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上谛的苦,也是非常、苦、空、无我。这个观好了,又观欲界的集谛,因、集、生、缘,再观上谛的集谛,因、集、生、缘。这个观好了,又观欲界的灭谛,欲界的灭谛,也是灭、静、妙、离,欲界的灭谛观完了,又观上界的灭谛,灭、静、妙、离。最后观欲界的道谛,道、如、行、出,又观上界的道谛,道、如、行、出。这样子三十二个,都观了。这是这个下忍的时候,是观四谛十六行相,这么观。
到中忍的时候,开始要减了,怎么减呢?先把欲界的苦谛(非常、苦、空、非我)观了,再观上界的苦谛,非常、苦、空、无我。再观欲界的集谛,因、集、生、缘,上界的集谛,因、集、生、缘。再观欲界的灭谛,灭、静、妙、离,上界的灭谛,灭、静、妙、离。再观欲界的道谛,道、如、行、出,再观上界的道谛,道、如、行,出不观了,那么就减了一个行。出这个行相,减掉了。这是第一周,减一个行。那么只观三十一行相,就是第一周减行,把出减掉了。
第二周,欲界的苦谛,非常、苦、空、无我,上界的苦谛,非常、苦、空、无我,再欲界的集谛,上界的集谛,欲界的灭谛,上界灭谛,欲界的道谛,道、如、行、出,上界的道谛,道、如,行又减掉了,又减了一个行相,只观三十个行相。所以第二周也是减行,把行减掉了,跟前面第一周的出,一共减了两个行,只观三十个。
第三周,也是一样,欲界的苦谛,上界苦谛,乃至欲界的道谛,再观上界的道谛,只观一个道,把如也减掉,减了三个行。所以三周减行,一二三周,都是减行,每一周减一个行相。
第四周,减缘。第四周,欲界的苦谛,上界的苦谛,欲界集谛,上界集谛,欲界灭谛,上界灭谛,欲界的道谛,道、如、行、出,上界的道谛,道也减掉了,不缘了。上界道谛不缘了,这个叫减缘,上界的整个的一个道谛这个境,所缘的境不要了。那就是整个不缘道谛了,叫减缘,虽然也是减行,因为是属于减缘的所摄,这个减行,把整个的减缘,就包了它了。所以第四周减缘。
那么这样子,一共四次,把上界的道谛就减掉了,不缘了。所以说一、二、三周,把上界的道谛减三个行相,第四周把上界的道谛,整个就不缘了。这是上界道谛没有了。
同样,第五周把欲界的道谛减一个,第六周,欲界的道谛减两个,第七周,欲界道谛减三个,第八周欲界的道谛不缘了,也是减缘。
这样一个个推上去,欲界道谛不缘之后,上界的灭谛又减一个,减到上界灭谛不缘了。然后欲界的灭谛也减一个,二个,三个,最后不缘了,最后上界的集谛,有一个,二个,三个不缘,欲界的集谛也一、二、三,最后欲界集谛也不缘了。然后上界的苦谛,减一个,减两个,减三个,上界苦谛也不缘了,只缘欲界苦谛,欲界苦谛里边,又要减一、二、三,最后剩下两个,就是中忍的满了。
中忍就是说,从最后一个减掉开始,到留下两个为止,这是中忍的位。
那么从中忍的时候,只缘欲界的苦谛的里边非常、苦两个行相,等到上忍的时候,把苦这个行相也减掉了,只留下一个无常,非常,一行相一个刹那心,这个叫上忍位。所以说到上忍的时候,把所缘的心,所缘的境全部浓缩到一个点子上来了。一个刹那,时间一刹那,行相就是一个行,缘的谛,一个欲界的苦谛,那就是集中绝对的优势兵力,攻一个堡垒,那是攻无不克的,决定打胜仗。见道就这样子的,见道,你把心先要集中起来,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然后你一下子攻过去,才能见道。否则的话,这个无明窟,无始以来,永远是漆黑一团,你要把它照亮了,谈何容易呢?要把所有力量集中起来,才能干这个事情。
那就是说我们,在没有见道之前,所以要修四圣种,头陀行,也是锻炼我们精进的力量。如果那个时候没有锻炼,这个时候要集中兵力的话,集中不起来了,这个兵没有训练过,把它集中起来,把那些没有训练的兵,集中在一个地方,也打不来仗的。平时训练有素的,你再把他集中起来了,攻一个堡垒,是决定能打胜仗。平时没有训练的话,打不了胜仗的。
所以说平时你们修行的时候,对苦行简直是不沾边的,不要说修十二头陀、四圣种,甚至于饭菜差一点,吃不下饭了,住的地方硬了一点,就住不来了,要棉花、弹簧垫子坐起,这样子你想见道是做梦去了。我们不是无益苦行,不是外道的修那个没有果的、徒劳的苦,那是不要的。但是真正为了佛教的见道修行,你没有一个精进的苦行的力量,那你是得不到果的。
