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减一行,二个行,三个行,都叫修四个行相。这就是得修的关系,所以得修、行修,详细道理后头说,但是它的一般的、起码的要求,要懂到这一点。
于三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拟入见道,故须留也。余三十一,如名次第,从后向前,渐渐除之,缘既从后除之,行亦从后减也。
“于三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拟入见道,故须留也”,三十二行相,一个一个减,减到最后还留个尾巴干什么呢?你减完不是干脆吗?减完,空掉了,那不行的,见道的时候要观的。我们佛教的见道,不是空空洞洞的,要有观察的智慧的。这个智慧把它浓缩到一点,但是不能说不观,一个也不观,就没有智慧了。没有智慧,怎么见道呢?释迦太子,在修苦行,参访那些外道,郁陀蓝等等,都是当时外道的最高的头子。一个是修无想定,一个是修非想非非想定,在外道里边是最高的。释迦太子参访了,也照他们的方法修,但是感到你是定,没有智慧,只有止,没有观。没有观,你出不了生死。生死,要断生死,要智慧观的。照见五蕴皆空,才度一切苦厄。你单是定得到了,把它压下去了,固然它现行没有了,好象是平静了,但种子还在,你没有空掉它。一切苦厄,度不了。所以说,你一定要有观的,没有观的话,空空洞洞,什么都不观了,见不了道。但是观多了,心散乱了、力量薄弱,也见不了道。要留下一个,三十二个行相留下一个行相,就是准备见道的。“拟入见道,故须留也”,因为要准备见道,所以要留下一个。
“余三十一,如名次第,从后向前,渐渐除之”,其余三十一行相,根据它的名字的次第,就是非常、苦、空、非我,乃至道、如、行、出,根据它安排的次第,从后面减起,往前减,一点一点减掉。(132B)“缘既从后除之,行亦从后减也”,这个缘,就是说四谛所缘的境,从后边除,这个行相也是从后除,它的次第都是从后向前除。
问:苦下一行,为留何行?答:入见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谓是见行。见行有二,若着我者,留无我行;着我所者,即留空行。二者钝根,钝根亦二,我慢增者,留无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
“问:苦下一行,为留何行?”那么苦下边一个行相,留的是什么行相?是不是一定要留非常那个行相?它摆在第一嘛,后边三个要除掉了,它留下一个最初那个。
“答:入见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谓是见行。见行有二,若着我者,留无我行;着我所者,即留空行。二者钝根,钝根亦二,我慢增者,留无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这个不一定的,不一定留非常这个行相,就是看你是钝根、利根。钝根的要留下它特殊的行相,利根的要留下特殊的行相,都有一定的。那么这里就是钝根、利根两种,这两种,钝根有两种,利根又分两种。
那么先说利根,一者利根是见行者。见道的人有两种行者,就是爱行人、见行人,不是前面讲过的嘛?爱行人,是信解行者,他是听了人家的话,相信了,信佛的。见行人,根据自己看了道理清楚了,自己也能进入道的。
那么见行人里边有两种,一种是着我的,有执着有个我的主宰的人,那么最后留下的,要留无我性。特别强调观察这个东西,从这个地方下手,攻它的难点。假使这个执我所的,那留空性,空就是针对我所的。无我是针对着我的;空呢,是针对着我所的。所以说,假使是着我所的人,要留空性,假使着我的人,要留非我性。这是最后留下的行,根据根器来的。利根里边,也是看你是属于哪一个根器?着我、着我所,有所分别。
那么钝根的呢,就是两种,一种我慢的,要留无常性。你要我慢,无常,你慢什么东西呢?什么东西都无常的,你要有常嘛,才可以起慢了,你无常的,你慢什么呢?今天是慢,明天没有了,这一刹那在慢,你下一刹那没有了,你慢什么东西呢?假使是懈怠增,苦行,你要懈怠,这个苦得很。你懈怠下去,你受苦去了,赶快出来嘛,不要懈怠了。那么着我慢的人,留个无常性,摆在最后观;若着懈怠的人,就留个苦行。
这个里边我们也看出来了,懈怠的是钝根,精进的是利根。这, 个一摆,很清楚。如果修行懈怠的,放逸的,拖拖拉拉的,人家也不好说你,你自己对著书一看知道,你是钝根。钝根怎么办呢?钝根嘛,要练根啊,加紧努力。你说我钝根,随它去钝,拖在后头,那你永远跟不上,人家见道了,成佛了,你还是老众生,那有啥好呢?要他来度你了,他度你,你又是个钝根,度也度不走,这个地藏菩萨,地狱救出来了,好容易救出来了,一会儿又进来了,怎么?钝根,又懈怠,又下去了,这样子一天到晚在地狱里打滚有什么好处,赶快要进行起来,这个懈怠就是不精进了,就是不肯修头陀行,不修四圣种,所以说苦行就是精进了。
这是一个,那么就是说根据钝根、利根来分留下最后一行是什么。
