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34

  ..续本文上一页,空要留的,下边空最后。下边的这个行,是最后除。“故行后减也”,以行属空故,行跟空两个相对的,所以行最后灭。

  

  假使以非我行相而见道的,那么上界的道,这个出最后除。先减行,再减如,再减道,最后减出。这个次第是根据欲界的苦谛的次第来安排。

  

  这个原则掌握好了,也不难。如果原则掌握不好,你说啥东西,我不知道,脑筋里没有这个东西,只听到你在那里砰砰啪啪,说了半天,不知道啥东西。那么仔细看一看,没有搞清楚的,讨论的时候,就是一个机会,把它搞清楚。这个减行、减缘,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它减的里边,有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好象是更麻烦一些,但是也不见得太麻烦。那么这个就是,减行减缘的事情都说完了。

  

  

  

  

  为摄前义,总举论云:谓瑜伽师,于色无色,对治道等等余七谛,一一圣谛行相三十二行所缘上七谛渐减渐略明减义也。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圣谛境,齐此已前,名中忍位。从此位无间,起胜善根,一行一剎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续故解云:唯有一念,故不相续,已上论文,义如前说也。

  

  “为摄前义,总举论云”,为了把前面的意思总摄一下,论里边说了一句总结的话。“谓瑜伽师,于色无色,对治道等,一一圣谛行相所缘,渐减渐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圣谛境,齐此已前,名中忍位。从此位无间,起胜善根,一行一刹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续故”,这里,总的是这句话。

  

  《俱舍论》总结,有瑜伽师,“于色无色,对治道等,一一圣谛行相所缘,渐减渐略”,这是解释减缘减行的一个总结的话,这个话很略。我们把前面懂了的话,一看很清楚,前面不懂的话,你这句话看了,不晓得说什么。他说,瑜伽师,修定的人,他在减行减缘,先从上界的道谛开始,色、无色界的道谛开始。“道等”,等就是等其它的七个谛,每一个圣谛,它的行相所缘,挨次挨次地减,越减越略,越减越略,就是这个总结这么一句话。

  

  实际上,这个总结的话太含蓄了,我们看不出来的。还是前面的规律把它掌握好,也不见得很繁。如果你规律掌握不好的话,他减行减缘讲了这一张,他不过举了几个例,没有把整个的三十二行相全部讲出来。如何减钝根、利根,它的次第,又是举了一个欲界的苦,跟色界、无色界的道谛,中间的还有六个谛都没有说。如果把八个谛一起说完的话,恐怕起码要好几张纸,一堆。这么一堆,你看起来,更莫名其妙,看这么一大堆的差不多的话,尽说尽说的,说啥东西不晓得。那么这规律性掌握好了,这些话,你自己也写得下来,你可以把它写得很多很多的。一个谛一个谛,仔细说好了,写几张纸写得下来的。但是这个规律掌握好了,不难的。好了,这个就是把中忍的事情讲完了。

  

  那么慢慢减,慢慢减了,减到只有两个念,就是欲界的苦谛,一个要留的,一个还准备要减的。假使说留无常的,那么就留下苦跟无常两个行相,两行两刹那心,这个时候,中忍位满了。中忍位,在此以前,都叫中忍,这个中忍无间。无间就是中间没有隔开什么,马上挨着次第下去的,上忍。从此位无间,这个位直接上去,就是起一个殊胜的善根。它前面是量变了,一点缩一点缩,越缩越浓,越缩越浓,力量越缩越强,缩到最后一行一刹那的时候,来个突变,这个不是中忍了,是上忍了,这个上忍的只有一行一刹那。

  

  “此善根起,不相续故”,这善根起了之后,没有连续性的,只有一刹那,这一刹那马上进入世第一。世第一一刹那,马上见道,这快得不得了了,这是闪电战,不好等待的,一等待就完了,不好抽出时机。那个时候,就是到上忍的时候是关键时刻,只有一刹那不相续的。

  

  “解云:唯有一念,故不相续”,只有这么一个念,没有第二个念的。上面是《俱舍论》的原文。

  

  

  

  

  世第一亦然者,从上品忍无间,生世第一法,此世第一,唯缘欲苦,唯有一行一剎那心,同前上忍,故言亦然。此有漏故,名为世间;于世间中,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世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见道生,故名最胜。

  

  这个上忍过了之后,又起个突变,叫世第一。

  

  “世第一亦然者,从上品忍无间,生世第一法,此世第一,唯缘欲苦,唯有一行一刹那心,同前上忍,故言亦然”,这个颂词的“亦然”,就是说世第一这一位,它的行相、所缘,跟上忍一样,只缘欲界的苦谛,也只起一个行相,一刹那的心,这是亦然。

  

  “此有漏故,名为世间”,那么这个善根为什么叫世第一呢?此有漏故,名为世间。到此为止,这个法还是有漏法,叫世间。世间是有漏,这个前面《界品》就讲过。

  