我们看过去的大德,哪一个不经过这个苦行的?佛就是一个榜样,他做给我们看的,六年苦行,最后雪山成道。如果不经过这个苦行,这个道又从何而来?所以说我们修行,释迦牟尼佛的榜样摆在我们前头,要向他看齐。释迦牟尼佛,以最舒服的皇宫的太子的身份,来锻炼最难受的苦行,他是给我们看的。我们生长在家庭,跟释迦牟尼佛太子身差得不晓得多少,就是你一个独生子,也不是百万富翁家里的,生活条件跟释迦牟尼做太子比,简直比不上。那么你出家了,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挑挑剔剔的,这里是吃两顿饭,早上三点半起来,受不了了,要赶快逃了,你修什么行呢?我们在这里有好多挂单的,他走了之后,我问他为什么走?生活不习惯。生活不习惯?少一顿饭,起得早一点,功课长一点,念诵念多一点。释迦牟尼佛雪山,他在菩提树下坐,四十九天,坐着不动,你坐了两个小时,念了座经,啊,吃不消了,去见什么道呢?所以说,跟释迦牟尼佛比一比的话,你实在太差了。那你是释迦牟尼的佛子,我们比丘是佛子,你这个佛子不称,配不上,丢佛的脸。这样我们感到很惭愧。所以说自己,不要说人家,也要看看自己。我们镜子向自己照的,看自己够不够格,不要看人家够不够格。人家是人家的事情,他可能是大德示现,就给你看看,他做个样子给你看,你自己看,你是不是这样子的?虽然没有走掉,吃饭菜不好的时候,吃不下,心里起烦恼,早上该起了,爬不起来,赖一阵也好,甚至赖一座殿也好,甚至于到殿上去打瞌睡也好,这样子也是消极抵抗,也没有意思的。修行不要抵抗了,修行要积极进取。
那么这里我们就把中忍的减行、减缘讲了。这个表一看,我看哪个都会懂,实在还懂不了的,回去讨论的时候,让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再给你帮助一下。我看不会不懂,只要有一点理智的,这些问题不是很难的问题,懂得了的,不是懂不了的问题。
下面我们再看下去。那么行修、得修,就是当下在修的,叫行修,他起一个得来修的,那就叫得修。得修范围宽,行修一刹那,只能一个行相,一刹那心不二用。“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讲完了。
于上忍位,亦修四行,唯起一行一剎那心。以观苦故,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
“于上忍位,亦修四行,唯起一行一刹那心。以观苦故,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上忍的时候,四谛十六行相,只修苦谛一个谛。只修四个行相。你说观的是明明留下一个行相,怎么观四个行相呢?“于上忍位,亦修四行”,但是现行是一个行相,只有一刹那,只有留下的苦谛里边一个非常,当下修的是这个,这是行修,就是现下在修,但是因为无漏法能力强,虽然现行是修一个行相,因为苦谛还没有舍掉,苦谛下的四个行相,都能得修。所以得修里边,四个行相都有。这里我们说,得修,未来修,只有三个行相,行修一个行相,得修通现在、通未来。所以行修只有一个现在的非常行相,得修四个都有。因为得修,未来修也好,现在修也好,都有个得,未来的是法前得,现在是法俱得,都是得,都能修。所以得修是四个行相,行修是一个行相,并不是五个行相。得修里边,一个现在的当下修的法俱得,就是行修。三个是未来修的,是未来修。所以得修是四个行相。这个得修、行修,你们把它记住:一个是现在在修的,是行修,现在修也好,未来修也好,都是得修,那么就行了。所以说,在上忍的时候,修一个谛,但是修四个行相。
问:于上忍位,减彼三行,何故修彼所减行耶?答:虽减彼行,不减谛故,起欣慕心,故得修彼所减行相,于中忍位,修所减行,准此理说。
“问:于上忍位,减彼三行,何故修彼所减行耶?”上忍的时候,把苦谛里边后边的非我、空、苦这三个行相都减掉了,只缘一个行相,一刹那心,怎么又说后头的四个行相都修呢?这是一个问题,我们也要问的。三个行相减掉了,还怎么又修起来了呢?
“答:虽减彼行,不减谛故,起欣慕心,故得修彼所减行相”,虽然三个行相减掉了,但是苦谛没有减掉,那么对苦谛还起欣慕的心;对苦谛起欣慕的心,它四个行相跟苦谛直接关系的。你既然对苦谛起欣慕心,其它的三个行相也有得修。那么从这个道理,我们说,虽然说到道谛下边,道如行出的出、行、如都减掉了,只修一个道的时候,也叫修四谛十六行相。四谛,固然是苦集灭道都在修,没有减掉,行相减掉三个,怎么还在修十六行相呢?那就是说得修,因为这个道谛还在,没有减掉,对道谛的欣慕心还在,欣慕心在的话,四个行相里边,一个行相是行修,四个行相是得修,还是叫四谛十六行相。
“于中忍位,修所减行,准此理说”,中忍位的时候,行明明减掉了,但是还是修十二行相,十六行相,或者修八个行相,也是根据这个道理。只要谛没有减,假使修四个谛,一个谛也没有减,十六行相具足。假使减了一个谛,十二行相,管你减几个行,都是十二行相。假如第三个谛也没有了,修两个谛,那就是修八个行相。你中间减几个行相都不在话下,都还算八个行相。假使你最后集谛也不要了,不修了,不管了,那么只修一个苦谛,那么哪怕…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