

  

  “论云:此三十七,体各别耶?”这三十七个法是各有各的体呢?这是提问。“不尔”!不是。“答也”。“体唯有十,故言不尔”。这三十七个法,体归的起来只有十个东西,所以说不尔,并不是三十七个体。“云何?”那么怎么说不是三十七个体,怎么回事呢?

  

  “颂曰:此实事唯十”,这个实在的体只有十个。哪十个呢?“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这个就是七十五法里边的十个法。它实在的体只有十个东西,就是这么十个。那么如何归纳?下边就给你归纳了。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