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29

  ..續本文上一頁空、無我。爲什麼叫無常?一切法都因緣和合而生。待緣故非常,你緣沒有了,它就法也滅掉了,不是常的、獨立自在的,不依靠人家能獨立存在的性沒有,都是無常,待緣是無常。那麼它都有叁苦合,有逼迫性的,叫苦,苦谛裏邊,苦谛是有漏法,都有逼迫性,叁苦相合的。“謂無我所見故空”,你說這個東西決定是我的,我所沒有的,你說我的,就不是你的。秦始皇說,這個國家是我的,我的好了,二世就沒有了,這個我所是沒有的,無我所,這是空。“違我見,故非我”,你說我本身是一個獨立自在的人是有的,也沒有。佛教裏邊就是無我的,你本身這個主宰,這個主體,也是沒有的。我所沒有,我本體也沒有,所以說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苦谛的四個行相。

  

  集谛也有四個,因集生緣。這個集谛能生起苦果,等于種子生芽一樣,它叫因。它一切法,因緣聚積之後,能夠出現那個果來,叫集,集就是集很多的條件了。它能夠使這個果相續而生,叫生。能夠各式各樣的緣具備了,能夠使這個果生出來,叫緣。因集生緣,這是集谛四個行相。

  

  滅谛也是四個行相,滅靜妙離。我們的有漏五蘊,這些東西,都在滅谛裏邊都給你掃得幹幹淨淨,一切痛苦的東西都掃除完了,就是叫滅。叁苦息故,一切煩惱,最厲害的貪、瞋、癡,這火一樣的,都燒,燒人的心的那些火,煩惱火,都熄滅了,靜,就清靜了。一切災患都沒有了,是妙,一切過患都沒有了,是最妙的地方。我們說這個世間有小叁災、大叁災,這些各式各樣的災都沒有了,離,離開一切災難。所以說滅靜妙離。

  

  道谛也四個行相,道如行出。道是能通達菩提的道路。通,能夠通行,能夠走的地方,能夠通行的地方叫道。如,這個道是如如,契合佛的真理的,叫如。行,正趨向涅槃,正是可以走向涅槃之道的,行得通的,叫行。能夠永出生死故出。這個道能夠永遠出離生死的,叫出。

  

  所以說,四谛有十六個行相。苦谛的無常、苦、空、無我;集谛的因、集、生、緣;滅谛是滅、靜、妙、離;那麼道谛,是道、如、行、出。那麼觀這個四谛十六行相。

  

  “此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四聖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谛,修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觀集聖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緣;觀滅聖谛,修四行相,滅靜妙離;觀道聖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都有了。那麼這十六行相的解釋,後邊要說,在《智品》要說,剛才已經念了一道了。

  

  那麼這個暖的這個時候,這個分位,就是它這個修行部位,它是比較時間長的,所以它可以很充裕的把四個谛都觀。十六個行相都修,四個谛,十六個行相,全部修起來,因爲時間很長,可以慢慢修了。

  

  

  

  

  次生頂亦然者,修暖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頂法。亦觀四谛,修十六行相,同前暖位,故言亦然。暖、頂二善根,俱名動善,可退動故,動善根中,頂爲最勝,如人頂故,名爲頂法。又忍位是進,暖位是退,此頂在進退兩際,猶如山頂,故名爲頂。

  

  那麼這個暖,把四谛十六行相,修得一定的層次以後,那就是産生一個善根了,又來了,這是一個頂。“修暖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滿時”,這個暖善根,當然分上品、中品、下品。從下品修到中品,從中品修到上品,等上品暖成就以後,那就一個質變,來一個頂,那就不是量變,成了另外一個善根,叫頂。有一個善根就生出來了,叫頂。這個善根,頂法,也是一樣。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同前暖位,故言亦然”,它也是同樣地修四聖谛,修十六個行相,跟前面的暖是同樣的,所以叫“亦然”,“亦然”就是頌裏那個話。 

  

  “暖、頂二善根,俱名動善,可退動故”,暖跟頂這兩個善根,都叫動善,雖然是善根,可以動的。怎麼動呢?退了,可以往前,又可以往後退。因爲可以退,叫動。

  

  “動善根中,頂爲最勝,如人頂故,名爲頂法”,這是爲什麼叫頂呢?它解釋兩個方式講。第一個暖,凡是前面的都是要退的。在進入暖,到頂這兩個善根,也是可以退的,所以叫動善,就是可以退的善根。那麼在可以退的善根裏邊,頂是最殊勝,因爲再進入忍的話,就不退了,那麼在可動的,可退的善根當中,最高那個就是頂。好比一個人的頂,在人的最高處,那麼這個頂位,就是在可動的,可退的善根裏邊是最高的一個,所以叫頂,這是安這個善根叫頂的一個理由,也就是它的一個因緣。這是一種說法。

  

