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31

  ..續本文上一頁,道如兩個,行不觀了,又少了一個。“減余二行,第二周也”, 第二周少了兩個,又少一個。每一次少一個,第一次少一個,第二次又少一個。

  

  “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觀上界道,減余叁行,第叁周也”,第叁次觀,開始從欲界的苦谛觀起,如是乃至欲界的苦,色、無色界的苦;欲界的集、色、無色界的集;乃至欲界的道,色、無色界的道,本來第二周,道如行出只有道如兩個行相了,這一次把如又減掉了,只留下一個行相,這是第叁周減行。

  

  這叁周都是減行,每一周減一個行相,這麼是第叁周也。

  

  第四周,要減緣。“又以四行觀欲界苦”,用四個行相——無常、苦、空、無我,觀欲界的苦谛,然後四個行相,觀色、無色界的苦谛,乃至欲界的集谛,上界的集谛,最後上界的道谛,四個行相觀,上界的道谛本來還留下一個道的行相,這一次這個道也不觀了,上界道谛四個行相都不觀了,不觀上道,上界道谛就減完了嘛,這個時候,雖然是減了一個行相,叫減緣,因爲少了一個緣了。上界的道谛,整個上界的道谛都不觀了,所以叫減緣,所以叁周減行,第四周是減緣。

  

  “減緣之時,雖亦減行,減緣攝故,不名減行,此第四周也”,我們說減緣實際上也是減一個行,道如行出,最後一個“道”也不觀了,但是這個減行就是減緣所包。你把道谛的整個不緣,這個道也當然不緣,所以不要說減行,就說減緣就夠了,所以說第一、二、叁周是減行,第四周是減緣,整個的道谛,這個緣的境都不緣了。

  

  “如減上界道谛,如此減余七谛,行相亦爾”,這是做個比喻,上界的道谛一個一個減,減到最後,一個也沒有了,道谛根本就不緣了。那麼其余七個谛,它的行相亦爾。那個其余七個谛,就是上下一共八個谛,道谛除掉了,還有七個谛。這七個谛,同樣也是一個行相,一個行相減,叁個行相減完,第四個行相整個的緣也減掉,叁次減行,一次減緣。

  

  那麼一直減到什麼?“唯于緣中,不減欲苦,減余七谛,名七周減緣”,那麼所緣當中,欲界的苦谛不減的,欲界的苦谛裏邊留下一個行相。那麼這樣子,減到最後留下一個行相。所以說,其余七個谛要減完,欲界的苦谛要留住,欲界的苦谛也沒有了,你觀什麼?四谛十六行相一個也沒有,你觀啥東西呢?觀空白的,那就是一個無想定,那就不對了。所以說欲界的苦谛不能除完,那余下一個行相。“減余七谛”,其余七谛都減掉了。所以說,“七周減緣”,七次觀察把七個緣都減掉了,最後余下一個欲界的苦谛不減。

  

  總而言之,“上下八谛,各減叁行,謂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減,所余七谛,余一行相,與緣同減,故但言叁,叁八二十四,名二十四周減行”,總結一下,上下八個谛,這八個谛,每一個谛都減叁個行相,在欲界的苦谛來說,叁個行相減掉了,余下一個,這是要觀的,不能再減,這個也減掉了,你所觀的境沒有了。那麼這個是留下,所以說欲界的苦谛也是減叁個行相。

  

  那麼其余七個谛,它們四個行相都減掉了,怎麼叫減叁行呢?它最後一個行相跟緣同時減的,叫減緣,不叫減行。後邊叁個行是減行,最後一個行,跟所緣的谛那個境全部減掉了,減緣所攝,這個減行就隱掉了。所以說,上下八個谛,每一個谛都是減叁個行,一共叁八二十四,所以說二十四周減行。

  

  “理實言之,叁十一周減行,謂余七行,減緣攝故”,照道理說叁十一周都是減行,但是有七個行,因爲減緣的時候包了,不叫減行,叫減緣。所以說,只有叁十一減了七,只有二十四個,二十四叫減行。“是故但言二十四也”,所以說二十四。

  

  

  

  

  于減行中,初減一行,名中忍初,如是乃至,減欲界苦下二行相時,但有二行二剎那心,觀欲界苦,名中忍滿,唯有一行一剎那心,觀欲界苦,名爲上忍。就此中忍,未減道時,雖減行相,猶觀道故,故得具修四種谛也。頌言中品忍同頂位,觀四谛者,約此說也。至中忍滿,唯觀一谛,不具四也。

  

  “于減行中,初減一行,名中忍初”,在減行的時候,最初,道谛最後是道如行出一個出,開始減掉的時候,這是中忍的初位。如是一個一個減,減到欲界的苦谛下二個行相,就是欲界的苦谛只剩下兩個行相的時候,這個時候,有兩個行,兩個刹那,一個刹那觀一個行。那麼兩個刹那觀兩個行,這是欲界的苦谛下的,觀欲界苦,這個就叫中忍滿。中忍,就是減的一個過程,從第一個減起,一直減到最後兩個,這是從中忍的開端到中忍的圓滿。那麼再減下去,就是上忍了。再減一個,一行一刹那,就是上忍的事情了。

  

