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3

  ..续本文上一页讲这一些,四谛。

  

  “及苦集世间”,就是苦集二谛,这个前面都讲过。苦集二谛属于世间法的,灭道二谛属于出世间的。这一共有四个谛,那么在前面都讲过。

  

  现在我们再把它整理一下。“有漏无漏法”,一切法分两种,一种是有漏的,一种是无漏的,也就是要叫我们舍有漏的,取无漏的。那么无漏的法里边有几种?两种:一种是无漏的有为法,道谛,道谛是有为法,有为法有生住异灭的,有造作的;一种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没有生住异灭,没有造作的。那么无漏法,包含道谛跟灭谛——就是无为法,有为的道谛跟无为法的,都是属于无漏法。那么这个苦集二谛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说有造作的,有生住异灭的,但是它是有漏的,是烦恼随增的。所以这个里边,牵涉到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四个名相。这个名相又是交叉的,我们说有为法有几种?苦、集、道都是有为法,修的道也是有生住异灭的;证到的灭谛,这个无漏法是无为的。所以说,四谛里边三个谛是有为,一个谛是无为。但是有漏、无漏来说,苦集二谛是有漏的,要随增烦恼的;灭道二谛是无漏的,是不随增烦恼的,是清净的。

  

  所以说,在《俱舍论》的开端,“有漏无漏法,无漏谓道谛”,这个颂很简单,新来的你们就翻到《俱舍论》的开端,“有漏无漏法”,这个把它看一看,然后把这个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的界限搞清楚,这很简单。我们学到现在的人,这个东西不要提了,脑子里就有这么东西,给你画好表了。那才来的,那就自己看一看,把这些基本的法相,把它理解一下。就是有漏法的范围跟无漏法的范围,有为法的范围,无漏法的范围互有判摄。假使我问个问题:有为法是不是有漏的?你怎么回答?有为法不一定有漏,道谛是无漏的,所以说要反过来说。这个有为法里边,有有漏,也有无漏,那么无为法,决定是无漏的。无漏法是不是无为的?也不好说,无漏法也有有为的,不一定是无为的,无为法固然是无漏,但是有为法里边道谛也是无漏的。

  

  所以这些问题,反反复复的,这一方面是把法相搞清楚,另一方面是锻炼,开发你们的智慧。希望你们在这个讨论的时候,要把这些问题反复地自己问答一下,就一方面把界限搞清楚,另一方面也锻炼自己的智慧,这就是速疾智。我们念《真实名经》的目的就是速疾智,一个问题来了马上就可以把它搞得很清楚,马上回答,不要考虑,甚至于你的话还没有说完,我全部知道了,该怎么回答,等你话一停,我马上回答你,击中要害,把你打下去,把你辩输。

  

  这个就是学因明要结合起来的,一方面求《真实名经》红黄文殊菩萨的加持;一方面还得要学因明。但是学因明,没有法相的内容,逻辑有了,法相没有,还是没有用的。我们以前也有几个同学,他来不及抓因明去了。你法相还没有学好,你辩起来,你架子是有了,但是你没有内涵的,你怎么辩呢?还辩不来的。法相充实之后,再加因明,再加红黄文殊菩萨的加持,那个你辩,速疾智就来了,辩论就是没有话说了。

  

  我们再讲一个公案,以前五台山的佛教副会长,正会长是海公上师,副会长是一个藏人,蒋白杨喇嘛。海公上师是不大去开会的,五台山的会议他不太参加。参加开会的那些佛教协会成员就跟我们说,这个绛白杨喇嘛很厉害,他讨论的时候都是沉着,听人家说,不轻率地自己发言,等到他胸有成竹发言的时候,他说的话没有哪个可以把他推倒。他是学过因明的,不但是说话有技术,而且还要先采纳人家的,归纳人家的意见,对的、错的,把它弄好,然后打下去。这个属于辩论的问题。那么第一步要把法学好,再第二步的辩论。好,今天讲这里。

  

  

  

  

  

  

  

  第一百一十讲

  

  (第322页上第13行至第324页上第7行)

  

  《俱舍论颂疏》。昨天,我们开始讲《贤圣品》,那么中间我们补充一个资料,就是“贤圣”的问题。什么叫贤?什么叫圣?它的内涵讲过了。具体指哪一些?那么今天我们表上就把它列出来。在一般地说,《俱舍论》里边讲的是七贤七圣,也有讲七贤八圣。

  

  

  那么这个七贤,他的地位就是,五停心观这个开端(这都是入了定的,没有入定之前的,都不在里边,得了定以后,修五停心观的部位开始,这是七贤的开端),修不净观、数息观乃至慈心观、界差别观等等,假使修这个的时候,就是进入七贤的位。别相念住,就是四念住,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四念住。别相念住,就是分别地观,身、受、心、法分别观,这是开始,因为力量弱的,分开来观。总相念住,就是合拢来观,这个是属顺胜解脱分的阶位。

  

  (125B)下边是暖、顶、忍、世第一,这是加行位,法相名词叫顺决择分。

  

