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无我。为什么叫无常?一切法都因缘和合而生。待缘故非常,你缘没有了,它就法也灭掉了,不是常的、独立自在的,不依靠人家能独立存在的性没有,都是无常,待缘是无常。那么它都有三苦合,有逼迫性的,叫苦,苦谛里边,苦谛是有漏法,都有逼迫性,三苦相合的。“谓无我所见故空”,你说这个东西决定是我的,我所没有的,你说我的,就不是你的。秦始皇说,这个国家是我的,我的好了,二世就没有了,这个我所是没有的,无我所,这是空。“违我见,故非我”,你说我本身是一个独立自在的人是有的,也没有。佛教里边就是无我的,你本身这个主宰,这个主体,也是没有的。我所没有,我本体也没有,所以说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苦谛的四个行相。
集谛也有四个,因集生缘。这个集谛能生起苦果,等于种子生芽一样,它叫因。它一切法,因缘聚积之后,能够出现那个果来,叫集,集就是集很多的条件了。它能够使这个果相续而生,叫生。能够各式各样的缘具备了,能够使这个果生出来,叫缘。因集生缘,这是集谛四个行相。
灭谛也是四个行相,灭静妙离。我们的有漏五蕴,这些东西,都在灭谛里边都给你扫得干干净净,一切痛苦的东西都扫除完了,就是叫灭。三苦息故,一切烦恼,最厉害的贪、瞋、痴,这火一样的,都烧,烧人的心的那些火,烦恼火,都熄灭了,静,就清静了。一切灾患都没有了,是妙,一切过患都没有了,是最妙的地方。我们说这个世间有小三灾、大三灾,这些各式各样的灾都没有了,离,离开一切灾难。所以说灭静妙离。
道谛也四个行相,道如行出。道是能通达菩提的道路。通,能够通行,能够走的地方,能够通行的地方叫道。如,这个道是如如,契合佛的真理的,叫如。行,正趋向涅槃,正是可以走向涅槃之道的,行得通的,叫行。能够永出生死故出。这个道能够永远出离生死的,叫出。
所以说,四谛有十六个行相。苦谛的无常、苦、空、无我;集谛的因、集、生、缘;灭谛是灭、静、妙、离;那么道谛,是道、如、行、出。那么观这个四谛十六行相。
“此暖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四圣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灭静妙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都有了。那么这十六行相的解释,后边要说,在《智品》要说,刚才已经念了一道了。
那么这个暖的这个时候,这个分位,就是它这个修行部位,它是比较时间长的,所以它可以很充裕的把四个谛都观。十六个行相都修,四个谛,十六个行相,全部修起来,因为时间很长,可以慢慢修了。
次生顶亦然者,修暖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法。亦观四谛,修十六行相,同前暖位,故言亦然。暖、顶二善根,俱名动善,可退动故,动善根中,顶为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又忍位是进,暖位是退,此顶在进退两际,犹如山顶,故名为顶。
那么这个暖,把四谛十六行相,修得一定的层次以后,那就是产生一个善根了,又来了,这是一个顶。“修暖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满时”,这个暖善根,当然分上品、中品、下品。从下品修到中品,从中品修到上品,等上品暖成就以后,那就一个质变,来一个顶,那就不是量变,成了另外一个善根,叫顶。有一个善根就生出来了,叫顶。这个善根,顶法,也是一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同前暖位,故言亦然”,它也是同样地修四圣谛,修十六个行相,跟前面的暖是同样的,所以叫“亦然”,“亦然”就是颂里那个话。
“暖、顶二善根,俱名动善,可退动故”,暖跟顶这两个善根,都叫动善,虽然是善根,可以动的。怎么动呢?退了,可以往前,又可以往后退。因为可以退,叫动。
“动善根中,顶为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这是为什么叫顶呢?它解释两个方式讲。第一个暖,凡是前面的都是要退的。在进入暖,到顶这两个善根,也是可以退的,所以叫动善,就是可以退的善根。那么在可以退的善根里边,顶是最殊胜,因为再进入忍的话,就不退了,那么在可动的,可退的善根当中,最高那个就是顶。好比一个人的顶,在人的最高处,那么这个顶位,就是在可动的,可退的善根里边是最高的一个,所以叫顶,这是安这个善根叫顶的一个理由,也就是它的一个因缘。这是一种说法。