  “唯有一行一刹那心,觀欲界苦,名爲上忍”,從中忍滿的最後一個心,再減一個行相,就是叁十一周,再減一個行相,減了之後,只留下欲界苦谛裏邊的一行,一個刹那的行,觀欲界的苦谛,這個是上忍,就是上品的忍。

  

  “就此中忍,未減道時,雖減行相,猶觀道故,故得具修四種谛也”,在中忍的時候,道谛減一個行相、兩個行相、叁個行相,第四個行相還沒有減,道谛還沒舍掉的時候,那個時候行相雖然減了幾個,但是道谛還在觀,這個時候,還是修四谛。

  

  “頌言中品忍同頂位,觀四谛者,約此說也”,這個頌裏邊說中品的忍跟頂位一樣,“下中品同頂”,中品的忍跟頂一樣,它也修世第一。那就是說,實際上行相已經減掉了,十六行相是不夠了。

  

  “至中忍滿,唯觀一谛,不具四也”,到中忍滿的時候,只觀一谛,那四個谛不全了。

  

  

  

  

  又于中忍,未減道時,修十六行相。此言修者,但是得修,行雖起一,起能得得,修彼未來四谛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頌言中忍同前頂位,修十六行相者,約此中忍未減道說也。若此中忍,減道谛時,但修十二行、相,非十六行也。既減彼道,心無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由此道理,減滅谛時,但修八行,謂不修彼滅道谛下各四行故,減集谛時,但修四行,謂唯修苦下四種行故。故于中忍,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

  

  “又于中忍,未減道時,修十六行相”,這個時候,道谛還沒有減的時候,十六行相都修。這個修,但是得修,“行雖起一,起能得得,修彼未來四谛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頌言中忍同前頂位,修十六行相者,約此中忍未減道說也”,那麼這個中忍,道谛還沒有減掉,于中忍,道谛沒有減的時候,就是還緣道谛的時候,這十六行相都是在修,這個修是得修。

  

  修有兩種:一種是行修;一種是得修。行修,當下在修;得修,就是未來修。這是你得一個得來修,現行沒有修,但是它因爲是有一個,這個力量很強,在未來的法也能把它修起來,這是屬于法前得。

  

  那麼這樣子,雖然說的修十六行相,實際上,現行,當下修的只有一個行相。一刹那只能觀一個行相,但是它因爲它能力強,那未來的那些,沒有現行的那些,它也能用一個得來修它,這叫得修。兩種修,得修、行修,後邊要講的。

  

  所以說行相,現下、當下觀的行相雖是一個,但是能起一個得,得到它,以得來修未來的那些行相,雖然這個行相還沒有現行,但是以得來修它,叫得修。

  

  “修彼未來四谛下十六行相”,所以當下起的是一個行相,那些其它的十六行相還沒有生起來,未來的,可以由得修來修,“故言修也”。所以修包含這個得修,不單是包含現行修,行修一刹那只能觀一個行相,而得修來說,它可以把十六行相一起修。

  

  “頌言中忍同前頂位,修十六行相者,約此中忍未減道說也”,頌裏邊說,中忍的時候,同頂一樣修四谛十六行相,也是修中忍,道谛還沒有減掉的時候說的。假使這個中忍,減道谛時,但修十二行相,假使中忍的時候,道谛減掉了,那道谛四個行相沒有了,那只有修十二個行相。苦、集、滅,叁四一十二,“非十六行也”。

  

  “既減彼道,心無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既然是對道谛要減掉了,我們說要修,就是一個羨慕的心,心裏歡喜它,要修,如果你說要把它減掉了,要把它舍了,你沒有欣慕的心了,那他這個道谛下的四個行相就不修了。道谛緣都不緣了,那個四個行相也不修了,那麼只修十二行相。“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

  

  “由此道理,減滅谛時,但修八行”, 滅谛下四個行相也不修了。“謂不修彼滅道谛下各四行故”。“減集谛時”,再減下去,集谛減掉了,再修四個行相,苦谛下四個行相。“謂唯修苦下四種行故。故于中忍,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中忍的時候,它修的時候,有修十六行相的,也有修十二行相的,也有修八行相,也有修四行相的,裏邊是變化的。而頌詞裏邊說的,十六行相四谛,就是根據還沒有減道谛的時候說的。那是解釋這個頌,跟那個長行,它的裏邊一些差別,是根據沒有減緣的時候說的,那麼這個裏邊沒有矛盾的。如果你說減了緣之後,再說它緣四谛十六行相,那就說不通了,所以它頌裏的話,它是特別標明,是指四谛一個谛也沒有減的時候,沒有減緣的時候說的,就是四谛十六行相,就據圓滿的說的。

  

  現在我們就要看那個表,我們念了半天,如果預習過的,當然問題不大,如果沒有預習的,念了半天,不曉得你說啥東西。那麼這個表一看,那是一目了然,所以這個表,幫助很大。他這個表,就是減緣、減行一個表。這個表很簡單,字也不多,但是,把二十四周減行,七周減緣,把它寫得清清楚楚。這一個表,看起來是死的,你把它看的時候,當成活的看。那麼這個就把裏邊減行減緣那麼多的文字,你寫起來寫一大篇,這裏一張表,全部包含了。

  

  現在我們看這個表,在這個下忍的時候,觀四谛十六行相,它先觀欲界的苦,非常、苦、空、無我,再…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