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很简单。
那么这个里边有个表,这个表明天,或者今天下午就可以抄出来,把这个抄出来之后你们先抄了。那么明天听这个减行、减缘,有这个表,我可以担保你们,每个人会懂。除非你没有听,你心不在焉的,没有听,你不懂。如果你真正在心地去听的话,决定懂。那么但是减行、减缘的,减是容易了,里边还有一个利根、钝根的差别,就是怎么减,这又是一个,里边加个难度,但是也不是很难。所以说我们总的来说,《贤圣品》,跟《随眠品》,毕竟还是要容易一些。《贤圣品》中间里边,难度不能说没有,但是这些难度,照我看看不是顶难,那么我想在座的从头听起的是不会感到很难,后来听起来的,如果你再努力一下,也不是很难。如果你说难得不可理解了,那你就没有好好看,没有好好听,或者,你是本来是对佛法一无所知,那么是一个混的东西,好象是没有经过修饰过的一个石头,山上才捡下来,要将它刻一个玉器,刻一座玉佛,那当然差得远了。你磨还没有磨光,你怎么刻玉佛来了呢?那就是差得远了。
希望,明天大家把减行、减缘的这个文先看一道,然后这个表对照一下,明天我们再讲一下。今天就讲这里。
第一百一十五讲
(第333页下第7行至第336页下第14行)
《俱舍论颂疏》。昨天我们讲到,四善根的暖、顶二位。暖、顶讲过了,现在要开始讲忍。忍是比较复杂一些,那么我们有个表,下边已经记出来了,有演培法师的参考的,那个书上也有。那么这个表,几乎是所有的《俱舍》都引这个表,很方便,我们先看文,然后再对着表看,就看它这个表的用处。
次忍唯法念者,从顶善根,有善根生,名为忍法。忍可四谛,最殊胜故,又无退故,名为忍法。忍初安足,及后增进,唯法念住,近见道故,故初与后,皆法念住。
“次忍唯法念”,这是讲忍。“从顶善根,有善根生,名为忍法。忍可四谛,最殊胜故,又无退故,名为忍法”,从这个顶的善根再往上进,从下品,中品,乃至上品,到了上品之后,就产生了一个质变,那个就产生一个新的善根,这个善根,叫忍法。
这个为什么叫忍法?“忍可四谛,最殊胜故”,在有漏的法来说,把四谛的道理认可下去,就是把它心里承认下去,“最殊胜”,这是最殊胜的一个位。四谛法,本来是怀疑,或者是道信不信,甚至有些人根本不信,那么到修到忍的地位,全部忍可,最殊胜的是忍可的位,所以叫忍位。
“又无退故,名为忍法”,同时,前面的暖、顶两个善根,是有退的,叫动善。这个忍以后是不退,没有退故,叫忍,忍住了,不会再退。
“忍初安足,及后增进,唯法念住,近见道故,故初与后,皆法念住”,我们前面说,这个暖跟顶,暖呢,开始是顺见道,也是法念住,但是呢,到后来,时间增进。什么叫增进呢?就是不是开始修了,已经重修过几次了,这个力量增强,增加了,那时候,时间也比较长,所以能够四念住都可以一起修。那么这个忍,因为是最接近,跟见道是差了没有多少,所以它从初到后都是法念住。其它三个念住,就不夹进去了,那就是说,力量是要把它集中起来了。这个见道,就是搞冲锋一样的,这个仗打出去,必胜的,不能败的。那么这个力量就要,绝对地把它集中起来,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把你的心,越收越小,越收越小,这里开始,就忍的初位,就已经开始把四念住只集中于法念住,乃至到后位都是法念住,不缘四个念住了。那么后来,忍的中位的时候还要收,再把心的力量,再慢慢地收,这就是减行减缘的要来了。
“唯法念住,近见道故”,因为它是临近见道,世第一只有一刹那。那么忍初、忍中,是时间长一点,上忍,也是一刹那。所以说,跟见道,没有几个刹那的距离,所以很近,所以说它初后都是法念住,因为见道是法念住。
颂言下中品同顶者,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下中二位,同前顶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也。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剎那者,上品忍位,唯观欲苦,唯以一行一剎那心,名为上忍也。
“欲言下中品同顶者,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每一个善根都分上、中、下品,忍也有下、中、上品。这个忍的上中下品里边的差异特别显著,所以说,特别要标出来。
“下、中二位,同前顶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也”,虽然修法念住,但是四谛是全部观的,要修十六行相,都修的。十六行相,昨天我们介绍过了,它前面也有。这个你们最好背下来,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见道,就见这个,你把它记都记不住,临时要翻书,那是差得太远了。那是说苦谛下边,无常苦空无我,集是因集生缘,灭是灭静妙离,道是道如行出,这个四个十六行相,一定要把它弄清楚,然后是为见道打基础了,不但是见道需要,就是暖顶忍都需要这些东西。那就是下位、中位,还是跟顶位一样,都是修四谛十六行观,虽然是法念住,但四个谛十六行相都修的。
