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27

  ..续本文上一页

  “又论云:或诸欲贪,于身处转”,第二个原因,《俱舍论》又有这么说,从贪欲的生起说。这个淫欲的贪,从身上生起的,总看到男女的身才起淫欲想,没有身,你说凭空生一个也是回忆到过去的男女身,如果你什么印象都没有,你说来一个贪欲,不会生的。所以说最易生起的,是从身处转。

  

  “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受”,你为什么要贪这个身体呢?就感到这个有乐受啊。你没有乐受你说是个苦受,你去贪它干什么呢?当然不会贪了。你所以生起贪的话,以为有乐受在里边,所以说,进一步,就观受。

  

  那么受,“欣乐于受,由心不调”,你为什么对这个东西产生乐的感觉呢?心不调,你心没有调整,你的心就是有颠倒,所以说再观心,从受里边,再透了去观心。

  

  那么再追下去:心为什么不调呢?“心之不调”,就是所以颠倒,“由惑未断”,有烦恼了。烦恼没有断掉了,烦恼就在法里边摄,法里边摄的有烦恼。那么所以说,最后是观法,也就是断烦恼,一层一层追上去。

  

  你贪欲从身上起,但是身上的贪欲为什么生呢?因为你欣求那个乐受。要求那个快乐享受,这快乐享受怎么来的?颠倒心,心不调而来的。那么再问你这个心为什么不调呢?有烦恼没有断。那么你最后要观法,断烦恼。所以说,真正地我们要修行,从断烦恼下手。你说要除贪欲,而不断烦恼,你说我远离,远离固然一时间可以断除,但是时间久了,不行。

  

  以前有一个,他四川缠了一个女学生,缠得不可奈何,他实在烦死了,逃避了,从四川一直逃到浙江,可以说远了几千里路。跑到这里,开始很好,但是住久了,这里也有学生,这里旁边一个高枧中学,他又去缠了一个学生,最后还是跑掉了。这个你就是烦恼没有断,逃避也逃避不了的。我们说就是跑到山林里边,没有人的地方,有的贪心大的,跟畜生还会搞的。所以这个东西,你逃避是没有办法逃避的,只有要把烦恼断掉。这里就给你很明确地说,你贪欲的烦恼,所以生起来,最大的原因,根本是贪乐受。那么乐受的生起来,是颠倒心生起来的,你以为这个是好,才能够生起乐受,认为这个不好的话,如果我们不净观修起来了,你想到身体就是脓血、屎尿、脑浆,那些东西,那脏得不得了,……。

  

  在《清净道论》,有一个很幽默的话,它说人身上三十六物,如果你皮包了看不出来,好象很清净,长得很殊妙。如果你把皮剥开来,翻过来,就是像橘子皮一样的翻过来,这翻过来的时候,你就是手里要拿根棍棒,为什么?苍蝇、蚊子,跟那个野兽,他们看见了要咬,要吃。为什么?它的气味跟它们相应的,这个都是脏东西。一般的人,掩鼻都来不及,跑开了,这个苍蝇、蚊子、蛆虫,这些爱臭的东西都来了。你没有个棍棒的话,它们一下子就把你围了成一个虫堆堆了。那就是这个里边东西,实在是脏得不得了的。就是我们这个颠倒心之所以生起,是烦恼在里边做怪。所以要去除那些贪欲,从根本下手,就是断烦恼。所以说我们修佛法的都是为了断烦恼,如果不从断烦恼下手的话,都是外道。气功师功能再大,烦恼不断的话,外道;婆罗门,禅定再深,不断烦恼的话,外道。只有佛教,断惑才是内道。

  

  “故法第四也”,所以法里边,因为法里边包括了除了身受心以外都是法,那烦恼也摄在法里边,所以第四是观法。

  

  “故观受等,如是次第”,所以观身受心法,它的次第如此。那这里就是说:我们四念住为什么身受心法?两个理由:一个是粗细的理由;一个是生起的欲贪的次第。这两个次第都可以用。

  

  

  

  

  治倒故唯四者,此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治彼常乐我净四颠倒故,故唯立四。论云:四中三种,唯名不杂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若于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解云:于身等四,或二二合缘,三三合缘,或四总缘,杂身等故,名杂缘也。

  

  “治倒故唯四”,那么为什么四念住,只说四个呢?你多说几个可不可以?或者说三个可不可以?不行!因为它是对治四颠倒,所以只能说四个。“此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治彼常乐我净四颠倒故”,它按了次第,就是对治那个(如果跟着四念住的次第,应该净乐常我,一般说常乐我净),对治这个四颠倒,所以,要立四个念住,不能多,也不能少。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一样的,都有数,有次第,都是不能增、不能减。

  

