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要留的,下邊空最後。下邊的這個行,是最後除。“故行後減也”,以行屬空故,行跟空兩個相對的,所以行最後滅。
假使以非我行相而見道的,那麼上界的道,這個出最後除。先減行,再減如,再減道,最後減出。這個次第是根據欲界的苦谛的次第來安排。
這個原則掌握好了,也不難。如果原則掌握不好,你說啥東西,我不知道,腦筋裏沒有這個東西,只聽到你在那裏砰砰啪啪,說了半天,不知道啥東西。那麼仔細看一看,沒有搞清楚的,討論的時候,就是一個機會,把它搞清楚。這個減行、減緣,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它減的裏邊,有規律性。這個規律性,好象是更麻煩一些,但是也不見得太麻煩。那麼這個就是,減行減緣的事情都說完了。
爲攝前義,總舉論雲:謂瑜伽師,于色無色,對治道等等余七谛,一一聖谛行相叁十二行所緣上七谛漸減漸略明減義也。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谛境,齊此已前,名中忍位。從此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剎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續故解雲:唯有一念,故不相續,已上論文,義如前說也。
“爲攝前義,總舉論雲”,爲了把前面的意思總攝一下,論裏邊說了一句總結的話。“謂瑜伽師,于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聖谛行相所緣,漸減漸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谛境,齊此已前,名中忍位。從此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刹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續故”,這裏,總的是這句話。
《俱舍論》總結,有瑜伽師,“于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聖谛行相所緣,漸減漸略”,這是解釋減緣減行的一個總結的話,這個話很略。我們把前面懂了的話,一看很清楚,前面不懂的話,你這句話看了,不曉得說什麼。他說,瑜伽師,修定的人,他在減行減緣,先從上界的道谛開始,色、無色界的道谛開始。“道等”,等就是等其它的七個谛,每一個聖谛,它的行相所緣,挨次挨次地減,越減越略,越減越略,就是這個總結這麼一句話。
實際上,這個總結的話太含蓄了,我們看不出來的。還是前面的規律把它掌握好,也不見得很繁。如果你規律掌握不好的話,他減行減緣講了這一張,他不過舉了幾個例,沒有把整個的叁十二行相全部講出來。如何減鈍根、利根,它的次第,又是舉了一個欲界的苦,跟色界、無色界的道谛,中間的還有六個谛都沒有說。如果把八個谛一起說完的話,恐怕起碼要好幾張紙,一堆。這麼一堆,你看起來,更莫名其妙,看這麼一大堆的差不多的話,盡說盡說的,說啥東西不曉得。那麼這規律性掌握好了,這些話,你自己也寫得下來,你可以把它寫得很多很多的。一個谛一個谛,仔細說好了,寫幾張紙寫得下來的。但是這個規律掌握好了,不難的。好了,這個就是把中忍的事情講完了。
那麼慢慢減,慢慢減了,減到只有兩個念,就是欲界的苦谛,一個要留的,一個還准備要減的。假使說留無常的,那麼就留下苦跟無常兩個行相,兩行兩刹那心,這個時候,中忍位滿了。中忍位,在此以前,都叫中忍,這個中忍無間。無間就是中間沒有隔開什麼,馬上挨著次第下去的,上忍。從此位無間,這個位直接上去,就是起一個殊勝的善根。它前面是量變了,一點縮一點縮,越縮越濃,越縮越濃,力量越縮越強,縮到最後一行一刹那的時候,來個突變,這個不是中忍了,是上忍了,這個上忍的只有一行一刹那。
“此善根起,不相續故”,這善根起了之後,沒有連續性的,只有一刹那,這一刹那馬上進入世第一。世第一一刹那,馬上見道,這快得不得了了,這是閃電戰,不好等待的,一等待就完了,不好抽出時機。那個時候,就是到上忍的時候是關鍵時刻,只有一刹那不相續的。
“解雲:唯有一念,故不相續”,只有這麼一個念,沒有第二個念的。上面是《俱舍論》的原文。
世第一亦然者,從上品忍無間,生世第一法,此世第一,唯緣欲苦,唯有一行一剎那心,同前上忍,故言亦然。此有漏故,名爲世間;于世間中,是最勝故,名爲第一;此世第一,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見道生,故名最勝。
這個上忍過了之後,又起個突變,叫世第一。
“世第一亦然者,從上品忍無間,生世第一法,此世第一,唯緣欲苦,唯有一行一刹那心,同前上忍,故言亦然”,這個頌詞的“亦然”,就是說世第一這一位,它的行相、所緣,跟上忍一樣,只緣欲界的苦谛,也只起一個行相,一刹那的心,這是亦然。