  “于世间中,是最胜故,名为第一”,但是虽然它是有漏的,但是有漏当中是最殊胜的,叫世第一。一切世间法,最殊胜第一名的,就是它。因为它再上去,无漏来了,在世间的有漏法来说,它最高无上,所以世第一。

  

  “此世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见道生,故名最胜”。你说这个世间法,它最殊胜,殊胜在哪里呢?所以说我们学《俱舍》都是追根到底的要问的。

  

  希望你们在讨论的时候,也追追根,不要说,“这个对的,这个是这样子的”,“啊,对,对的,对了”。为什么这样子的,你问问。为什么这样子,人家给你解释。为什么又这样子的?要几个为什么,你的思想才能深入,印象也能深刻。你说这是怎么的,怎么的,怎么的,怎么的,永远是被动的,两下就忘掉了,你去试试看嘛。我问你说行相减是怎么减的?这么减的,对了,没有动脑筋,明天再问你们,忘了。很多人在考试的时候考一百分,都是写得,题得答好了。出了考场,一下子一块石头放下了。再问问他看,一小半忘掉了。再过两天,一百分里边,最多考个三十分,忘完了。这个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没有用的。

  

  为什么叫最胜?“此世第一,有士用力”,这个世第一法有一种力量,产生一个士用果。“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见道生”,本来一切法,有漏法是同类因生同类因,有漏生有漏,善的生善的,这叫同类因,但是它是有漏法,却能够无间引出一个见道的无漏法来,殊胜也殊胜在这里。无始以来是有漏的,这一下子引出无漏来了,五类分别门里的刹那性就是这个东西。这一刹那出来之后,苦法忍,从来没见过的。无始以来没有见过的,无漏法,来了。本来是凡夫,这个时候圣者了,超凡入圣,就是这个关键。那么现在有很多人都说超凡入圣,什么什么说了半天,追求这个就是超凡入圣。你没有这个,永远是凡,不是圣。这个关键就在这里,所以说世第一这个刹那性的可贵也就是把我们整个的一个有情的生命,划成两半,前面是有漏的,都是流转生死的,都是受苦的,后面的无漏道生了之后,那就天天向上,乃至证到无上正等菩提,都是这个时候开始,无漏法,见道开始。所以这个是世间上说,因为它有这个力量,在一切世间法的有漏法中间,其它都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它是最殊胜,最胜,世第一。

  

  这个四加行的一些行相,那些观法讲完之后,要讲它的体性。

  

  

  

  

  皆慧五除得者,出体。此暖等四,念住性故,皆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蕴性有定共戒,名为色蕴,余四可知,此暖等四,有能得得,助伴体中,得非暖等,四善根体,故言除得。出见道后,有法后得,得此暖等,暖等上得,圣容现行。若此暖等,以得为体,岂有圣者,暖等善根,重现前耶?谓暖等四圣道加行,得圣果已,理不合起,故暖等体,非是得也。

  

  “皆慧五除得”,它的体,出体。“此暖等四,念住性故,皆慧为体”,这个暖、顶、忍、世第一,它们都是属于四念住的,都是以慧为体,他修四谛十六行相,也是修四念住,以四谛十六行相来观身、观心、观受、观法。这样子观,所以总的来说,属于四念住性的,所以跟四念住一样,皆慧为体的,这个不说也知道。观法,你要起观,都是慧在观。

  

  “若并助伴,皆五蕴性”,假使跟它的助伴,就是说俱有法、相应法来说,那五个蕴都全的。那么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它都是观行里边,在心里,定中的事情,怎么有色法?这个色法什么?定共戒。这是他还没有到无漏,道共戒还没起来,他是入定,世第一。这个暖顶忍世第一,决定是在定中才得到,没有入定不会得到的。那么前面的五停心观,跟那个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基本上也得定。利根都得定了,钝根的,允许他,还在思所成慧,还没有达到修成慧,定还没有得到。所以说十地,五地,都包欲界。那么进入暖位,决定是入定的。所以说,世间上很多人,他说他开悟了,这里也来过一个居士,他说开悟了,那么看他有没有得定呢?你不要说开悟,开悟就是见道,没有开悟之前,在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决定要得定,最起码的是未到地定,也是世间定,未到地定得到之后,欲界的烦恼基本上除掉了,什么瞋恨心,什么这个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等等,欲贪,这些都没有了。如果你还有世间的那些心,瞋恨心也有,你说你开悟了,这个话就不好说了。所以说,看一个人真开悟,假开悟,从这里,不要说祖师来印证,我们从旁边看看你像不像,这个也是简别的一个方式。

  

  这里,我们说,暖、顶、忍、世第一,都是定中的事情。所以说,他有定共戒,色蕴是定共戒,其余五蕴,它是慧为体。那么心王心所,心王就是识蕴。相应心所里边的,受蕴、想蕴,受心所、想心所都有的,这是大地法,每一个心都会有它的。其它的相应法里边,还有相应的心所法,还有不少,这是行蕴。所以说五蕴俱全的,所以说助伴来说,相应法、俱有法来说,它是五蕴全的。但是要除掉一个得,得要除开,为什么除下边要…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