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31

  ..续本文上一页,道如两个,行不观了,又少了一个。“减余二行,第二周也”, 第二周少了两个,又少一个。每一次少一个,第一次少一个,第二次又少一个。

  

  “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观上界道,减余三行,第三周也”,第三次观,开始从欲界的苦谛观起,如是乃至欲界的苦,色、无色界的苦;欲界的集、色、无色界的集;乃至欲界的道,色、无色界的道,本来第二周,道如行出只有道如两个行相了,这一次把如又减掉了,只留下一个行相,这是第三周减行。

  

  这三周都是减行,每一周减一个行相,这么是第三周也。

  

  第四周,要减缘。“又以四行观欲界苦”,用四个行相——无常、苦、空、无我,观欲界的苦谛,然后四个行相,观色、无色界的苦谛,乃至欲界的集谛,上界的集谛,最后上界的道谛,四个行相观,上界的道谛本来还留下一个道的行相,这一次这个道也不观了,上界道谛四个行相都不观了,不观上道,上界道谛就减完了嘛,这个时候,虽然是减了一个行相,叫减缘,因为少了一个缘了。上界的道谛,整个上界的道谛都不观了,所以叫减缘,所以三周减行,第四周是减缘。

  

  “减缘之时,虽亦减行,减缘摄故,不名减行,此第四周也”,我们说减缘实际上也是减一个行,道如行出,最后一个“道”也不观了,但是这个减行就是减缘所包。你把道谛的整个不缘,这个道也当然不缘,所以不要说减行,就说减缘就够了,所以说第一、二、三周是减行,第四周是减缘,整个的道谛,这个缘的境都不缘了。

  

  “如减上界道谛,如此减余七谛,行相亦尔”,这是做个比喻,上界的道谛一个一个减,减到最后,一个也没有了,道谛根本就不缘了。那么其余七个谛,它的行相亦尔。那个其余七个谛,就是上下一共八个谛,道谛除掉了,还有七个谛。这七个谛,同样也是一个行相,一个行相减,三个行相减完,第四个行相整个的缘也减掉,三次减行,一次减缘。

  

  那么一直减到什么?“唯于缘中,不减欲苦,减余七谛,名七周减缘”,那么所缘当中,欲界的苦谛不减的,欲界的苦谛里边留下一个行相。那么这样子,减到最后留下一个行相。所以说,其余七个谛要减完,欲界的苦谛要留住,欲界的苦谛也没有了,你观什么?四谛十六行相一个也没有,你观啥东西呢?观空白的,那就是一个无想定,那就不对了。所以说欲界的苦谛不能除完,那余下一个行相。“减余七谛”,其余七谛都减掉了。所以说,“七周减缘”,七次观察把七个缘都减掉了,最后余下一个欲界的苦谛不减。

  

  总而言之,“上下八谛,各减三行,谓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减,所余七谛,余一行相,与缘同减,故但言三,三八二十四,名二十四周减行”,总结一下,上下八个谛,这八个谛,每一个谛都减三个行相,在欲界的苦谛来说,三个行相减掉了,余下一个,这是要观的,不能再减,这个也减掉了,你所观的境没有了。那么这个是留下,所以说欲界的苦谛也是减三个行相。

  

  那么其余七个谛,它们四个行相都减掉了,怎么叫减三行呢?它最后一个行相跟缘同时减的,叫减缘,不叫减行。后边三个行是减行,最后一个行,跟所缘的谛那个境全部减掉了,减缘所摄,这个减行就隐掉了。所以说,上下八个谛,每一个谛都是减三个行,一共三八二十四,所以说二十四周减行。

  

  “理实言之,三十一周减行,谓余七行,减缘摄故”,照道理说三十一周都是减行,但是有七个行,因为减缘的时候包了,不叫减行,叫减缘。所以说,只有三十一减了七,只有二十四个,二十四叫减行。“是故但言二十四也”,所以说二十四。

  

  

  

  

  于减行中,初减一行,名中忍初,如是乃至,减欲界苦下二行相时,但有二行二剎那心,观欲界苦,名中忍满,唯有一行一剎那心,观欲界苦,名为上忍。就此中忍,未减道时,虽减行相,犹观道故,故得具修四种谛也。颂言中品忍同顶位,观四谛者,约此说也。至中忍满,唯观一谛,不具四也。

  

  “于减行中,初减一行,名中忍初”,在减行的时候,最初,道谛最后是道如行出一个出,开始减掉的时候,这是中忍的初位。如是一个一个减,减到欲界的苦谛下二个行相,就是欲界的苦谛只剩下两个行相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两个行,两个刹那,一个刹那观一个行。那么两个刹那观两个行,这是欲界的苦谛下的,观欲界苦,这个就叫中忍满。中忍,就是减的一个过程,从第一个减起,一直减到最后两个,这是从中忍的开端到中忍的圆满。那么再减下去,就是上忍了。再减一个,一行一刹那,就是上忍的事情了。

  

