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減一行,二個行,叁個行,都叫修四個行相。這就是得修的關系,所以得修、行修,詳細道理後頭說,但是它的一般的、起碼的要求,要懂到這一點。
于叁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擬入見道,故須留也。余叁十一,如名次第,從後向前,漸漸除之,緣既從後除之,行亦從後減也。
“于叁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擬入見道,故須留也”,叁十二行相,一個一個減,減到最後還留個尾巴幹什麼呢?你減完不是幹脆嗎?減完,空掉了,那不行的,見道的時候要觀的。我們佛教的見道,不是空空洞洞的,要有觀察的智慧的。這個智慧把它濃縮到一點,但是不能說不觀,一個也不觀,就沒有智慧了。沒有智慧,怎麼見道呢?釋迦太子,在修苦行,參訪那些外道,郁陀藍等等,都是當時外道的最高的頭子。一個是修無想定,一個是修非想非非想定,在外道裏邊是最高的。釋迦太子參訪了,也照他們的方法修,但是感到你是定,沒有智慧,只有止,沒有觀。沒有觀,你出不了生死。生死,要斷生死,要智慧觀的。照見五蘊皆空,才度一切苦厄。你單是定得到了,把它壓下去了,固然它現行沒有了,好象是平靜了,但種子還在,你沒有空掉它。一切苦厄,度不了。所以說,你一定要有觀的,沒有觀的話,空空洞洞,什麼都不觀了,見不了道。但是觀多了,心散亂了、力量薄弱,也見不了道。要留下一個,叁十二個行相留下一個行相,就是准備見道的。“擬入見道,故須留也”,因爲要准備見道,所以要留下一個。
“余叁十一,如名次第,從後向前,漸漸除之”,其余叁十一行相,根據它的名字的次第,就是非常、苦、空、非我,乃至道、如、行、出,根據它安排的次第,從後面減起,往前減,一點一點減掉。(132B)“緣既從後除之,行亦從後減也”,這個緣,就是說四谛所緣的境,從後邊除,這個行相也是從後除,它的次第都是從後向前除。
問:苦下一行,爲留何行?答:入見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謂是見行。見行有二,若著我者,留無我行;著我所者,即留空行。二者鈍根,鈍根亦二,我慢增者,留無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
“問:苦下一行,爲留何行?”那麼苦下邊一個行相,留的是什麼行相?是不是一定要留非常那個行相?它擺在第一嘛,後邊叁個要除掉了,它留下一個最初那個。
“答:入見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謂是見行。見行有二,若著我者,留無我行;著我所者,即留空行。二者鈍根,鈍根亦二,我慢增者,留無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這個不一定的,不一定留非常這個行相,就是看你是鈍根、利根。鈍根的要留下它特殊的行相,利根的要留下特殊的行相,都有一定的。那麼這裏就是鈍根、利根兩種,這兩種,鈍根有兩種,利根又分兩種。
那麼先說利根,一者利根是見行者。見道的人有兩種行者,就是愛行人、見行人,不是前面講過的嘛?愛行人,是信解行者,他是聽了人家的話,相信了,信佛的。見行人,根據自己看了道理清楚了,自己也能進入道的。
那麼見行人裏邊有兩種,一種是著我的,有執著有個我的主宰的人,那麼最後留下的,要留無我性。特別強調觀察這個東西,從這個地方下手,攻它的難點。假使這個執我所的,那留空性,空就是針對我所的。無我是針對著我的;空呢,是針對著我所的。所以說,假使是著我所的人,要留空性,假使著我的人,要留非我性。這是最後留下的行,根據根器來的。利根裏邊,也是看你是屬于哪一個根器?著我、著我所,有所分別。
那麼鈍根的呢,就是兩種,一種我慢的,要留無常性。你要我慢,無常,你慢什麼東西呢?什麼東西都無常的,你要有常嘛,才可以起慢了,你無常的,你慢什麼呢?今天是慢,明天沒有了,這一刹那在慢,你下一刹那沒有了,你慢什麼東西呢?假使是懈怠增,苦行,你要懈怠,這個苦得很。你懈怠下去,你受苦去了,趕快出來嘛,不要懈怠了。那麼著我慢的人,留個無常性,擺在最後觀;若著懈怠的人,就留個苦行。
這個裏邊我們也看出來了,懈怠的是鈍根,精進的是利根。這, 個一擺,很清楚。如果修行懈怠的,放逸的,拖拖拉拉的,人家也不好說你,你自己對著書一看知道,你是鈍根。鈍根怎麼辦呢?鈍根嘛,要練根啊,加緊努力。你說我鈍根,隨它去鈍,拖在後頭,那你永遠跟不上,人家見道了,成佛了,你還是老衆生,那有啥好呢?要他來度你了,他度你,你又是個鈍根,度也度不走,這個地藏菩薩,地獄救出來了,好容易救出來了,一會兒又進來了,怎麼?鈍根,又懈怠,又下去了,這樣子一天到晚在地獄裏打滾有什麼好處,趕快要進行起來,這個懈怠就是不精進了,就是不肯修頭陀行,不修四聖種,所以說苦行就是精進了。
