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簡單。
那麼這個裏邊有個表,這個表明天,或者今天下午就可以抄出來,把這個抄出來之後你們先抄了。那麼明天聽這個減行、減緣,有這個表,我可以擔保你們,每個人會懂。除非你沒有聽,你心不在焉的,沒有聽,你不懂。如果你真正在心地去聽的話,決定懂。那麼但是減行、減緣的,減是容易了,裏邊還有一個利根、鈍根的差別,就是怎麼減,這又是一個,裏邊加個難度,但是也不是很難。所以說我們總的來說,《賢聖品》,跟《隨眠品》,畢竟還是要容易一些。《賢聖品》中間裏邊,難度不能說沒有,但是這些難度,照我看看不是頂難,那麼我想在座的從頭聽起的是不會感到很難,後來聽起來的,如果你再努力一下,也不是很難。如果你說難得不可理解了,那你就沒有好好看,沒有好好聽,或者,你是本來是對佛法一無所知,那麼是一個混的東西,好象是沒有經過修飾過的一個石頭,山上才撿下來,要將它刻一個玉器,刻一座玉佛,那當然差得遠了。你磨還沒有磨光,你怎麼刻玉佛來了呢?那就是差得遠了。
希望,明天大家把減行、減緣的這個文先看一道,然後這個表對照一下,明天我們再講一下。今天就講這裏。
第一百一十五講
(第333頁下第7行至第336頁下第14行)
《俱舍論頌疏》。昨天我們講到,四善根的暖、頂二位。暖、頂講過了,現在要開始講忍。忍是比較複雜一些,那麼我們有個表,下邊已經記出來了,有演培法師的參考的,那個書上也有。那麼這個表,幾乎是所有的《俱舍》都引這個表,很方便,我們先看文,然後再對著表看,就看它這個表的用處。
次忍唯法念者,從頂善根,有善根生,名爲忍法。忍可四谛,最殊勝故,又無退故,名爲忍法。忍初安足,及後增進,唯法念住,近見道故,故初與後,皆法念住。
“次忍唯法念”,這是講忍。“從頂善根,有善根生,名爲忍法。忍可四谛,最殊勝故,又無退故,名爲忍法”,從這個頂的善根再往上進,從下品,中品,乃至上品,到了上品之後,就産生了一個質變,那個就産生一個新的善根,這個善根,叫忍法。
這個爲什麼叫忍法?“忍可四谛,最殊勝故”,在有漏的法來說,把四谛的道理認可下去,就是把它心裏承認下去,“最殊勝”,這是最殊勝的一個位。四谛法,本來是懷疑,或者是道信不信,甚至有些人根本不信,那麼到修到忍的地位,全部忍可,最殊勝的是忍可的位,所以叫忍位。
“又無退故,名爲忍法”,同時,前面的暖、頂兩個善根,是有退的,叫動善。這個忍以後是不退,沒有退故,叫忍,忍住了,不會再退。
“忍初安足,及後增進,唯法念住,近見道故,故初與後,皆法念住”,我們前面說,這個暖跟頂,暖呢,開始是順見道,也是法念住,但是呢,到後來,時間增進。什麼叫增進呢?就是不是開始修了,已經重修過幾次了,這個力量增強,增加了,那時候,時間也比較長,所以能夠四念住都可以一起修。那麼這個忍,因爲是最接近,跟見道是差了沒有多少,所以它從初到後都是法念住。其它叁個念住,就不夾進去了,那就是說,力量是要把它集中起來了。這個見道,就是搞沖鋒一樣的,這個仗打出去,必勝的,不能敗的。那麼這個力量就要,絕對地把它集中起來,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把你的心,越收越小,越收越小,這裏開始,就忍的初位,就已經開始把四念住只集中于法念住,乃至到後位都是法念住,不緣四個念住了。那麼後來,忍的中位的時候還要收,再把心的力量,再慢慢地收,這就是減行減緣的要來了。
“唯法念住,近見道故”,因爲它是臨近見道,世第一只有一刹那。那麼忍初、忍中,是時間長一點,上忍,也是一刹那。所以說,跟見道,沒有幾個刹那的距離,所以很近,所以說它初後都是法念住,因爲見道是法念住。
頌言下中品同頂者,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下中二位,同前頂位,具觀四谛,修十六行相也。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剎那者,上品忍位,唯觀欲苦,唯以一行一剎那心,名爲上忍也。
“欲言下中品同頂者,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每一個善根都分上、中、下品,忍也有下、中、上品。這個忍的上中下品裏邊的差異特別顯著,所以說,特別要標出來。
“下、中二位,同前頂位,具觀四谛,修十六行相也”,雖然修法念住,但是四谛是全部觀的,要修十六行相,都修的。十六行相,昨天我們介紹過了,它前面也有。這個你們最好背下來,這是很重要的事情。見道,就見這個,你把它記都記不住,臨時要翻書,那是差得太遠了。那是說苦谛下邊,無常苦空無我,集是因集生緣,滅是滅靜妙離,道是道如行出,這個四個十六行相,一定要把它弄清楚,然後是爲見道打基礎了,不但是見道需要,就是暖頂忍都需要這些東西。那就是下位、中位,還是跟頂位一樣,都是修四谛十六行觀,雖然是法念住,但四個谛十六行相都修的。
