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無我。所以說,別相念住的雜念住這個階段過了之後,要進入總相念住,中間還有一些加行。這個加行什麼呢?它一共是分了八條,那麼我們大概念一下。
第一修無我性,修一切法無我,把這個無我觀要修好。
第二觀生滅,一切法刹那生滅,就是無常。
第叁觀緣起,一切法除了空性之外,它的緣起,什麼因緣生什麼法。那麼這叁個,無我、生滅跟緣起,這就是共相。
第四再觀叁義觀,叁義觀,一二叁的叁,義就是仁義道德的義,叁義觀,這個觀就是觀蘊處界,這叁義觀,這是一個法相名詞,要觀蘊處界,把它分別地觀。
第五,修七處善,七個善。什麼叫七處善呢?七個處,七處的善。什麼叫七處善?觀色苦,就是觀色是苦,苦谛。觀色集,觀色是集谛。觀色滅,觀色是滅谛。觀色道,觀色是道谛。然後觀色愛味,觀色的愛味,就是強調集谛裏邊的愛味,愛,貪,執著那個味道。觀色過患,在前面苦谛裏的,特別強調它的過患,它的害處。觀色出離,道谛裏邊的出。那麼色觀七處,觀色的苦、集、滅、道、愛味、過患、出離,一共觀七個,七處。那麼受想行識,五個蘊都觀七次。那麼都是觀這個七個方式來觀了。這是第五個,七處善。
第六,聞慧,且說十六行觀,依聞慧來觀十六行觀,來學十六行觀的觀想。
第七,思慧,學觀十六行相,以思慧的高度來觀這個十六行相。
第八,深厭生死,欣入涅槃,要深深地厭離生死,欣求,追求那個涅槃的最高的境界。
這八個東西是總相念住的加行,從別相念住修好之後,再修這八個加行;然後進入總相的雜法念住;那麼總相的雜法念住過了之後,就要是進入加行位。這個時候,在資糧道已經是最高層次的階段了,再進去,就是進入加行道。
丁四 明暖等四善根
戊一 明善根觀行
從此第四,明暖17等四善根。就中有五:一、明善根觀行,二、諸門分別,叁、明善根勝利,四、明叁乘轉根,五、明修果遠近。且第一明觀行者,論雲:修此觀已,生何善根?頌曰:
從此生暖法 具觀四聖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後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 一行一剎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從此地四,明暖等四善根”,四加行來了,那很快了。從資糧道馬上進入加行道,這個只有幾天功夫。我們在修行呢,卻是趕不上那麼快,那就是要把方向先知道,這是裏程碑,我們要走的道路,就是這個道路,哪一個都不能避免這個道路,你說我要跳躍,跳躍你飛機過去,固然快了,你還是經過這個道。如果我們從浙江叁門,達到北京,你走路去,也得經過那麼多省;你坐汽車去,也那麼多省;坐火車去,也要經過那麼多省;飛機去,也要經過那麼多省,直接飛起那麼多省,經過那個省,你不能跳一個過去了。所以說快與慢,並不是說可以把中間的距離……,時間快一點就是了,並不能把中間東西劃掉,是不行的。那麼你利根就快了,你鈍根嘛就慢了,這沒有話說。路還是那麼多路,菩提道是這麼的一條路,你走得快、走得慢是你成就快慢的關鍵,不會路短一點,這個人的路長一點,不會的。
那麼路程碑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加行道的,十六行觀位。假使說不要學,橫出叁界,我到極樂世界去,我不修的,可不可以啦?當然也可以,但你到了極樂世界去,你還修不修?你不修成不了佛啊!你還得要修。你不過到極樂世界去修罷了,不在娑婆世界修,並沒有說你就不修了,沒有那個可能性。你不修的話,你要成佛是沒有辦法的,那麼你衆生也度不來了。你說極樂世界的,一天到晚的,極樂世界去,你一天到晚等在那個邊地,享受很好,法樂沒有,度衆生的願完不成,菩薩就可憐你了,要教化你,慢慢慢引導你,還是叫你修,修了之後,趕快回娑婆世界度衆生去,不是呆在那裏不動了,不會的,你總是還要修的。
那麼我們就感到,你到那裏修,這裏修,何必分得界線那麼嚴格呢?我這裏修了一點,你又沒修成,到那邊再接著修,這不是很好嘛?你說這裏不能修的,我一定不修,我那裏可以修了。這個太執著了,那裏還是修,這裏還是修,你現在就開始修好了嘛,何必一定要等到那裏再去修?
那麼下邊是四善根。“明煗等四善根,就中有五。一、明善根觀行”,這個四善根的觀行。“二、諸門分別,叁、明善根勝利”,它有什麼好處?“四、明叁乘轉根”,鈍根轉利根,叁乘:聲聞、緣覺、菩薩。“五、明修果遠近”,要得果,怎麼遠?怎麼近?就是利根、鈍根的關系。鈍根就遠了,利根就近了。那就是看你自己兩個腿跑得快不快的問題,不是路有近有遠。路近的話,你高枧跑到叁門是很近的,但是叁門不是北京。你要到北京,總是那麼多路程。你拉直線那麼遠,有那麼多路程,你要是經過汽車道、火車道的話,那彎彎扭扭的,更長一些。
“且第一明觀行者”,怎麼觀啊?“論雲:修此觀已,生何善根?”修這個觀,就是前面那個總相念住的觀修好之後,就得到一些什麼好處啊?就是說從這個觀之後,有什麼善根會生出來呢?
