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法,至一刹那,名受等满,以非色故,无一极微”,你要观身,要观身念住圆满的时候,把身上的观了之后,粗的身观,乃至观到极小的一个极微,一个极微也观到它是空无常无我苦;乃至一刹那,把它分析的时间极短,每一刹那,每一刹那的变化,没有一个刹那不是一个空,无常,无我,这样子观身念住,如是把身念住观到这个程度,叫身念住观满了,圆满了。
受心法,它因为不是物质的,没有极微性,但是有刹那性,这个受,苦受也好,乐受也好,他把它一个时间的受把它缩小到短时间,短时间,再短,再短,只有一刹那,这一刹那的受,也离不开非常、苦、空、无我,那么这个时候,受念住,就算修圆满了。心法也是,要把它仅缩到一刹那,都是这样子观,这样子,身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才是够量了。因为这个受、心、法不是物质,所以没有极微性,当然只有一刹那性,时间性是有的,所以观到极短的一个刹那时间就算成就。
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者,出体也。念住有三:一、自性念住,以慧为体,此通三慧也,慧名念住者,谓由念力,令慧住境,或由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二、相杂念住,谓慧及相应,并俱有四相为体,互相杂故,名为相杂;三、所缘念住,谓身受心法为体,此是念住所缘境故。三中相杂,能断烦恼,以摄慧故,自性不能断惑,以太减故。夫断烦恼,必须慧解及俱有法,自性唯慧,故太减也。所缘念住,不能断惑,以太增故,有非俱有,故太增也。所缘念住,复有三种:一、缘自相续身,二、缘他相续身,三、缘自他俱相续身。其身受心法各有三,缘自他俱,相续异故。身受心法,四各有三,总成十二。
“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者,出体也”,就是说这个四念住的体是什么?“四念住有三”,这里我们说,念住有三种念住,这个一般书就不讲了。什么《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等等,他也给你来一个三十七道品,四念住等等,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给你也一个表上列一下,但是它不能详细说,只是介绍性的。广说,当然要专门的书,这里就给你开广了。
念住有三种,一种是“自性念住,以慧为体”,这个慧,闻思修慧都可以包在里边。“此通三慧也”,就是三个慧,闻思修都通的,只要是闻思修慧能做念住的自性,自性念住。“慧名念住”,这里解释,慧是慧心所,怎么叫念住呢?念住是念,慧,叫它安一个名字,叫念住,这是什么原因呢?“谓由念力,令慧住境”,由念的力量,使慧才住在这个境上,身受心法那个境,是靠念的力量,念力量强,慧才能住在境上观,所以说,以跟它极切近的,两个是相应法呢,同时在一个观里边,最接近的那个法来取它的名字叫念住,这是毗婆沙师,有部论师这么说的。“或由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这是世亲菩萨,他提的看法,因为慧的力量使念住在境里边,念能够,慧在观的时候,念能够明记不忘地住在境上,这个叫念住,反正是念令慧住也好,慧令念住也好,都是念住。那么这是以念的名词来安到慧上去,邻近释。
第二,“相杂念住,谓慧及相应,并俱有四相为体,互相杂故,名为相杂”,慧本身是自性念住,还有跟慧相应的心王心所,跟慧同时生起的生住异灭等等,这些跟慧心所互相同时生起,相杂,叫相杂念住。
第三,“所缘念住”,念住能缘的是慧跟那个相应俱有法,那么所缘,当然就是身受心法,所缘的境,所以说既然称念住,能缘所缘都包在里边,前面的自性念住,跟相杂念住,这是能缘的法。后面的所缘的境,所缘的念住,所缘的境,“谓身受心法为体”,这个所缘念住是身受心法为体。
所以说,你说念住的体是什么?那你要说什么念住,你说自性念住,“自性闻等慧”,自性念住的话,它以闻思修慧为它的体。“余相杂所缘”,余,离开自性念住,还有相杂、所缘念住的话,体就不一样了。“相杂念住”,就是既有自性的慧,又要有它相应的心王心所,也有生住异灭四相,至于所缘念住,那就是身受心法。所以说你笼统地说念住的体是什么,你肯定上当的。像这一类的问题,你就要问他。他问你:念住的体是什么?你就要问:你问的是什么念住?如果他是内行的,他说:我问的自性念住。如果他是外行的,这一句话把他问哑了:念住还有什么念住的?这个东西他根本就搞不懂去,那你一句话,就把他逼住了。所以说问题的问,问答的时候,就是要注意。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也可以大家来一个问答,就是这个人他听的时候是不是听清楚,你问他念住的体是什么?念住的体是慧心所。不对!我问的所缘念住是身受心法,不是慧心所,那你就输掉了。那么藏地的辩论,就是辩这些东西。
