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叫樂通行?攝受禅支,十八禅支。十八禅支後頭要講,我們自己現在自己也數得起來。初禅五支,尋、伺、喜、樂、定,有尋有伺,喜、樂是都有的,再加一個定,一共五支。二禅四支,內淨,內淨是淨心,一支;喜、樂、定一樣的,還是喜樂定,四支。五四九支。叁禅是,舍、念、樂、慧、定,這五個支。這個你們看二十八卷,講《定品》的時候都要講,你們去翻好了。第四禅是舍念中受定,舍、念,中受就是不苦不樂受,再加一個定,也是四支。五四五四,一共十八支。這十八支,是只有四靜慮有,其它的未到、中間、叁無色都沒有。
它的差別在哪裏呢?“止觀均平,任運轉故,名之爲樂”,在這個四禅裏邊,止觀是平等的,均平,止有多少,觀有多少,力量是相等的。“任運轉故”,它生起來很任運,就是不艱難的。《順正理論》打的比喻,如船筏順風揚舟,一個船在水上走,一是順風吹的,那就是很自在的,沒有什麼極困難的。我們說水裏沒有波浪,沒有這個大的海潮,又是順風,這樣平平地推過去,不是很流利、很自在嘛?那麼這樣子的,叫樂,並不是樂受,要注意,不是說感到舒服的那個樂受。就是他在四靜慮當中,止觀均平,他的運轉,就是他的生起來,又是很平穩,任運,不要下很大的艱辛,不要下很大的功夫,跟順風揚舟一樣的,那麼這樣子的,叫樂通行。那就是四個禅裏邊,有現法樂住在裏邊。但是這個樂不是享受的樂,樂受;這就是從它不困難的情況來說,修行不困難,就是叫樂。
假使依無色、未到、中間(一共九個定是無漏定,那麼除了四禅以外,他不依四禅的,以無色的叁無色、依未到地定、依中間定),這個叫苦通行。“以不攝支,止觀不等”,不攝支,它十八禅支沒有,中間沒有喜樂定,什麼東西都沒有,也沒有止觀相等的情況。“艱辛轉故”,在未到地定,跟那個中間定裏邊是觀多止少,在無色定裏邊止多觀少,都不均勻。只有在四根本裏邊止觀均平,所以說這個是最好的四個定,根本定。
因爲它止觀不等,又不攝禅支,所以修行的時候比較艱辛。那麼這個《順正理論》就打個比喻,等于說在陸地上乘馬走。你陸地上,騎了馬走,固然也能到,比水上行舟是困難。那馬要翻山越嶺等等,路高高低低不平的,那就是顛簸得很厲害的,也容易疲勞,要辛苦一些,叫苦。並不是苦受,並不是修行的時候,把自己弄得難受得不得了。外道就是把太陽裏曬,把自己曬得來皮都曬焦了,那樣子受苦,幹什麼?苦受完了,可以解脫了,這個都是沒有智慧,你苦中加苦,你這個無知,本身就是愚癡,你去受苦,自己心裏起難受,起一些不好的反應,這都是苦的因素,將來還要受苦的。那麼有的是邪見,你認爲這是能解脫的,實際上不能解脫,邪見就可以給你到叁惡道去的,上品的邪見還斷善根,這個更厲害。這個不是苦受,不要說修行一定要吃點苦了什麼的。當然我們修行不受享樂,也不要自己沒有理由地無端地去受一些苦,這是變外道,苦行外道。修行必定要受的艱辛是要受,但是無緣無故的苦不要去受。
“謂無色界,止多觀少”,無色界裏邊定的成分多,觀少。“未至、中間”,觀的成分多,止又少,所以都是不相等的。
“頌言所余地者,即此無色等也”,未到、中間,等就是等未到、中間。“然此樂苦二通行中,鈍根名遲,行稽遲故,利根名速,通境疾故”,這個是苦通行、樂通行講完了,得了四禅的根本定的,它爲什麼叫樂通行?主要是它攝了禅支,也是止觀均等,這樣子條件之下他修行很自在,不要下很大的辛苦,沒有什麼大的困難,叫樂通行。苦通行,因爲他依靠的定是止觀不平均的,也是不攝禅支的,那比較艱苦一些,艱辛轉故,要下功夫、下氣力的,那麼這個叫苦,並不是苦受、樂受,並不是修行的舒服就是樂通行。
我們海公上師經常說的,一些老太爺修行,早上八點、九點鍾起來,起來之後,沙發裏坐起,一杯牛奶,人參燕窩吃好了,那麼叫他的下邊的丫頭之類的點叁支香,自己爬起來,磕叁個頭。磕好之後,稍微念一點點經,念好之後,又坐下去,又吃什麼桂圓什麼東西。吃好之後,再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個一圈、兩圈,那麼又吃什麼的補品來了,這個慢慢的,這樣子修行,這才老太爺修行,這不是樂通行,不是這樣子修。
在苦樂通行當中,各有快、慢的。鈍根是慢的,“行稽遲故”,他的修行很慢很慢,有留滯。利根就快,很快地能夠通達。
所以說一共四個,一個是苦遲、苦速,一個是樂遲、樂速,裏邊這樣子變化。這很簡單,沒有什麼困難。
丙叁 明菩提分法
丁一 舉數釋名
從此第叁,明菩提分法。就中六:一、舉數釋名,二、明出體,叁、明念住等,四、明覺分增,五、明漏無漏,六、依地分別。且舉數者,論雲:道亦名爲菩提分法,此有幾種?名義雲何?頌曰:
覺分叁十七 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 順此故名分
“從此第叁,明菩提分法”,這是叁十七菩提分,就中分六科,“一、舉數釋名”,一共幾個數字?菩提分法有多少?哪些名字?“二、名出體”,它到底體有多少?下邊就分開地說。“叁、明念住等”,念住、四正勤。“四、明覺分增,五、明漏無漏,六、依地分別”,一共分六科。下面都要講。
“且舉數者”,先說菩提分法,就是那叁十七菩提道分,一共有多少?“論雲:道亦名爲菩提分法”,這個前面說的道有的地方又叫菩提分法。那麼菩提分法一共有幾種呢?道有幾種說過了,道也叫通行,通行有幾種也說過了。道又叫菩提分法,那麼菩提分法有幾種?它名義雲何?它的名字,它的意義是怎麼樣?