“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刹那”,上品的忍,卻不是了,他觀的不是四谛十六行相,它只觀欲界的苦谛,欲界苦谛裏邊,只有一個行相,而且一刹那的心。上忍只有一刹那,時間很快。
“唯觀欲苦,唯以一行一刹那心,名爲上忍也”,到上忍的時候,它觀的境,更縮小了,就是所有的觀四谛,本來是觀四谛十六行相,有觀四念住,在忍的下、中的時候,四念住就收爲法念住,十六行相還觀,到上品的忍的時候,十六行相裏邊,僅縮到苦,欲界的苦谛下邊的一個行相,而且時間是一刹那,那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點之上,那就是最有力的這一點了,叫上忍。那麼這樣子,從中忍四谛十六行觀,要收到上忍一行一刹那,是怎麼收的?下邊要詳細講。
今略明忍位,下中上品者,若下品忍,具觀四谛,修十六行。中品忍位,減緣減行,上下八谛,名之爲緣,所緣境故。上界四谛,有十六行,欲界四谛,有十六行,總計合成叁十二行,名之爲行,能緣行故,應知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
“今略明忍位,下中上品者”,現在要講忍位的下、中、上品,叁品的差異。“若下品忍,具觀四谛,修十六行”,下品的忍,跟頂一模一樣,四谛十六行相都修。“中品忍位,減緣減行,上下八谛,名之爲緣,所緣境故”,那麼到中品忍的時候,就要開始減,就是把那個心的所緣的境,跟能緣的這個心的行相,都慢慢地緊縮,緊縮,緊縮到上忍一行一刹那。
那麼怎麼減的?下邊就是要說。上、下八個地,我們說,一共四個谛,怎麼上、下八個谛,欲界四個谛我們是最接近的,可以觀察的。色界、無色界的四谛,就是要類智觀察,它跟欲界不完全一樣,但是,也同時屬于苦集滅道四谛。那麼這色界、無色界的谛,就是上界的四谛。那麼欲界四谛、上界四谛一共八個谛。這個八個谛是我們所緣的境,叫緣。上界四谛有十六行相,欲界四谛也有十六行相,一共有叁十二個行相。“總計合成叁十二行”,這個叫做行。這是“能緣行故”,能緣的心,作這麼的行相,所緣的境就是緣四個谛,那就是行跟緣,記住!然後要減行減緣,怎麼叫減行?怎麼叫減緣?下邊要開始了。
“應知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我們要觀察這四谛十六行相,減的時候,有叁十一次的觀察,每一次減一個,每一次減一個,有七周,七次要減緣,二十四次減行。
謂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後以叁行觀上界道,減余一行,名一周也;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後以二行,觀上界道,減余二行,第二周也;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觀上界道,減余叁行,第叁周也;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不觀上界道,名爲減緣,減緣之時,雖亦減行,減緣攝故,不名減行,此第四周也。此第四周,即是一周,減緣攝也。如減上界道谛,如此減余七谛,行相亦爾,唯于緣中,不減欲苦,減余七谛,名七周減緣。總而言之,上下八谛,各減叁行,謂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減,所余七谛,余一行相,與緣同減,故但言叁,叁八二十四,名二十四周減行,理實言之,叁十一周減行,謂余七行,減緣攝故,是故但言二十四也。
(132A)那麼怎麼減呢?“謂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後以叁行觀上界道,減余一行,名一周也”,這個開始減的時候,第一周是怎麼減的?先是從欲界的四谛,因爲欲界是我們切身的東西,當然先觀欲界。欲界的苦谛觀好之後,再觀上界的苦谛,上界的苦谛觀好之後,觀欲界的集谛,然後上界的集谛(這個我們都講過的,見道的時候上下八地八忍八智)。再觀欲界的滅谛,再觀上界的滅谛,再觀欲界的道谛,最後觀上界的道谛。那麼這樣子,每一個谛有四個行相,一直觀下去,最後觀到上界的,觀四個行相,觀欲界道谛一樣,最後,觀上界的道谛的時候,是叁個行相觀,上界道谛,道如行出。把最後“出”不觀了,只觀道如行這叁個,那就減了一個,這一周叫減行,這是第一周。減呢,就減一個行,道谛裏邊,色、無色界的道谛裏邊,減掉一個行相,道如行出,假使說“出”減掉了,這個行相沒有了,只觀道谛的叁個行相。那本來是叁十二個行相,它總的就叁十一行相,這一周就減了一個行相。
第二次,“又以四行觀欲界苦”,開頭都是從欲界開始,觀欲界的苦谛四個行相,無常、苦、空、無我,觀好之後,觀上界的苦谛。然後乃至于觀上界道谛的時候,前面的觀道如行出,“出”減掉了,這裏再把“行”也減掉了,乃至後以二行觀上界道谛,只觀上界的道谛的…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