  “唯有一行一刹那心,观欲界苦,名为上忍”,从中忍满的最后一个心,再减一个行相,就是三十一周,再减一个行相,减了之后,只留下欲界苦谛里边的一行,一个刹那的行,观欲界的苦谛,这个是上忍,就是上品的忍。

  

  “就此中忍,未减道时,虽减行相,犹观道故,故得具修四种谛也”,在中忍的时候,道谛减一个行相、两个行相、三个行相,第四个行相还没有减,道谛还没舍掉的时候,那个时候行相虽然减了几个,但是道谛还在观,这个时候,还是修四谛。

  

  “颂言中品忍同顶位,观四谛者,约此说也”,这个颂里边说中品的忍跟顶位一样,“下中品同顶”,中品的忍跟顶一样,它也修世第一。那就是说,实际上行相已经减掉了,十六行相是不够了。

  

  “至中忍满,唯观一谛,不具四也”,到中忍满的时候,只观一谛,那四个谛不全了。

  

  

  

  

  又于中忍,未减道时,修十六行相。此言修者,但是得修,行虽起一,起能得得,修彼未来四谛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颂言中忍同前顶位,修十六行相者,约此中忍未减道说也。若此中忍,减道谛时,但修十二行、相,非十六行也。既减彼道,心无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由此道理,减灭谛时,但修八行,谓不修彼灭道谛下各四行故,减集谛时,但修四行,谓唯修苦下四种行故。故于中忍,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

  

  “又于中忍,未减道时,修十六行相”,这个时候,道谛还没有减的时候,十六行相都修。这个修,但是得修,“行虽起一,起能得得,修彼未来四谛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颂言中忍同前顶位,修十六行相者,约此中忍未减道说也”,那么这个中忍,道谛还没有减掉,于中忍,道谛没有减的时候,就是还缘道谛的时候,这十六行相都是在修,这个修是得修。

  

  修有两种:一种是行修;一种是得修。行修,当下在修;得修,就是未来修。这是你得一个得来修,现行没有修,但是它因为是有一个,这个力量很强,在未来的法也能把它修起来,这是属于法前得。

  

  那么这样子,虽然说的修十六行相,实际上,现行,当下修的只有一个行相。一刹那只能观一个行相,但是它因为它能力强,那未来的那些,没有现行的那些,它也能用一个得来修它,这叫得修。两种修,得修、行修,后边要讲的。

  

  所以说行相,现下、当下观的行相虽是一个,但是能起一个得,得到它,以得来修未来的那些行相,虽然这个行相还没有现行,但是以得来修它,叫得修。

  

  “修彼未来四谛下十六行相”,所以当下起的是一个行相,那些其它的十六行相还没有生起来,未来的,可以由得修来修,“故言修也”。所以修包含这个得修,不单是包含现行修,行修一刹那只能观一个行相,而得修来说,它可以把十六行相一起修。

  

  “颂言中忍同前顶位,修十六行相者,约此中忍未减道说也”,颂里边说,中忍的时候,同顶一样修四谛十六行相,也是修中忍,道谛还没有减掉的时候说的。假使这个中忍,减道谛时,但修十二行相,假使中忍的时候,道谛减掉了,那道谛四个行相没有了,那只有修十二个行相。苦、集、灭,三四一十二,“非十六行也”。

  

  “既减彼道,心无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既然是对道谛要减掉了,我们说要修,就是一个羡慕的心,心里欢喜它,要修,如果你说要把它减掉了,要把它舍了,你没有欣慕的心了,那他这个道谛下的四个行相就不修了。道谛缘都不缘了,那个四个行相也不修了,那么只修十二行相。“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

  

  “由此道理,减灭谛时,但修八行”, 灭谛下四个行相也不修了。“谓不修彼灭道谛下各四行故”。“减集谛时”,再减下去,集谛减掉了,再修四个行相,苦谛下四个行相。“谓唯修苦下四种行故。故于中忍,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中忍的时候,它修的时候,有修十六行相的,也有修十二行相的,也有修八行相,也有修四行相的,里边是变化的。而颂词里边说的,十六行相四谛,就是根据还没有减道谛的时候说的。那是解释这个颂,跟那个长行,它的里边一些差别,是根据没有减缘的时候说的,那么这个里边没有矛盾的。如果你说减了缘之后,再说它缘四谛十六行相,那就说不通了,所以它颂里的话,它是特别标明,是指四谛一个谛也没有减的时候,没有减缘的时候说的,就是四谛十六行相,就据圆满的说的。

  

  现在我们就要看那个表,我们念了半天,如果预习过的,当然问题不大,如果没有预习的,念了半天,不晓得你说啥东西。那么这个表一看,那是一目了然,所以这个表,帮助很大。他这个表,就是减缘、减行一个表。这个表很简单,字也不多,但是,把二十四周减行,七周减缘,把它写得清清楚楚。这一个表,看起来是死的,你把它看的时候,当成活的看。那么这个就把里边减行减缘那么多的文字,你写起来写一大篇,这里一张表,全部包含了。

  

  现在我们看这个表,在这个下忍的时候,观四谛十六行相,它先观欲界的苦,非常、苦、空、无我,再…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