  另外一個說法,“又忍位是進,暖位是退,此頂在進退兩際,猶如山頂,故名爲頂”,假使我們說一個人爬山,五臺山住過的人,這個經驗很豐富。你要到一個地方去,拼命往上爬,爬到頂了之後,那就是要麼往前,要麼往後,中間站在那裏,沒有那麼呆的人,一個頂山梁很窄的,尤其是五臺山的山梁上,風大得不好說,把人都要吹掉的。我們在五臺山,第一年去的時候,他們就叫人,大風的時候不要出去。有一個商人,做生意的,帶了個毛驢子,也是外地來的,對五臺山的風,情況不熟悉。在冬天,刮大風的時候,經過山丫口。丫口什麼呢?是兩個山,中間一個走道了,那這個丫口,四邊都是山頂住,風都往這個口道串過去,那風厲害得不得了。我們走過一次,不是最厲害的風,人在走,好象打仗沖鋒一樣的,走得很慢,前面的壓力很大,那麼看東西,好象在海裏邊看東西啊,都是波浪式的東西,走路是極慢。有一位,實在走不動了就爬過去的,他站在那裏,風的阻力太大了,只好爬了。那麼據說,那一次風更大,是不能走的。不能走的天氣,他外地人不知道,他在這個丫口走過去呢,第二天人不見了,人家到處找,四十裏外,雪堆裏埋在那裏,被丫口的狂風吹到四十裏外的雪堆堆裏,埋在裏邊去了,沒有了。這個就是風大。那麼這個是進退的中間一個口子。那麼這個是山頂,從這個修行的位置來說,從頂往前進就是忍,忍位是進,你要往前進,是忍,假使往後退,是暖,這個頂夾在中間,進退二際,好象山頂一樣的,要麼往前進,往前頭走了,要麼是害怕了,往後退,退回來了。那麼頂就是這麼一個東西,所以說進退之際,這是又一個解釋。

  

  一個說法,就是能動的善根裏邊,是高的,會退的善根最高的,好象人的頂一樣,最高部分。一個說,從頂這個部分,可以往前進進入這個忍,也可以往後退,退到暖,那就是進退之際。山梁上中間不會久住,我們說過,山梁是很小的一個梁口子,你不會呆在那裏的,風也很大,要麼往前走,要麼往後走,就是要麼往前進,到忍位,要麼往後退,到暖位。頂是一個中間的站口,進退二際。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後四者,暖頂二善根,初安足時,皆法念住,後增進時,通四念住。初安足者,謂此暖頂,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谛迹,名初安足,即初起也。謂見道中,唯法念住,以暖頂位,順見道故,故初安足,唯法念住,後增進時,稍容預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也。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後四者”,暖、頂這兩個善根,開始,“初安足時”,就是開始修的時候,就在法念住,那麼就是觀這些十六行相,要在法上觀。“後增進時,通四念住”,修到後來,增上的時候,四個念住可以一起觀,就是把身受心法,都用十六行相來觀。

  

  “初安足者,謂此暖頂,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谛迹,名初安足”,這裏是很道地,什麼叫初安足,他怕你不懂,就是說這個暖頂善根,以十六個行相來觀的時候,“最初遊踐”,最初好象是遊覽一樣的,最初到那些遊覽的時候,遊踐四聖谛迹,最初開始就是觀四聖谛的時候,叫初安足,就是初期,說了半天,就是開始觀了。

  

  “謂見道中,唯法念住,以暖頂位,順見道故,故初安足,唯法念住,後增進時,稍容預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也”,初修的時候,只修法念住,爲什麼?因爲暖、頂位,已經是需要進入見道的加行,是順了見道的,那麼見道的時候是只有法念住。所以說暖、頂,也是順著它,先修法念住。但是後來,這個力量增上之後,它時間也比較長了,可以比較容預,就是比較寬疏一點,也可以通修四念住。這就是說,修十六行觀的時候,下足,開始修,順了見道,法念住,那麼修到後來,力量大了,那麼時間也比較充裕了,那麼就開始四念住通修,這是暖頂兩個善根,是這麼樣子的。

  

  

  下面忍就麻煩了,忍裏邊,分下忍、中忍、上忍,每一個善根都有上中下。這個前面的上中下,暖頂的上中下,只是量的轉變,他修行的力量慢慢慢增上,質沒有什麼大變。而這個忍的上中下,卻裏邊變化很大,下中兩個忍,下忍,還跟前面差不多,但是中忍裏邊,就要減行、減緣。這個裏邊要緊縮,就是把它的能觀的力量,忍位的中位,就是要減行、減緣。

  

  減行、減緣的意思什麼呢?本來你觀四谛十六行相,欲界的四谛,有十六行相,那麼還要觀色、無色界的這個四谛,用類智觀,也是十六行相,一共叁十二個行相。那你一個觀的力量,要分叁十二個行相來修。到中忍的時候,要把力量集中起來,就是把緣叁十二行相,一個一個減下來,先是減到叁十一,叁十,二十九,二十八,這樣子一個個減,減到兩個行相,中忍就滿了。再上忍,一個行相,一刹那,一刹那的時間觀一個行相,那就是把整個的力量,集聚在一個點子上了。修觀,叫明點,最小的點子上,一個刹那,一個行相,這個力量就強得不得了。這是因爲要沖鋒啊,我們說見道就是沖鋒啊,見道是十五刹那,把八十八使全部要消滅的,那個力量是快得不得了了。轉*輪,就是“嘩”一轉的話,把八十八使全部催滅,那你這個力量,是閃電戰。你如果力量慢吞吞的,不行的,那就是說把它集中起來。所以說這個中忍的時候,減行、減緣裏邊,看起來,很麻煩,實際上…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