另外一个说法,“又忍位是进,暖位是退,此顶在进退两际,犹如山顶,故名为顶”,假使我们说一个人爬山,五台山住过的人,这个经验很丰富。你要到一个地方去,拼命往上爬,爬到顶了之后,那就是要么往前,要么往后,中间站在那里,没有那么呆的人,一个顶山梁很窄的,尤其是五台山的山梁上,风大得不好说,把人都要吹掉的。我们在五台山,第一年去的时候,他们就叫人,大风的时候不要出去。有一个商人,做生意的,带了个毛驴子,也是外地来的,对五台山的风,情况不熟悉。在冬天,刮大风的时候,经过山丫口。丫口什么呢?是两个山,中间一个走道了,那这个丫口,四边都是山顶住,风都往这个口道串过去,那风厉害得不得了。我们走过一次,不是最厉害的风,人在走,好象打仗冲锋一样的,走得很慢,前面的压力很大,那么看东西,好象在海里边看东西啊,都是波浪式的东西,走路是极慢。有一位,实在走不动了就爬过去的,他站在那里,风的阻力太大了,只好爬了。那么据说,那一次风更大,是不能走的。不能走的天气,他外地人不知道,他在这个丫口走过去呢,第二天人不见了,人家到处找,四十里外,雪堆里埋在那里,被丫口的狂风吹到四十里外的雪堆堆里,埋在里边去了,没有了。这个就是风大。那么这个是进退的中间一个口子。那么这个是山顶,从这个修行的位置来说,从顶往前进就是忍,忍位是进,你要往前进,是忍,假使往后退,是暖,这个顶夹在中间,进退二际,好象山顶一样的,要么往前进,往前头走了,要么是害怕了,往后退,退回来了。那么顶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所以说进退之际,这是又一个解释。
一个说法,就是能动的善根里边,是高的,会退的善根最高的,好象人的顶一样,最高部分。一个说,从顶这个部分,可以往前进进入这个忍,也可以往后退,退到暖,那就是进退之际。山梁上中间不会久住,我们说过,山梁是很小的一个梁口子,你不会呆在那里的,风也很大,要么往前走,要么往后走,就是要么往前进,到忍位,要么往后退,到暖位。顶是一个中间的站口,进退二际。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者,暖顶二善根,初安足时,皆法念住,后增进时,通四念住。初安足者,谓此暖顶,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名初安足,即初起也。谓见道中,唯法念住,以暖顶位,顺见道故,故初安足,唯法念住,后增进时,稍容预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也。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者”,暖、顶这两个善根,开始,“初安足时”,就是开始修的时候,就在法念住,那么就是观这些十六行相,要在法上观。“后增进时,通四念住”,修到后来,增上的时候,四个念住可以一起观,就是把身受心法,都用十六行相来观。
“初安足者,谓此暖顶,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名初安足”,这里是很道地,什么叫初安足,他怕你不懂,就是说这个暖顶善根,以十六个行相来观的时候,“最初游践”,最初好象是游览一样的,最初到那些游览的时候,游践四圣谛迹,最初开始就是观四圣谛的时候,叫初安足,就是初期,说了半天,就是开始观了。
“谓见道中,唯法念住,以暖顶位,顺见道故,故初安足,唯法念住,后增进时,稍容预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也”,初修的时候,只修法念住,为什么?因为暖、顶位,已经是需要进入见道的加行,是顺了见道的,那么见道的时候是只有法念住。所以说暖、顶,也是顺着它,先修法念住。但是后来,这个力量增上之后,它时间也比较长了,可以比较容预,就是比较宽疏一点,也可以通修四念住。这就是说,修十六行观的时候,下足,开始修,顺了见道,法念住,那么修到后来,力量大了,那么时间也比较充裕了,那么就开始四念住通修,这是暖顶两个善根,是这么样子的。
下面忍就麻烦了,忍里边,分下忍、中忍、上忍,每一个善根都有上中下。这个前面的上中下,暖顶的上中下,只是量的转变,他修行的力量慢慢慢增上,质没有什么大变。而这个忍的上中下,却里边变化很大,下中两个忍,下忍,还跟前面差不多,但是中忍里边,就要减行、减缘。这个里边要紧缩,就是把它的能观的力量,忍位的中位,就是要减行、减缘。
减行、减缘的意思什么呢?本来你观四谛十六行相,欲界的四谛,有十六行相,那么还要观色、无色界的这个四谛,用类智观,也是十六行相,一共三十二个行相。那你一个观的力量,要分三十二个行相来修。到中忍的时候,要把力量集中起来,就是把缘三十二行相,一个一个减下来,先是减到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二十八,这样子一个个减,减到两个行相,中忍就满了。再上忍,一个行相,一刹那,一刹那的时间观一个行相,那就是把整个的力量,集聚在一个点子上了。修观,叫明点,最小的点子上,一个刹那,一个行相,这个力量就强得不得了。这是因为要冲锋啊,我们说见道就是冲锋啊,见道是十五刹那,把八十八使全部要消灭的,那个力量是快得不得了了。转*轮,就是“哗”一转的话,把八十八使全部催灭,那你这个力量,是闪电战。你如果力量慢吞吞的,不行的,那就是说把它集中起来。所以说这个中忍的时候,减行、减缘里边,看起来,很麻烦,实际上…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