“頌曰:覺分叁十七”,菩提分法一共有叁十七種。“謂四念住等”,它的名字就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個一共叁十七。“覺謂盡無生”,什麼叫覺分呢?它的意思,覺就是盡智、無生智,最高的智慧,無學的智。“順此故名分”,這些東西都是順著那個覺的,叫菩提分,也叫覺分。
釋曰:經說覺分有叁十七。謂四念住,身受心法;四正斷,勤斷二惡、勤修二善;四神足,欲勤心觀;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也;七等覺支,一擇法,二精進,叁喜,四輕安,五念,六定,七行舍;八正道支,一正精進,二正念,叁正定,四正見,五正思惟,六正語,七正業,八正命。是名叁十七菩提分法。菩提者,此雲覺,無明睡眠,皆永斷故。盡無生智,爲此覺體。叁十七法,順趣菩提,名菩提分。
“釋曰:經說覺分”,覺分就是菩提分,經上說的覺分,它的數字有叁十七種。哪叁十七種呢?
“四念住”,四個,“身受心法”,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四正斷”,這又是四個,“勤斷二惡,勤修二善”。哪兩個?已生、未生,已生的惡要它斷、沒有生的惡不要它生,這是勤斷二惡;勤修二善,沒有生的善要它生起來,已經生的善要它增長,那麼就是勤修二善,也是四個。
“四神足”,“欲勤心觀”,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四種。
“五根”,“信進念定慧”,“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這是五種。一個是有力的,一個還是才生起根來。差別就是層次不同,東西是一個。
“七等覺支”,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舍,那麼這個要記住。七覺支,哪七個?這個要記住。
“八正道”,也很重要的,要記住。八正道支,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第八是正命。那麼次第,有的書上不一定一樣了,那麼東西內容是一樣的,它爲什麼這麼排?各有各的理由在,我們不要去管那麼多。它這裏先把叁十七菩提分的名字都拿出來了,那麼經上一般說,是叁個四,兩個五,單七,只八(一個七,一個八),一共叁四一十二,兩個五是十,二十二,再加上七、八,十五,叁十七。
“是名叁十七菩提分法”,菩提分法就是覺分。“菩提者,此雲覺”,菩提就是覺。“無明睡眠,皆永斷故”,爲什麼叫覺呢?無明這個大睡、大魔永遠斷掉,醒過來了,這個叫覺。這個覺的意思在注解上一般是兩個:一個是從睡眠裏醒覺過來了;一個是覺知,清清楚楚地知道。那麼這個樣子,叫覺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醒覺,睡眠起來的覺,同時有一個覺知,這兩種。一個是睡覺,睡了,醒過來的覺;一個是清清楚楚能夠覺察到,知道。
“盡無生智,爲此覺體”,這個覺的,菩提的體叫什麼?就是盡智無生智,無學的智。那麼叁十七法,這叁十七種法順了菩提的,是菩提的順的,叫菩提分,順也就是因的意思。順著它,就是它的因了,能夠達到菩提的因素,它的支分,是順著它的,叫菩提分。
丁二 明出體
從此第二,明出體。論雲:此叁十七,體各別耶問也?不爾答也,體唯有十,故言不爾。雲何征也?頌曰:
此實事唯十 謂慧勤定信 念喜舍輕安 及戒尋爲體
“從此第二,明出體”,那麼這個叁十七個東西是不是叁十七個體呢?
“論雲:此叁十七,體各別耶?”這叁十七個法是各有各的體呢?這是提問。“不爾”!不是。“答也”。“體唯有十,故言不爾”。這叁十七個法,體歸的起來只有十個東西,所以說不爾,並不是叁十七個體。“雲何?”那麼怎麼說不是叁十七個體,怎麼回事呢?
“頌曰:此實事唯十”,這個實在的體只有十個。哪十個呢?“謂慧勤定信,念喜舍輕安,及戒尋爲體”,這個就是七十五法裏邊的十個法。它實在的體只有十個東西,就是這麼十個。那麼如何歸納?下邊就給你歸納了。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