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論雲:或諸欲貪,于身處轉”,第二個原因,《俱舍論》又有這麼說,從貪欲的生起說。這個淫欲的貪,從身上生起的,總看到男女的身才起淫欲想,沒有身,你說憑空生一個也是回憶到過去的男女身,如果你什麼印象都沒有,你說來一個貪欲,不會生的。所以說最易生起的,是從身處轉。
“故四念住,觀身在初,然貪于身,由欣樂受”,你爲什麼要貪這個身體呢?就感到這個有樂受啊。你沒有樂受你說是個苦受,你去貪它幹什麼呢?當然不會貪了。你所以生起貪的話,以爲有樂受在裏邊,所以說,進一步,就觀受。
那麼受,“欣樂于受,由心不調”,你爲什麼對這個東西産生樂的感覺呢?心不調,你心沒有調整,你的心就是有顛倒,所以說再觀心,從受裏邊,再透了去觀心。
那麼再追下去:心爲什麼不調呢?“心之不調”,就是所以顛倒,“由惑未斷”,有煩惱了。煩惱沒有斷掉了,煩惱就在法裏邊攝,法裏邊攝的有煩惱。那麼所以說,最後是觀法,也就是斷煩惱,一層一層追上去。
你貪欲從身上起,但是身上的貪欲爲什麼生呢?因爲你欣求那個樂受。要求那個快樂享受,這快樂享受怎麼來的?顛倒心,心不調而來的。那麼再問你這個心爲什麼不調呢?有煩惱沒有斷。那麼你最後要觀法,斷煩惱。所以說,真正地我們要修行,從斷煩惱下手。你說要除貪欲,而不斷煩惱,你說我遠離,遠離固然一時間可以斷除,但是時間久了,不行。
以前有一個,他四川纏了一個女學生,纏得不可奈何,他實在煩死了,逃避了,從四川一直逃到浙江,可以說遠了幾千裏路。跑到這裏,開始很好,但是住久了,這裏也有學生,這裏旁邊一個高枧中學,他又去纏了一個學生,最後還是跑掉了。這個你就是煩惱沒有斷,逃避也逃避不了的。我們說就是跑到山林裏邊,沒有人的地方,有的貪心大的,跟畜生還會搞的。所以這個東西,你逃避是沒有辦法逃避的,只有要把煩惱斷掉。這裏就給你很明確地說,你貪欲的煩惱,所以生起來,最大的原因,根本是貪樂受。那麼樂受的生起來,是顛倒心生起來的,你以爲這個是好,才能夠生起樂受,認爲這個不好的話,如果我們不淨觀修起來了,你想到身體就是膿血、屎尿、腦漿,那些東西,那髒得不得了,……。
在《清淨道論》,有一個很幽默的話,它說人身上叁十六物,如果你皮包了看不出來,好象很清淨,長得很殊妙。如果你把皮剝開來,翻過來,就是像橘子皮一樣的翻過來,這翻過來的時候,你就是手裏要拿根棍棒,爲什麼?蒼蠅、蚊子,跟那個野獸,他們看見了要咬,要吃。爲什麼?它的氣味跟它們相應的,這個都是髒東西。一般的人,掩鼻都來不及,跑開了,這個蒼蠅、蚊子、蛆蟲,這些愛臭的東西都來了。你沒有個棍棒的話,它們一下子就把你圍了成一個蟲堆堆了。那就是這個裏邊東西,實在是髒得不得了的。就是我們這個顛倒心之所以生起,是煩惱在裏邊做怪。所以要去除那些貪欲,從根本下手,就是斷煩惱。所以說我們修佛法的都是爲了斷煩惱,如果不從斷煩惱下手的話,都是外道。氣功師功能再大,煩惱不斷的話,外道;婆羅門,禅定再深,不斷煩惱的話,外道。只有佛教,斷惑才是內道。
“故法第四也”,所以法裏邊,因爲法裏邊包括了除了身受心以外都是法,那煩惱也攝在法裏邊,所以第四是觀法。
“故觀受等,如是次第”,所以觀身受心法,它的次第如此。那這裏就是說:我們四念住爲什麼身受心法?兩個理由:一個是粗細的理由;一個是生起的欲貪的次第。這兩個次第都可以用。
治倒故唯四者,此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治彼常樂我淨四顛倒故,故唯立四。論雲:四中叁種,唯名不雜緣,第四所緣,通雜不雜,若唯觀法,名不雜緣,若于身等,二叁或四,總而觀察,名爲雜緣。解雲:于身等四,或二二合緣,叁叁合緣,或四總緣,雜身等故,名雜緣也。
“治倒故唯四”,那麼爲什麼四念住,只說四個呢?你多說幾個可不可以?或者說叁個可不可以?不行!因爲它是對治四顛倒,所以只能說四個。“此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治彼常樂我淨四顛倒故”,它按了次第,就是對治那個(如果跟著四念住的次第,應該淨樂常我,一般說常樂我淨),對治這個四顛倒,所以,要立四個念住,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一樣的,都有數,有次第,都是不能增、不能減。
“論雲:四中叁種,唯名不雜緣,第四所緣,通雜不雜”,四個念住裏邊叁種念住,叫不雜緣,是不雜的。第四種念住,通雜不雜,就是這個所緣的法念住,可以有雜,有不雜。“若唯觀法,名不雜緣”,假使單觀法的話,叫不雜緣,只觀一個法念住。“若于身等,二叁或四,總而觀察,名爲雜緣”,假使跟身念住,跟受念住,跟心念住,兩個兩個觀,或者叁個叁個觀,或者四個一起觀,這樣子來觀叫雜緣。一個是不雜緣,一個是雜緣的。所以法念住裏邊,有通雜,通不雜,而身受心這叁種只是單個的,不雜的。