又依西方德光论师,解减行云:欲苦四行,从后除之,如留无常,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空,后减苦;若留苦行,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空,后减无常;若留空行,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苦,后减无常;若留非我,入见道者,先减空,次减苦,后减无常。
下边一个,德光论师,西方的,东方是迦湿弥罗,西方,西方有部,一个德光论师,他说,减行,他的减行,更把它细致一点。
“欲苦四行,从后除之”,欲界的苦谛,有四个行相,从后边除。假使留无常的,假使这是钝根,着我慢的,那么无常行要留的。“入见道者”,这个时候,入见道的人,假使从欲界的这个苦谛来说了,先是减非我,后面除起,再除空,再减苦,这是按了顺序来的。假使他是懈怠的人,钝根,那么它苦摆在最后,要留住的。那么你减的时候,先减非我,最后先减,再减空,也是后头的,本来要减苦了,苦要留的,那么减无常,苦就不减了。所以说,它减的方式,就是这样子减。
“若留空行,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苦”,空要留的,那么就往上退,把苦减掉,最后呢,无常,空就是留在那里,要保留见道的。那么假使要非我行相的,这是利根的,着我的那个人,非我要把它留住的。那么要先要减空,非我是最后一个不减,空减掉,苦减掉,最后无常减掉,非我留住。
减欲苦谛,四行既然,减余七谛,四行亦尔,谓余七谛,各有四行,与此欲苦,四行相属,如名次第,拟宜相当,以说其减;且如无常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出,次减行,次减如,后减道,以道属无常,故后减也;若以苦行,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出,次减行,次减道,后减如,以如属苦,故后减也;若以空行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出,次减如,次减道,后减行,以行属空,故行后减也;若以非我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行,次减如,次减道,后减出,以出属非我,故后减也。减余六谛,各四行相,准前说之。
“减欲苦谛,四行既然,减余七谛,四行亦尔”,欲界的苦谛。这个东西,如果你要看文字,是很繁复,把原则掌握到,一点也不难。我们掌握这个原则,不要从文字上来。原则掌握好,不要背的,你自己随口就说出来,不会错的,这个原则掌握不会错。他是欲界先做个样子给你看,然后后边的集灭道这个谛,减的时候,也是根据这个样子减,他下头先举个例。
“谓余七谛,各有四行,与此欲苦,四行相属,如名次第, 拟宜相当,以说其减”,那么欲界四个行相,其余三个谛也都有四个行相。假使上下的话,是七个谛,各有四个行相,它们是互相对称的。那么怎么说呢?还是看那个表,苦谛的非常,是对集谛的因,对灭谛的灭,对道谛的道。欲界的苦,对了集谛的集,对了灭谛的静,相对一个道谛的如。欲界的空,相对于集谛的生,灭谛的妙,道谛的行。欲界的非我,相对于集谛的缘,灭谛的离,道谛的出。
这个原则掌握好。假使说欲界的利根,非我的行相要留住的,那么先减苦,后减空,再减一个非常,留一个非我。那么集谛里边怎么减呢?也要先减生,后减集,再减因,最后减缘,对称的减。苦谛减空,集谛就要减生,灭谛要减妙,道谛减行,苦谛减苦的话,集谛要减集,灭谛要减静,道谛要减如。这样子对称的减,这个原则掌握好就完了。你要看这个一行行字,那是够啰嗦的,那么我们再从这个原则掌握好,再看它的疏,也就解决了,不难。
欲谛的四行亦然,欲界的四个行相是这样减,其余的七个谛,四个行相减也同样。“谓余七谛,各有四行,与此欲苦,四行相属”,就是互相对称地看。“如名次第”,按了次第,“拟宜相当”,挨了次第,一个对一个,一个对一个配起来,以说其减,这样来说减,那么举个例。
“且如无常入见道者”,这是最钝根的,以一个无常见道的,以上界的道谛,从后头减到前头了,无常是相当于道的,所以道减了最后,先减出,再减行,再减如,最后减道,“以道属无常”。它这个道是无常,要留的,摆在最后减。先减的是非我,非我相当于出,再减的是空,空相当于行,再减的是苦,苦相当于如,最后这个不减的无常,相当于道,道最后减。“以道属无常”,故最后减也。
“若以苦行入见道者”,假使你以苦要见道,要留苦谛的。那么上界的道,先是出减掉,后是行减掉,再这个苦相当的是如,如就不要减,先减道,再减如。因为是相称的,是苦跟如相称的。苦既然留,下边一个道里边的如,最后除。“以如属苦”,因为如跟苦两个相对的,所以最后灭。
假使以空行见道的,要留空的,那么上界的道谛,先减出,下面一个行,就不减了,摆在最后减,再减如,再减道,最后减行,因为空跟行相当…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