  下边八圣。初果向这是见道的时候,属于见道,到了第十六刹是初果,那是修道开始,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这属于修道的位。最后第四果,阿罗汉果,那是无学道。这是从声闻乘的。佛的大乘,那就是说,三十四念住都在一座里边完成,最后得无学道,成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在这些果位,在一刹那的,在最后金刚喻定的时候,全部超越,最后达到,把习气也灭掉,达到无上正觉的大位。那是很快地超越的,不像这个里边挨着次第,一个一个来的,那么这里是讲的挨次第的,比较明白一点,先把次第的先立开来。那么这是七贤八圣。

  

  《俱舍论》一般说七贤七圣,那是在后头要讲的,后头讲的七贤七圣的话,七贤是一样的。七圣是随信行、随法行,这是见道的钝根、利根。随信行,听了人家的话相信了就修行的。随法行,自己有主宰,自己知道这个法,认识清楚了之后,修行的。这是见道的时候两种。修道的时候,信解、见至,这后头都要讲,信解,见至。这是钝根的进入,随信行到信解;随法行,上去的是见至。最后到成阿罗汉的时候,钝根是慧解脱,就是烦恼灭掉了,但是定的障还有,三明六通没有成就。利根的是俱解脱,三明六通全部具备,不但是烦恼断。再么中间加一个身证,不还果,证到灭尽定的。灭尽定就是破定障的,如果不修灭尽定的话,这个定中的障没有除,三明六通是得不到的。那么得了灭尽定之后,然后解脱的,不但是慧的烦恼障把它解除了,定障也除了,定慧两个都除了,叫俱解脱。那么这样是一共七个圣,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一般说是七贤七圣,这里我们说的七贤八圣,以四果四向来用,这两个都可以。

  

  那么中间顺解脱分,对佛或者是独觉在面前,施一份食,或者是持一个戒,发愿将来成菩提,这个时候开始,就是顺解脱分善根有了,那就进入资粮道。顺解脱分,是资粮道的后部分了。前面,是还没有得定,就是种植少分的善根,就进入胜解脱分的资粮道。到资粮道快成熟了,就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已经入了定),总相念住,这是属于顺解脱分的七贤这一部分。这个七个,有的时候也叫七加行,把这个也属于加行,也可以。但是有的,就是七贤里边顺解脱分三个、顺决择分是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这是四个加行,顺决择分。顺解脱分,你种了解脱的善根,已经有解脱的希望。顺决择分,马上就要见道了。决择分就是见道,决择就是圣道,圣道有决择的功能,决择中间的一分,就是见道。那么这个暖顶忍世第一,已经顺了决择分,顺见道,马上就要见道的,是见道的前阶段,所以说叫四加行。

  

  下边是修道,以五道来说,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七贤八圣。《贤圣品》主要是指这个贤,具体的就是说七个贤,八个圣。那么它的解释,贤谓贤和,圣是圣正。这个昨天讲过,就不讲了。

  

  那么里边还要补充一点,因为昨天他们提条子来,临时提的,不便在课上翻资料,上课的时候不能耽搁时间,那么今天我们再重复一下,就是灭道智能够断上二界的那个问题。这个前面有的,那个颂可能有些人翻过,就是“缘道六九地,由别治相因”,这里边全都讲了1。

  

  他这里说,“由别治者,谓类智品,不治欲界,名别治也。虽法类智亦互相因,而类智品不治欲界”,这个不去管它,类智品不治欲界,这个摆在后头还要讲。“论云:法智品既能治色、无色,彼应为八地各三所缘”,下边又说,“非此皆能治色、无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对治故。又论云:亦非全能治色无色,不能治彼见所断故”,那就是说法智品道,也能治色、无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不是绝对的,苦、集下边的法智品是不能断的,上界的,而灭、道下的是能断,这个小字。“解云”,这我记得是讲过的。上界的苦、集细,欲界的苦、集粗,那么断欲界的苦、集智,不能断上界的苦、集,缘粗的不能缘细,不能断细。但是反过来,这个缘灭、道的法智,因为欲界的灭、道细,上界的灭、道粗,“缘细可以断粗”,所以灭、道法智能治上也,那就是说解释这个问题,法智能断三界的修、见修惑。那就是说灭道二智能够断上二界,不但能断欲界的修断惑,也能断上二的修所断的惑。这是讲完了。

  

  那么后边还有一个依据,我们再翻到后头,我们还没有讲,但是也可以翻一下,这个也讲得比较更明显的。这个前后都互相互照的,第二十六卷的颂,“智于四圣谛,知我已知等,不应更知等”,这个找到没有?下边两个颂2,“缘灭道法智,于修道位中,兼治上修道,类无能治欲”,这个颂正对了我们需要的问题。缘灭、道的法智在修道的时候,能够“治”(对治)上二界的修所断的烦恼,而类智品道不能断欲界的烦恼。那么看他的解释,这个因为很简单了,前面都讲过,他讲得也很简单。他说,“修道所摄灭、道法智”,这个是欲界的,断欲界的灭、道…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