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85

  ..續本文上一頁戒前二種,于欲界有頂,除覺及道支”。

  

  “初靜慮一切”,叁十七道品,一切都能修。未到地定要除喜,我們說未到地定是近分定,近分定正在斷煩惱,它沒有喜覺支。二靜慮除尋,二靜慮以上都是無尋無伺的,所以尋這個正思惟,也是沒有。“叁四中除二”,第叁、第四靜慮,中——中間定,這兩個,要除了尋跟喜。因爲叁靜慮,它是沒有喜的,就是妙樂,第四靜慮是舍受,中間定也是舍受,所以說,喜要除掉。那麼尋,在叁、四靜慮當然是無尋無伺地,中間定是無尋有伺,那尋也是沒有的,所以說這叁個,都要除喜跟除尋。“前叁無色地”,“除戒”,前面叁無色地,要除開有頂,有頂是有漏的,那麼前叁無色地它可以修無漏道。“除戒”,因爲是無色界沒有色法,定共戒、道共戒這些它是沒有的,沒有無表色。再加“前二種”,喜也是沒有的,舍受,尋也沒有,上邊都是無尋無伺的。“于欲界有頂,除覺及道支”,在欲界跟有頂天的,除了七覺支、八正道,這是唯無漏,它不能有。那麼前面的它可以有。那麼七覺支裏邊,就包含的有喜,那些八正道包括的有戒。這個在七覺支、八正道裏除掉。那麼這些除掉之後,其余的有頂還是可以有的,那麼欲界,當然了,有漏的都能有,無漏的是不能有。

  

  

  

  

  釋曰:初靜慮一切者,依初靜慮,具叁十七,故言一切。未至除喜根者,依未至地,唯叁十六,除喜根故,以近分地,勵力轉故,于下地法,猶疑慮故,無有喜也。二靜慮除尋者,依第二禅,亦叁十六,彼除尋故,無正思惟支也。叁四中除二者,叁四謂第叁、第四靜慮也,中謂中間禅也。此叁四中,各叁十五,謂除前二,即無喜、尋也。前叁無色地,除戒前二種者,前叁無色,除戒叁支,及除前二,即是喜、尋,總除五種,故叁無色,各叁十二也。于欲界有頂,除覺及道支者,欲界有頂,無無漏故,除七覺支,及八道支,有余二十二也。

  

  “釋曰:初靜慮一切者”,依初靜慮來修叁十七道品的話,一切都能修。“具叁十七,故言一切”。

  

  “未至除喜根”,未到地定,只能修叁十六,因爲喜,它要除掉。“除喜根故”,所以只能叁十六。爲什麼要除喜根?“以近分地,勵力轉故”,近分定正在努力斷煩惱,這個喜還生不出來,正在跟煩惱搏鬥的時候,有什麼喜呢?這個時候,一心在斷煩惱,喜不出來的。另外一個原因,“于下地法,猶疑慮故”,下地,未到地定的下地就是欲界,欲界的法他沒有全部把它斷完,有疑慮,就是怕再染到這些欲界的東西。這些煩惱不要再染著,他心裏還有一點顧慮。那麼這樣子,他不會生喜心。到了初禅,斷完了欲界的九品,根本定喜樂就有了。

  

  那麼二禅,“二靜慮除尋”,這個很容易,二禅是無尋無伺地,當然沒有尋。“依第二禅,亦叁十六,彼除尋故”,無正思惟,尋就是正思惟,正思惟這一支沒有。

  

  “叁四中除二”,叁禅、四禅跟中間定要除兩個,一個是喜,一個尋,前面除的兩個。所以說這個很有規律,一個前面除喜,後面除尋,這兩個都要除掉。“謂第叁、第四靜慮也”,叁、四,“中謂中間禅也”,中間定。這叁、四、中,各叁十五,它們只能修叁十五個。“謂除前二”,前面說的兩個都要除掉。一個喜,第叁靜慮是妙樂,第四靜慮舍受,沒有喜,中間定也是舍受;中間定,是無尋有伺,沒有尋,二靜慮以上都是無尋無伺,當然也沒有尋了。

  

  “前叁無色地,除戒前二種者”,前叁無色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這叁個,除了前面的兩種沒有之外,還要除戒,正語、正業、正命,這叁支,要除掉。還要除前面兩個,就是喜和尋,因爲它也舍受,也是無尋無伺,這兩個二禅以上都要除的。“總除五種,故叁無色,各叁十二”,叁十七除五就叁十二個。

  

  (144A) “于欲界有頂,除覺及道支”,欲界有頂,他們只能是有漏的,沒有無漏法。“無無漏故,除七覺支,及八道支”,七覺支、八正道他們修不了的。故“有余二十二也”,所以說我們說欲界的人,如果沒有得到見道以上,你在修七覺支也好,八正道也好,這只不過是一種練習練習,談不上修,真正在修,那是見道以上的事情。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衡量了。不要說大話。有的人不學法相,“你在幹什麼?”“我在修七覺支。”你怎麼修七覺支?你見了道沒有?沒有見道,你這個無漏法根本沒有,修什麼七覺支?

