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28

  ..续本文上一页空、无我。所以说,别相念住的杂念住这个阶段过了之后,要进入总相念住,中间还有一些加行。这个加行什么呢?它一共是分了八条,那么我们大概念一下。

  

  第一修无我性,修一切法无我,把这个无我观要修好。

  

  第二观生灭,一切法刹那生灭,就是无常。

  

  第三观缘起,一切法除了空性之外,它的缘起,什么因缘生什么法。那么这三个,无我、生灭跟缘起,这就是共相。

  

  第四再观三义观,三义观,一二三的三,义就是仁义道德的义,三义观,这个观就是观蕴处界,这三义观,这是一个法相名词,要观蕴处界,把它分别地观。

  

  第五,修七处善,七个善。什么叫七处善呢?七个处,七处的善。什么叫七处善?观色苦,就是观色是苦,苦谛。观色集,观色是集谛。观色灭,观色是灭谛。观色道,观色是道谛。然后观色爱味,观色的爱味,就是强调集谛里边的爱味,爱,贪,执着那个味道。观色过患,在前面苦谛里的,特别强调它的过患,它的害处。观色出离,道谛里边的出。那么色观七处,观色的苦、集、灭、道、爱味、过患、出离,一共观七个,七处。那么受想行识,五个蕴都观七次。那么都是观这个七个方式来观了。这是第五个,七处善。

  

  第六,闻慧,且说十六行观,依闻慧来观十六行观,来学十六行观的观想。

  

  第七,思慧,学观十六行相,以思慧的高度来观这个十六行相。

  

  第八,深厌生死,欣入涅槃,要深深地厌离生死,欣求,追求那个涅槃的最高的境界。

  

  这八个东西是总相念住的加行,从别相念住修好之后,再修这八个加行;然后进入总相的杂法念住;那么总相的杂法念住过了之后,就要是进入加行位。这个时候,在资粮道已经是最高层次的阶段了,再进去,就是进入加行道。

  

  

  

  

  丁四 明暖等四善根

  

  戊一 明善根观行

  

  从此第四,明暖17等四善根。就中有五:一、明善根观行,二、诸门分别,三、明善根胜利,四、明三乘转根,五、明修果远近。且第一明观行者,论云:修此观已,生何善根?颂曰:

  

  从此生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剎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从此地四,明暖等四善根”,四加行来了,那很快了。从资粮道马上进入加行道,这个只有几天功夫。我们在修行呢,却是赶不上那么快,那就是要把方向先知道,这是里程碑,我们要走的道路,就是这个道路,哪一个都不能避免这个道路,你说我要跳跃,跳跃你飞机过去,固然快了,你还是经过这个道。如果我们从浙江三门,达到北京,你走路去,也得经过那么多省;你坐汽车去,也那么多省;坐火车去,也要经过那么多省;飞机去,也要经过那么多省,直接飞起那么多省,经过那个省,你不能跳一个过去了。所以说快与慢,并不是说可以把中间的距离……,时间快一点就是了,并不能把中间东西划掉,是不行的。那么你利根就快了,你钝根嘛就慢了,这没有话说。路还是那么多路,菩提道是这么的一条路,你走得快、走得慢是你成就快慢的关键,不会路短一点,这个人的路长一点,不会的。

  

  那么路程碑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加行道的,十六行观位。假使说不要学,横出三界,我到极乐世界去,我不修的,可不可以啦?当然也可以,但你到了极乐世界去,你还修不修?你不修成不了佛啊!你还得要修。你不过到极乐世界去修罢了,不在娑婆世界修,并没有说你就不修了,没有那个可能性。你不修的话,你要成佛是没有办法的,那么你众生也度不来了。你说极乐世界的,一天到晚的,极乐世界去,你一天到晚等在那个边地,享受很好,法乐没有,度众生的愿完不成,菩萨就可怜你了,要教化你,慢慢慢引导你,还是叫你修,修了之后,赶快回娑婆世界度众生去,不是呆在那里不动了,不会的,你总是还要修的。

  

  那么我们就感到,你到那里修,这里修,何必分得界线那么严格呢?我这里修了一点,你又没修成,到那边再接着修,这不是很好嘛?你说这里不能修的,我一定不修,我那里可以修了。这个太执着了,那里还是修,这里还是修,你现在就开始修好了嘛,何必一定要等到那里再去修?

  

  那么下边是四善根。“明煗等四善根,就中有五。一、明善根观行”,这个四善根的观行。“二、诸门分别,三、明善根胜利”,它有什么好处?“四、明三乘转根”,钝根转利根,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五、明修果远近”,要得果,怎么远?怎么近?就是利根、钝根的关系。钝根就远了,利根就近了。那就是看你自己两个腿跑得快不快的问题,不是路有近有远。路近的话,你高枧跑到三门是很近的,但是三门不是北京。你要到北京,总是那么多路程。你拉直线那么远,有那么多路程,你要是经过汽车道、火车道的话,那弯弯扭扭的,更长一些。

  

  “且第一明观行者”,怎么观啊?“论云:修此观已,生何善根?”修这个观,就是前面那个总相念住的观修好之后,就得到一些什么好处啊?就是说从这个观之后,有什么善根会生出来呢?