“此是念住所缘境故”,身受心法,“三中相杂,能断烦恼,以摄慧故,自性不能断惑,以太减故。夫断烦恼,必须慧解及俱有法,自性唯慧,故太减也”,这里说断烦恼,修四念住能断烦恼,断什么?断常乐我净的四个颠倒。那么断烦恼,到底哪个来断呢?我们说慧心所断烦恼,这是肯定的。偏偏不是!三个念住里边,真正能断烦恼的,是相杂念住,三个念住里边的相杂念住,是真正能断烦恼的。(131A)“以摄慧故”,因为它包含慧,实际上断烦恼是慧,慧是主力军,但是有了主力军,假使它是元帅,它是断烦恼的,单是一个元帅,光杆司令,没有兵的,你怎么断呢?你打仗打不来的,你总要有些部队,这个部队就是心王心所,其它的生住异灭等等法,这个是俱有法跟相应法。你如果一个慧心所,没有相应法,没有俱有法,你叫它去断烦恼,它就是光杆司令,它没有办法断的。这个相应俱有一起来了,海陆空就一起出发了,它当然能断烦恼,克敌制胜,打胜仗。所以说这个断烦恼,在三种念住里边,是相杂念住。实际上,自性念住,它只有一个慧心所,它独立不能生起来的。心王心所要生的时候,最起码十个大地法一定要生起来的,这个十个大地,跟心王决定共同生的,最起码也要生起来,我们以前讲过,最少十二个心所。那么这个慧心所生起,你说没有心王心所,没有俱有法,当然不可能的,所以真正断烦恼是相杂念住。真正学法相,就是把它辨清楚,单个的慧心所,它不能断烦恼,也不能单独生起。
“自性不能断惑”,自性念住不能断烦恼,为什么?“以太减故”,太少了,光秆司令,一个司令官,你去断烦恼打仗去了,这太少了,不够。“夫断烦恼,必须慧解”,固然断烦恼要有慧,慧及胜解,但是还要俱有法,还有部队,“自性唯慧”,自性,只有慧一个,只有司令官一个,它没有部队,太少了,那么自性念住不能断烦恼。
“所缘念住”为什么不能断烦恼呢?“所缘念住,不能断惑,以太增故”,太多了,“有非俱有”,第一个是太多,它东西太多,观的心所,心法,那里摆了很多的东西。再一个有非俱有故,它所缘的法,有的时候,根本跟能那个能缘的那些自性相杂念住不在一起,那怎么断烦恼呢?所以说,太增,它太多,要正是为相杂烦恼所缘,这个时候,才是断烦恼的,它不一定给它所缘,有的时候它可以通三世的,不一定给那些相杂念住所缘的,所以太增。一个是太减,一个太增。
“所缘念住,复有三种”,那么你修四念住的,所缘念住里边,又分三种,一个是“缘自相续身”,缘自己;二是“缘他相续身”,缘人家;第三是“缘自他俱相续身”,自他一起缘。所以说,所缘念住里边又分三种,缘自、缘他、缘自他。“其身受心法各有三,缘自他俱,相续异故”,观身也好,观受也好,观心也好,观法也好,都有三种所缘境,观自己的身受心法,观人家的身受心法,观一起的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四各有三,总成十二”,所以说身受心法四个,各有三种,那么三四一十二,总的是十二种。
说次第随生者,说四念住次第,随生先后也。谓身最粗,次受是粗,次心是粗,法最为细,摄涅槃故。随境粗者,应先观故,故身念住,最初生也。又论云:或诸欲贪,于身处转,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受,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惑未断,法中摄惑,故法第四也。故观受等,如是次第。
“说次第随生”,为什么四念住要身受心法来说呢?这我们在学《俱舍》,碰到好几次了,不管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四谛,都有它的一定的次第,不是乱的,不是随便说了算数,是有一定的规律才能说这个次第。它的次第,“随生先后也”,生起的先后。我们说身就是最粗,它是马上就给人家一个反映,就是一个身体。“次受是粗”,那么身体除开之后,再受心法三个里边,受是比较粗的。前面我们讲五蕴的时候,都讲过了,跟五蕴的次第差不多的。那么心,再稍微细一点。法是最细。
为什么法是最细?“摄涅槃故”,因为法,摄了最高的涅槃法在里边。涅槃法是至高无上最细的,最微细的,无为法,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你没有学过佛法,不知道什么东西。最微细的是法,因为它包含的有涅槃——最高的法。
“随境粗者,应先观故”,那么观的时候,当然从粗观起。你要开始学,你从细观起,那就是学法一样的,把最高的中观学起,最后学到这个《阿含经》,最踏实的那些根本教,那是颠倒!也就是学学问一样的,从最高的,大学的研究院学起,最后学到幼儿班,这个颠倒了。你大学毕业了,研究生,博士,硕士都有了,你还去念幼儿园干啥呢?所以人家从幼儿园开始,慢慢念上去。那么从粗的先观,粗的观完,慢慢,一点点深入细致的。所以呢,身最粗,要先观,再观呢,第二是受,再是心,最后是法。所以说,身念住,最粗要观,“最初生也”,观的时候,最粗生起的是身念住。 这是一个原因。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