“解雲:于身等四,或二二合緣,叁叁合緣,或四總緣,雜身等故,名雜緣也”,這個四念住裏邊,兩個兩個緣,叁個叁個緣,或者四個一起緣,因爲把身等雜在裏邊了,叫雜緣。那麼這個裏邊有兩種說法,《光記》裏邊說雜緣的,有十一種,因爲一切身受心法都是法,所以說都可以叫法念住的雜緣。那麼這樣子兩個兩個配起來,先是不雜的,身是緣身,受是緣受,心緣心,法緣法。那麼從不雜的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之後,從不雜的法念住之後,再引出雜緣的。就是先是簡單的,不雜的,然後雜緣的,合起來緣。那麼一共有十一個。那就是兩個兩個配:身心、身受、身法;法心、法受……,這個配起來,一共有十一個。這你們去配好了。但是慧晖的那本書裏邊,他說這個通叫法,好象範圍寬了一點。他說二二合,只有叁種,因爲不能離開法念住了,就是法身,兩個合,把法念住、身念住兩個合起來,法念住跟受念住合起來,或者法念住跟心念住合起來,只有叁種。叁叁合,只有兩種,總是不能離開法,法、身、受,法、心、受。那麼總之,叁叁緣,是兩個。四個一起緣是一個。那麼這樣子,數字要少一點。就是限製于法念住叫法,雜法念住。那麼前面《光記》的,一切四個都叫法,那它就寬一點。這個兩種說法,過去的注解裏邊,都把它並列的,都可以自己參考,隨你取哪一個。那麼這裏,從四念住,不雜緣進入雜緣,最後經過雜緣之後,要總相念住,四個一起緣。這就是在練習我們的觀,一層地、一層地深入。
戊二 明總相念住
從此第二,明總相緣。論雲:如是熟修雜緣身等,法念住已,複何所修?頌曰:
彼居法念住 總觀四所緣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從此第二,明總相緣。論雲:如是熟修雜緣身等,法念住已,複何所修?”前面說的雜緣,把身受心法,兩個兩個雜,叁個叁個雜,這樣子熟練了,就是修得很成就了,那麼你再進一步修什麼?“頌曰:彼居法念住,總觀四所緣,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這些要總觀這個總法念住。
釋曰:言彼居者,彼觀行者,居此總雜法念住也。總觀身等四所緣境,修四行相,謂非常等。前別相位,有雜緣者,或二叁四。今此雜緣,唯總相緣四,與前別故,總相念住,唯是總雜法念住也。
“釋曰:言彼居者,彼觀行者,居此總雜法念住也”,就是四個一起緣的法念住,總的雜緣。雜緣是兩個兩個,叁個叁個,或者四個緣,總的雜緣就是四個一起來了。“總觀身等四所緣境”,那總雜法念住,總的來,把它雜起來觀,那就是把身受心法,四個合攏來一起觀。四個緣的境,修四個行相。
“謂非常等”,就是前面的,非常、苦、空、非我相,這樣子就是把這個身受心法,一起來觀。前面一個一個觀容易,兩個兩個觀,叁個叁個觀也比較容易些,四個一起觀,一下子要觀四個,要觀四個都是無常、苦、空、無我,那就是高層次的修法。
“前別相位,有雜緣者,或二叁四。今此雜緣,唯總相緣四”,前面是別相緣,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我們就說七賢位,是五停心觀一位,別相念住一位,別相念住包括單個的觀,兩個兩個觀,叁個叁個觀,也包括最後四個一起觀。那麼進入最後的總相念住,就是純粹的四個一起觀。四個四個一起觀,是總相念住。
總相念住過了之後,就要進入暖、頂、忍、世第一。那是七賢位的前面叁個賢過了,就是進入四加行,那就是加行道。前面是資糧道,總相念住還是資糧道,進入暖,就是加行道了。
“總觀身等四所緣境,修四行相,謂非常等。前別相位,有雜緣”,前面有雜緣,兩個兩個,叁個叁個,四個一起緣,都有。今這個總相雜念住,就是只觀四個,總地觀四個,與前面的不一樣。
“總相念住,唯是總雜法念住也”,所謂總相念住這個階段,單單是總地把法念住四個,雜的法念住四個一起觀的,就是總相念住的這個位置。
16其它的參考書裏邊,它說雜緣法念住後,就是法念住前面別相念住,先是一個一個分別地緣,最後是兩個兩個,叁個叁個,乃至四個一起,這個還不屬于總相念住的。要進入總相念住,那中間還有層次的,因爲總相念住的部位比較高。那麼你從雜緣的法念住之後,總緣共相的法念住,那前面還有些加行,要修無常,無我性,要觀生滅,要觀緣起,緣叁義,要修叁義觀,現在觀就是共相了,我們就說總相念住,總的雜緣,總相念住,就是總的雜法念住,是觀的總相。前面還是觀別相的,包在裏邊,這是觀總相,觀它的無常、苦、…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