“此有漏故,名爲世間”,那麼這個善根爲什麼叫世第一呢?此有漏故,名爲世間。到此爲止,這個法還是有漏法,叫世間。世間是有漏,這個前面《界品》就講過。
“于世間中,是最勝故,名爲第一”,但是雖然它是有漏的,但是有漏當中是最殊勝的,叫世第一。一切世間法,最殊勝第一名的,就是它。因爲它再上去,無漏來了,在世間的有漏法來說,它最高無上,所以世第一。
“此世第一,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見道生,故名最勝”。你說這個世間法,它最殊勝,殊勝在哪裏呢?所以說我們學《俱舍》都是追根到底的要問的。
希望你們在討論的時候,也追追根,不要說,“這個對的,這個是這樣子的”,“啊,對,對的,對了”。爲什麼這樣子的,你問問。爲什麼這樣子,人家給你解釋。爲什麼又這樣子的?要幾個爲什麼,你的思想才能深入,印象也能深刻。你說這是怎麼的,怎麼的,怎麼的,怎麼的,永遠是被動的,兩下就忘掉了,你去試試看嘛。我問你說行相減是怎麼減的?這麼減的,對了,沒有動腦筋,明天再問你們,忘了。很多人在考試的時候考一百分,都是寫得,題得答好了。出了考場,一下子一塊石頭放下了。再問問他看,一小半忘掉了。再過兩天,一百分裏邊,最多考個叁十分,忘完了。這個應付考試的,死記硬背沒有用的。
爲什麼叫最勝?“此世第一,有士用力”,這個世第一法有一種力量,産生一個士用果。“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見道生”,本來一切法,有漏法是同類因生同類因,有漏生有漏,善的生善的,這叫同類因,但是它是有漏法,卻能夠無間引出一個見道的無漏法來,殊勝也殊勝在這裏。無始以來是有漏的,這一下子引出無漏來了,五類分別門裏的刹那性就是這個東西。這一刹那出來之後,苦法忍,從來沒見過的。無始以來沒有見過的,無漏法,來了。本來是凡夫,這個時候聖者了,超凡入聖,就是這個關鍵。那麼現在有很多人都說超凡入聖,什麼什麼說了半天,追求這個就是超凡入聖。你沒有這個,永遠是凡,不是聖。這個關鍵就在這裏,所以說世第一這個刹那性的可貴也就是把我們整個的一個有情的生命,劃成兩半,前面是有漏的,都是流轉生死的,都是受苦的,後面的無漏道生了之後,那就天天向上,乃至證到無上正等菩提,都是這個時候開始,無漏法,見道開始。所以這個是世間上說,因爲它有這個力量,在一切世間法的有漏法中間,其它都沒有這個力量,所以它是最殊勝,最勝,世第一。
這個四加行的一些行相,那些觀法講完之後,要講它的體性。
皆慧五除得者,出體。此暖等四,念住性故,皆慧爲體,若並助伴,皆五蘊性有定共戒,名爲色蘊,余四可知,此暖等四,有能得得,助伴體中,得非暖等,四善根體,故言除得。出見道後,有法後得,得此暖等,暖等上得,聖容現行。若此暖等,以得爲體,豈有聖者,暖等善根,重現前耶?謂暖等四聖道加行,得聖果已,理不合起,故暖等體,非是得也。
“皆慧五除得”,它的體,出體。“此暖等四,念住性故,皆慧爲體”,這個暖、頂、忍、世第一,它們都是屬于四念住的,都是以慧爲體,他修四谛十六行相,也是修四念住,以四谛十六行相來觀身、觀心、觀受、觀法。這樣子觀,所以總的來說,屬于四念住性的,所以跟四念住一樣,皆慧爲體的,這個不說也知道。觀法,你要起觀,都是慧在觀。
“若並助伴,皆五蘊性”,假使跟它的助伴,就是說俱有法、相應法來說,那五個蘊都全的。那麼這裏特別強調一下,它都是觀行裏邊,在心裏,定中的事情,怎麼有色法?這個色法什麼?定共戒。這是他還沒有到無漏,道共戒還沒起來,他是入定,世第一。這個暖頂忍世第一,決定是在定中才得到,沒有入定不會得到的。那麼前面的五停心觀,跟那個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基本上也得定。利根都得定了,鈍根的,允許他,還在思所成慧,還沒有達到修成慧,定還沒有得到。所以說十地,五地,都包欲界。那麼進入暖位,決定是入定的。所以說,世間上很多人,他說他開悟了,這裏也來過一個居士,他說開悟了,那麼看他有沒有得定呢?你不要說開悟,開悟就是見道,沒有開悟之前,在暖、頂、忍、世第一的時候,決定要得定,最起碼的是未到地定,也是世間定,未到地定得到之後,欲界的煩惱基本上除掉了,什麼瞋恨心,什麼這個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等等,欲貪,這些都沒有了。如果你還有世間的那些心,瞋恨心也有,你說你開悟了,這個話就不好說了。所以說,看一個人真開悟,假開悟,從這裏,不要說祖師來印證,我們從旁邊看看你像不像,這個也是簡別的一個方式。
這裏,我們說,暖、頂、忍、世第一,都是定中的事情。所以說,他有定共戒,色蘊是定共戒,其余五蘊,它是慧爲體。那麼心王心所,心王就是識蘊。相應心所裏邊的,受蘊、想蘊,受心所、想心所都有的,這是大地法,每一個心都會有它的。其它的相應法裏邊,還有相應的心所法,還有不少,這是行蘊。所以說五蘊俱全的,所以說助伴來說,相應法、俱有法來說,它是五蘊全的。但是要除掉一個得,得要除開,爲什麼除下邊要…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