“頌曰:從此生暖法”,從這個總相念住修好之後,這是緣起法,決定産生暖法。這個暖法,要“具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它要觀四聖谛,不是單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還是苦、空、無常、無我,還是屬于苦谛裏邊的範圍。那麼四聖谛,就是因集生緣的集谛,滅靜妙離的滅谛,道如行出的道谛,都要觀。每一個谛有四個行相,一共四四十六個行相,這個在後邊《智品》裏邊要講。這個觀,不是觀四個東西——身受心法。到暖的時候,因爲准備要入見道。見道,見的是四谛,那麼暖的時候,就開始要觀四谛,這就是加行。所以爲什麼這四個叫加行呢?因爲它是配合見道的,是見道的加行。見道是見四谛,它這裏開始要觀四谛。那麼修十六行相,“次生頂亦然”,然後,暖的修成就了,決定會生起個頂,第二個加行位。就是挨著次第,要生個頂,這個頂,亦然,同樣,也是觀四谛十六行相。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後四”,這個兩個善根,都是先是法念住,後來是四個一起來。“次忍唯法念”,最後,修忍,忍位,只有法念。“下中品同頂”,下品忍,忍裏邊的變化大,下品、中品,同頂一樣,上品,只觀欲苦,只觀一個。“一行一刹那”,只觀一個行。四谛十六行相,上下四谛有叁十二行相,這叁十二行相裏裏邊要減緣,減行了,要減到一行一刹那。那就是把力量集中起來,焦距鏡一樣的,這個力量本來觀叁十二行相的,把它集中到一個行相,從一個行相上突破,見道。所以說這個上忍得到之後,一行相一刹那,馬上進入世第一,世第一再一刹那,見道,這個是非常快,因爲猛利。這個心集中到一個行相方面,那是極猛利的心,所以說,世第一跟見道,都是很快的,因爲力量強。“世第一亦然”,世第一是一個行相。“皆慧五除得”,這是下邊講它的體。
釋曰:從此生暖法者,從此總相念住成就已,次生暖法,此法如暖,立暖法名。聖道如火,能燒惑薪,聖火前相,故名爲暖。
“釋曰:從此生暖法者”,這個總相念住修成功之後,那麼決定是因緣所生,這樣的緣夠了之後,決定産生一個果,這個果就是暖法。這個暖法,就是加行位的第一個善根,四加行、四善根裏邊第一個。
爲什麼叫暖?“此法如煗,立煗法名”,這是從打比喻來說的。這個法,好象暖,所以叫暖法。什麼叫暖呢?“立暖法名”,“聖道如火,能燒惑薪,聖火前相,故名爲暖”,我們說鑽木取火,古代沒有自來火,他要取個火很麻煩。兩個木頭,拼命鑽鑽鑽,鑽到後來,摩擦生熱了。熱了之後,熱到一定的溫度,可以起來燃燒了。那麼還沒有燃燒之前,它開始摩擦生了暖,這個暖,暖氣先生出來了。暖氣生到一定時候,到了它的起燃的點,它馬上火就來了。那麼這裏就比喻的,“聖道如火”,聖道好象火一樣的。爲什麼叫火呢?“能燒惑薪”,(131B)煩惱等于一個柴火,聖道能斷煩惱,等于把煩惱的薪燒得光光的,燒成灰,什麼都燒完。那麼這個聖道就比喻一個火,這個火要生出來,要鑽木頭了。這個懶漢鑽木頭,鑽了半天,冰冰冷的。所以說你這個沒有暖氣,那木頭的火永遠不出來。那修行一樣的,一定要精進。爲什麼要頭陀行,要什麼四聖種,要精進,爲什麼原因呢?鑽木取火,你這個比喻,想一想好了。你如果拿一個木棍,木頭鑽起來,滴滴嗒,滴滴嗒,慢慢地在那鑽,你鑽到哪一年才火生出來呢?永遠不會暖的,永遠不會生火,那你偷懶的懈怠的修行就是這樣子的。你想見道,哪一個見得到呢?那就是要拼命鑽,啊,一鼓作氣,把它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啪!火就生出來了,所以你這個火生出來,煩惱才斷得掉了,才燒掉了。那麼這個暖,就是說你正在鑽木頭,拼命鑽的時候,暖,已經溫度升高了,明確感到暖起來了,這個就是聖道前相,快要生起這個見道了,這個叫暖。好象生火裏,暖生來之後,火就要會來了,但是不能懈怠,一懈怠會退,這個暖還是會退的。
具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者,此明暖位也,此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四聖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谛,修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觀集聖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緣;觀滅聖谛,修四行相,滅靜妙離;觀道聖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釋此相義,後當辨之。
“具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那麼這個時候,它觀什麼東西呢?觀四個谛,前面觀身受心法,這裏要觀苦集滅道四谛,就十六個行相。那麼四谛十六行相,在《智品》裏邊,大概念一道。四谛有十六個行相:苦下邊,有無常、苦、…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