  “论云:四中三种,唯名不杂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四个念住里边三种念住,叫不杂缘,是不杂的。第四种念住,通杂不杂,就是这个所缘的法念住,可以有杂,有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假使单观法的话,叫不杂缘,只观一个法念住。“若于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假使跟身念住,跟受念住,跟心念住,两个两个观,或者三个三个观,或者四个一起观,这样子来观叫杂缘。一个是不杂缘,一个是杂缘的。所以法念住里边,有通杂,通不杂,而身受心这三种只是单个的,不杂的。

  

  “解云:于身等四,或二二合缘,三三合缘,或四总缘,杂身等故,名杂缘也”,这个四念住里边,两个两个缘,三个三个缘,或者四个一起缘,因为把身等杂在里边了,叫杂缘。那么这个里边有两种说法,《光记》里边说杂缘的,有十一种,因为一切身受心法都是法,所以说都可以叫法念住的杂缘。那么这样子两个两个配起来,先是不杂的,身是缘身,受是缘受,心缘心,法缘法。那么从不杂的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之后,从不杂的法念住之后,再引出杂缘的。就是先是简单的,不杂的,然后杂缘的,合起来缘。那么一共有十一个。那就是两个两个配:身心、身受、身法;法心、法受……,这个配起来,一共有十一个。这你们去配好了。但是慧晖的那本书里边,他说这个通叫法,好象范围宽了一点。他说二二合,只有三种,因为不能离开法念住了,就是法身,两个合,把法念住、身念住两个合起来,法念住跟受念住合起来,或者法念住跟心念住合起来,只有三种。三三合,只有两种,总是不能离开法,法、身、受,法、心、受。那么总之,三三缘,是两个。四个一起缘是一个。那么这样子,数字要少一点。就是限制于法念住叫法,杂法念住。那么前面《光记》的,一切四个都叫法,那它就宽一点。这个两种说法,过去的注解里边,都把它并列的,都可以自己参考,随你取哪一个。那么这里,从四念住,不杂缘进入杂缘,最后经过杂缘之后,要总相念住,四个一起缘。这就是在练习我们的观,一层地、一层地深入。

  

  

  

  

  戊二 明总相念住

  

  从此第二,明总相缘。论云:如是熟修杂缘身等,法念住已,复何所修?颂曰: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从此第二,明总相缘。论云:如是熟修杂缘身等,法念住已,复何所修?”前面说的杂缘,把身受心法,两个两个杂,三个三个杂,这样子熟练了,就是修得很成就了,那么你再进一步修什么?“颂曰:彼居法念住,总观四所缘,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这些要总观这个总法念住。

  

  

  

  

  释曰:言彼居者,彼观行者,居此总杂法念住也。总观身等四所缘境,修四行相,谓非常等。前别相位,有杂缘者,或二三四。今此杂缘,唯总相缘四,与前别故,总相念住,唯是总杂法念住也。

  

  “释曰:言彼居者,彼观行者,居此总杂法念住也”,就是四个一起缘的法念住,总的杂缘。杂缘是两个两个,三个三个,或者四个缘,总的杂缘就是四个一起来了。“总观身等四所缘境”,那总杂法念住,总的来,把它杂起来观,那就是把身受心法,四个合拢来一起观。四个缘的境,修四个行相。

  

  “谓非常等”,就是前面的,非常、苦、空、非我相,这样子就是把这个身受心法,一起来观。前面一个一个观容易,两个两个观,三个三个观也比较容易些,四个一起观,一下子要观四个,要观四个都是无常、苦、空、无我,那就是高层次的修法。

  

  “前别相位,有杂缘者,或二三四。今此杂缘,唯总相缘四”,前面是别相缘,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我们就说七贤位,是五停心观一位,别相念住一位,别相念住包括单个的观,两个两个观,三个三个观,也包括最后四个一起观。那么进入最后的总相念住,就是纯粹的四个一起观。四个四个一起观,是总相念住。

  

  总相念住过了之后,就要进入暖、顶、忍、世第一。那是七贤位的前面三个贤过了,就是进入四加行,那就是加行道。前面是资粮道,总相念住还是资粮道,进入暖,就是加行道了。

  

  “总观身等四所缘境,修四行相,谓非常等。前别相位,有杂缘”,前面有杂缘,两个两个,三个三个,四个一起缘,都有。今这个总相杂念住,就是只观四个,总地观四个,与前面的不一样。

  

  “总相念住,唯是总杂法念住也”,所谓总相念住这个阶段,单单是总地把法念住四个,杂的法念住四个一起观的,就是总相念住的这个位置。

  

  

  16其它的参考书里边,它说杂缘法念住后,就是法念住前面别相念住,先是一个一个分别地缘,最后是两个两个,三个三个,乃至四个一起,这个还不属于总相念住的。要进入总相念住,那中间还有层次的,因为总相念住的部位比较高。那么你从杂缘的法念住之后,总缘共相的法念住,那前面还有些加行,要修无常,无我性,要观生灭,要观缘起,缘三义,要修三义观,现在观就是共相了,我们就说总相念住,总的杂缘,总相念住,就是总的杂法念住,是观的总相。前面还是观别相的,包在里边,这是观总相,观它的无常、苦、…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