  

  

  

  

  丙四 明證淨

  

  從此第四,明證淨。論雲:覺分轉時,必得證淨,此有幾種第一問也?依何位得第二問也?實體是何法第叁問也?有漏無漏耶第四問也?頌曰:

  

  證淨有四種  謂佛法僧戒  見叁得法戒  見道兼佛僧

  

  法謂叁谛全  菩薩獨覺道  信戒二爲體  四皆唯無漏

  

  “從此第四,明證淨”,這個很要緊,四證淨。“論雲:覺分轉時,必得證淨”24,覺分是叁十七覺分。見道的時候,同時必能得到證淨。他證到四谛,得到清淨的四個東西。“此有幾種?”證淨決定會得到,那麼證淨到底有幾種?第一個問題。“依何位得?”以怎麼樣子的地位來得到證淨?“實體是何法?”這個四證淨,它的體是什麼?叁個問題。第四個問題:“有漏無漏耶?”這四證淨是有漏法,還是無漏法?一共提四個問題。

  

  那麼下邊回答。“證淨有四種,謂佛法僧戒”,證淨有四種,爲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呢?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戒證淨,一共四種證淨。“見叁得法戒,見道兼佛僧”,什麼時候得的?見叁。我們見四谛的時候,見道見的是四谛,見四谛法,見叁,四谛裏邊叁個谛,就是苦、集、滅,見苦、集、滅叁谛的時候得法證淨、戒證淨。“見道兼佛僧”,見道谛的時候,不但有法證淨、戒證淨,還有佛證淨、僧證淨。“法謂叁谛全,菩薩獨覺道”,那麼法證淨那個法是指什麼呢?“叁谛全”,叁谛,苦、集、滅叁個谛完全包在裏邊。“菩薩獨覺道”,道谛裏邊,菩薩道、獨覺道都包在法裏邊。爲什麼獨覺跟菩薩要包在法裏邊,不包在僧裏邊?因爲菩薩跟獨覺都是一個人出現。一個人出現,四人以上叫僧,一個人不能叫僧,所以還是歸在法證淨裏邊。“信戒二爲體”,他們的體是什麼?這是第叁個問題,他們是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這是信爲體,純淨的信,純淨的信心,這個時候證實了。以前的信佛,信佛,都是從有漏的心,聽了人家的話,或聽了這個法這麼好,就起這個勝解心。這個時候,真的證到功德,佛法僧的功德證到之後,那時這個信心起來了,清淨的信心,那不會退了。

  

  

  

  所以我們經常給你們說的,信心要培養,要把它鞏固,要把它擴大,正因爲我們是凡夫,凡夫的時候,信心就會退的。我們在文革的時候,就看到不少人,他就退了信心,居士就把經書都送到廟裏邊去了,或者甚至于拿到舊書攤去了。我看到,那一次我在五九年回上海的時候,那時候還不是文革,是肅反。肅反搞了之後,上海金剛道場,就好象是出了事。很多的居士,那個金剛道場客堂裏邊,一大堆的書,都是居士偷偷地丟在那裏邊的,本來他們念誦的,《五字真言》什麼,都丟過來,都還給道場,這還是好的。後來我看見馬路上地攤上,賣舊書攤攤,《五字真言》《上師供》都有,這個東西就不大好了,地攤上去賣錢去了。這個就是信心不夠的表現了。

  

  我們說得了見道的時候,殺了頭也不會不相信。我們說上海的持松法師,他是學東密的,別人打他的時候,他說你這個佛教是迷信,打了半天,“這個迷信的東西,你還信不信了”?他說:“我信的。”“你還信?”又打。打了之後,“你還信不信啊?”還信的。又打,打了之後,打得差不多了,他說我打死也信的,這個就對了。這些人就是很稀有了。那麼這樣子的人,等到證了四證淨,證到之後,你砍了頭也是信的,那沒辦法的。他親自證到佛法僧的功德,再也不會說不信的話。所以見道以上不會造業,也是這樣子。“以信爲體”。那麼戒證淨,以戒爲體,就是道共戒了。我們說這個道共戒、道共戒,什麼時候開始呢?就在這個時候,見道的時候就有戒證淨,就是道共戒。

  

  “四皆唯無漏”,這個四證淨都是無漏法,不是有漏的。我們現在都沒有,如果有了之後就不會退,沒有的話,那就不要掉以輕心。不要說:我保險了,我什麼都經過了,沒關系。我到哪裏去,沒有關系。我到城市裏去住兩夜沒關系,在居士家裏住兩夜也沒關系,我是經過的了。你老了也不行的,不要說年輕的,老的人下水的很多,這個又不稀奇的。煩惱業又不管你年紀老不老的。在佛經裏邊,那是南傳的佛經裏邊,就是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學道,他的師父有一百二十歲的老母親,這個一百二十歲老母親,你天天去跟她說那些湊合她,說她漂亮什麼什麼,她還會生起淫欲心來的。所以說,這個一百二十歲,人家說老得快沒有了。她還是淫欲心還是有的。所以,不要說老了就沒有事,什麼都沒有保證的;只有你得了見道,保證,決定才不會退。

  

  

  

  

  釋曰:前兩句答初問,次四句答第二問,次一句答第叁問,後一句答第四問。經說證淨總有四種:一、于佛證淨,二、于法證淨,叁、于僧證淨,四、聖戒證淨也。

  

  “釋曰:前兩句答初問”,前面兩句答初問,證淨有幾種?四種。哪四種?“佛法僧戒”。“次四句答第二問,次一句答第叁問,後一句答第四問,經說證淨”,這個都是解釋經,我們都可以看出來,凡是講論,都是解釋經裏的話,經裏說的證淨,到底是什麼呢?一共有幾種呢?有四種。哪四種?“于佛證淨”,對于佛證到了他,起了清淨的信心;“于法證淨”;于僧他的功德親自證到,起清淨的信心;第四,“聖戒證淨”,證到了四谛以後,就有無漏戒,這個無漏戒,由證而得…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