這是一個,那麼就是說根據鈍根、利根來分留下最後一行是什麼。
又依西方德光論師,解減行雲:欲苦四行,從後除之,如留無常,入見道者,先減非我,次減空,後減苦;若留苦行,入見道者,先減非我,次減空,後減無常;若留空行,入見道者,先減非我,次減苦,後減無常;若留非我,入見道者,先減空,次減苦,後減無常。
下邊一個,德光論師,西方的,東方是迦濕彌羅,西方,西方有部,一個德光論師,他說,減行,他的減行,更把它細致一點。
“欲苦四行,從後除之”,欲界的苦谛,有四個行相,從後邊除。假使留無常的,假使這是鈍根,著我慢的,那麼無常行要留的。“入見道者”,這個時候,入見道的人,假使從欲界的這個苦谛來說了,先是減非我,後面除起,再除空,再減苦,這是按了順序來的。假使他是懈怠的人,鈍根,那麼它苦擺在最後,要留住的。那麼你減的時候,先減非我,最後先減,再減空,也是後頭的,本來要減苦了,苦要留的,那麼減無常,苦就不減了。所以說,它減的方式,就是這樣子減。
“若留空行,入見道者,先減非我,次減苦”,空要留的,那麼就往上退,把苦減掉,最後呢,無常,空就是留在那裏,要保留見道的。那麼假使要非我行相的,這是利根的,著我的那個人,非我要把它留住的。那麼要先要減空,非我是最後一個不減,空減掉,苦減掉,最後無常減掉,非我留住。
減欲苦谛,四行既然,減余七谛,四行亦爾,謂余七谛,各有四行,與此欲苦,四行相屬,如名次第,擬宜相當,以說其減;且如無常入見道者,于上界道,先減出,次減行,次減如,後減道,以道屬無常,故後減也;若以苦行,入見道者,于上界道,先減出,次減行,次減道,後減如,以如屬苦,故後減也;若以空行入見道者,于上界道,先減出,次減如,次減道,後減行,以行屬空,故行後減也;若以非我入見道者,于上界道,先減行,次減如,次減道,後減出,以出屬非我,故後減也。減余六谛,各四行相,准前說之。
“減欲苦谛,四行既然,減余七谛,四行亦爾”,欲界的苦谛。這個東西,如果你要看文字,是很繁複,把原則掌握到,一點也不難。我們掌握這個原則,不要從文字上來。原則掌握好,不要背的,你自己隨口就說出來,不會錯的,這個原則掌握不會錯。他是欲界先做個樣子給你看,然後後邊的集滅道這個谛,減的時候,也是根據這個樣子減,他下頭先舉個例。
“謂余七谛,各有四行,與此欲苦,四行相屬,如名次第, 擬宜相當,以說其減”,那麼欲界四個行相,其余叁個谛也都有四個行相。假使上下的話,是七個谛,各有四個行相,它們是互相對稱的。那麼怎麼說呢?還是看那個表,苦谛的非常,是對集谛的因,對滅谛的滅,對道谛的道。欲界的苦,對了集谛的集,對了滅谛的靜,相對一個道谛的如。欲界的空,相對于集谛的生,滅谛的妙,道谛的行。欲界的非我,相對于集谛的緣,滅谛的離,道谛的出。
這個原則掌握好。假使說欲界的利根,非我的行相要留住的,那麼先減苦,後減空,再減一個非常,留一個非我。那麼集谛裏邊怎麼減呢?也要先減生,後減集,再減因,最後減緣,對稱的減。苦谛減空,集谛就要減生,滅谛要減妙,道谛減行,苦谛減苦的話,集谛要減集,滅谛要減靜,道谛要減如。這樣子對稱的減,這個原則掌握好就完了。你要看這個一行行字,那是夠啰嗦的,那麼我們再從這個原則掌握好,再看它的疏,也就解決了,不難。
欲谛的四行亦然,欲界的四個行相是這樣減,其余的七個谛,四個行相減也同樣。“謂余七谛,各有四行,與此欲苦,四行相屬”,就是互相對稱地看。“如名次第”,按了次第,“擬宜相當”,挨了次第,一個對一個,一個對一個配起來,以說其減,這樣來說減,那麼舉個例。
“且如無常入見道者”,這是最鈍根的,以一個無常見道的,以上界的道谛,從後頭減到前頭了,無常是相當于道的,所以道減了最後,先減出,再減行,再減如,最後減道,“以道屬無常”。它這個道是無常,要留的,擺在最後減。先減的是非我,非我相當于出,再減的是空,空相當于行,再減的是苦,苦相當于如,最後這個不減的無常,相當于道,道最後減。“以道屬無常”,故最後減也。
“若以苦行入見道者”,假使你以苦要見道,要留苦谛的。那麼上界的道,先是出減掉,後是行減掉,再這個苦相當的是如,如就不要減,先減道,再減如。因爲是相稱的,是苦跟如相稱的。苦既然留,下邊一個道裏邊的如,最後除。“以如屬苦”,因爲如跟苦兩個相對的,所以最後滅。
假使以空行見道的,要留空的,那麼上界的道谛,先減出,下面一個行,就不減了,擺在最後減,再減如,再減道,最後減行,因爲空跟行相當…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