  

  “颂曰:从此生暖法”,从这个总相念住修好之后,这是缘起法,决定产生暖法。这个暖法,要“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它要观四圣谛,不是单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还是苦、空、无常、无我,还是属于苦谛里边的范围。那么四圣谛,就是因集生缘的集谛,灭静妙离的灭谛,道如行出的道谛,都要观。每一个谛有四个行相,一共四四十六个行相,这个在后边《智品》里边要讲。这个观,不是观四个东西——身受心法。到暖的时候,因为准备要入见道。见道,见的是四谛,那么暖的时候,就开始要观四谛,这就是加行。所以为什么这四个叫加行呢?因为它是配合见道的,是见道的加行。见道是见四谛,它这里开始要观四谛。那么修十六行相,“次生顶亦然”,然后,暖的修成就了,决定会生起个顶,第二个加行位。就是挨着次第,要生个顶,这个顶,亦然,同样,也是观四谛十六行相。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这个两个善根,都是先是法念住,后来是四个一起来。“次忍唯法念”,最后,修忍,忍位,只有法念。“下中品同顶”,下品忍,忍里边的变化大,下品、中品,同顶一样,上品,只观欲苦,只观一个。“一行一刹那”,只观一个行。四谛十六行相,上下四谛有三十二行相,这三十二行相里里边要减缘,减行了,要减到一行一刹那。那就是把力量集中起来,焦距镜一样的,这个力量本来观三十二行相的,把它集中到一个行相,从一个行相上突破,见道。所以说这个上忍得到之后,一行相一刹那,马上进入世第一,世第一再一刹那,见道,这个是非常快,因为猛利。这个心集中到一个行相方面,那是极猛利的心,所以说,世第一跟见道,都是很快的,因为力量强。“世第一亦然”,世第一是一个行相。“皆慧五除得”,这是下边讲它的体。

  

  

  释曰:从此生暖法者,从此总相念住成就已,次生暖法,此法如暖,立暖法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暖。

  

  “释曰:从此生暖法者”,这个总相念住修成功之后,那么决定是因缘所生,这样的缘够了之后,决定产生一个果,这个果就是暖法。这个暖法,就是加行位的第一个善根,四加行、四善根里边第一个。

  

  为什么叫暖?“此法如煗,立煗法名”,这是从打比喻来说的。这个法,好象暖,所以叫暖法。什么叫暖呢?“立暖法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暖”,我们说钻木取火,古代没有自来火,他要取个火很麻烦。两个木头,拼命钻钻钻,钻到后来,摩擦生热了。热了之后,热到一定的温度,可以起来燃烧了。那么还没有燃烧之前,它开始摩擦生了暖,这个暖,暖气先生出来了。暖气生到一定时候,到了它的起燃的点,它马上火就来了。那么这里就比喻的,“圣道如火”,圣道好象火一样的。为什么叫火呢?“能烧惑薪”,(131B)烦恼等于一个柴火,圣道能断烦恼,等于把烦恼的薪烧得光光的,烧成灰,什么都烧完。那么这个圣道就比喻一个火,这个火要生出来,要钻木头了。这个懒汉钻木头,钻了半天,冰冰冷的。所以说你这个没有暖气,那木头的火永远不出来。那修行一样的,一定要精进。为什么要头陀行,要什么四圣种,要精进,为什么原因呢?钻木取火,你这个比喻,想一想好了。你如果拿一个木棍,木头钻起来,滴滴嗒,滴滴嗒,慢慢地在那钻,你钻到哪一年才火生出来呢?永远不会暖的,永远不会生火,那你偷懒的懈怠的修行就是这样子的。你想见道,哪一个见得到呢?那就是要拼命钻,啊,一鼓作气,把它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啪!火就生出来了,所以你这个火生出来,烦恼才断得掉了,才烧掉了。那么这个暖,就是说你正在钻木头,拼命钻的时候,暖,已经温度升高了,明确感到暖起来了,这个就是圣道前相,快要生起这个见道了,这个叫暖。好象生火里,暖生来之后,火就要会来了,但是不能懈怠,一懈怠会退,这个暖还是会退的。

  

  

  

  

  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者,此明暖位也,此暖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四圣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灭静妙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释此相义,后当辨之。

  

  “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那么这个时候,它观什么东西呢?观四个谛,前面观身受心法,这里要观苦集灭道四谛,就十六个行相。那么四谛十六行相,在《智品》里边,大概念一道。四谛有十六个行相:苦下边,有无常、苦、…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