“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上品的忍,却不是了,他观的不是四谛十六行相,它只观欲界的苦谛,欲界苦谛里边,只有一个行相,而且一刹那的心。上忍只有一刹那,时间很快。
“唯观欲苦,唯以一行一刹那心,名为上忍也”,到上忍的时候,它观的境,更缩小了,就是所有的观四谛,本来是观四谛十六行相,有观四念住,在忍的下、中的时候,四念住就收为法念住,十六行相还观,到上品的忍的时候,十六行相里边,仅缩到苦,欲界的苦谛下边的一个行相,而且时间是一刹那,那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点之上,那就是最有力的这一点了,叫上忍。那么这样子,从中忍四谛十六行观,要收到上忍一行一刹那,是怎么收的?下边要详细讲。
今略明忍位,下中上品者,若下品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中品忍位,减缘减行,上下八谛,名之为缘,所缘境故。上界四谛,有十六行,欲界四谛,有十六行,总计合成三十二行,名之为行,能缘行故,应知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
“今略明忍位,下中上品者”,现在要讲忍位的下、中、上品,三品的差异。“若下品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下品的忍,跟顶一模一样,四谛十六行相都修。“中品忍位,减缘减行,上下八谛,名之为缘,所缘境故”,那么到中品忍的时候,就要开始减,就是把那个心的所缘的境,跟能缘的这个心的行相,都慢慢地紧缩,紧缩,紧缩到上忍一行一刹那。
那么怎么减的?下边就是要说。上、下八个地,我们说,一共四个谛,怎么上、下八个谛,欲界四个谛我们是最接近的,可以观察的。色界、无色界的四谛,就是要类智观察,它跟欲界不完全一样,但是,也同时属于苦集灭道四谛。那么这色界、无色界的谛,就是上界的四谛。那么欲界四谛、上界四谛一共八个谛。这个八个谛是我们所缘的境,叫缘。上界四谛有十六行相,欲界四谛也有十六行相,一共有三十二个行相。“总计合成三十二行”,这个叫做行。这是“能缘行故”,能缘的心,作这么的行相,所缘的境就是缘四个谛,那就是行跟缘,记住!然后要减行减缘,怎么叫减行?怎么叫减缘?下边要开始了。
“应知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我们要观察这四谛十六行相,减的时候,有三十一次的观察,每一次减一个,每一次减一个,有七周,七次要减缘,二十四次减行。
谓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后以三行观上界道,减余一行,名一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后以二行,观上界道,减余二行,第二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观上界道,减余三行,第三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不观上界道,名为减缘,减缘之时,虽亦减行,减缘摄故,不名减行,此第四周也。此第四周,即是一周,减缘摄也。如减上界道谛,如此减余七谛,行相亦尔,唯于缘中,不减欲苦,减余七谛,名七周减缘。总而言之,上下八谛,各减三行,谓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减,所余七谛,余一行相,与缘同减,故但言三,三八二十四,名二十四周减行,理实言之,三十一周减行,谓余七行,减缘摄故,是故但言二十四也。
(132A)那么怎么减呢?“谓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后以三行观上界道,减余一行,名一周也”,这个开始减的时候,第一周是怎么减的?先是从欲界的四谛,因为欲界是我们切身的东西,当然先观欲界。欲界的苦谛观好之后,再观上界的苦谛,上界的苦谛观好之后,观欲界的集谛,然后上界的集谛(这个我们都讲过的,见道的时候上下八地八忍八智)。再观欲界的灭谛,再观上界的灭谛,再观欲界的道谛,最后观上界的道谛。那么这样子,每一个谛有四个行相,一直观下去,最后观到上界的,观四个行相,观欲界道谛一样,最后,观上界的道谛的时候,是三个行相观,上界道谛,道如行出。把最后“出”不观了,只观道如行这三个,那就减了一个,这一周叫减行,这是第一周。减呢,就减一个行,道谛里边,色、无色界的道谛里边,减掉一个行相,道如行出,假使说“出”减掉了,这个行相没有了,只观道谛的三个行相。那本来是三十二个行相,它总的就三十一行相,这一周就减了一个行相。
第二次,“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开头都是从欲界开始,观欲界的苦谛四个行相,无常、苦、空、无我,观好之后,观上界的苦谛。然后乃至于观上界道谛的时候,前面的观道如行出,“出”减掉了,这里再把“行”也减掉了,乃至后以二行观上界道谛,只观上界的道谛的…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