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3

  ..續本文上一頁講這一些,四谛。

  

  “及苦集世間”,就是苦集二谛,這個前面都講過。苦集二谛屬于世間法的,滅道二谛屬于出世間的。這一共有四個谛,那麼在前面都講過。

  

  現在我們再把它整理一下。“有漏無漏法”,一切法分兩種,一種是有漏的,一種是無漏的,也就是要叫我們舍有漏的,取無漏的。那麼無漏的法裏邊有幾種?兩種:一種是無漏的有爲法,道谛,道谛是有爲法,有爲法有生住異滅的,有造作的;一種是無爲法,無爲法就是沒有生住異滅,沒有造作的。那麼無漏法,包含道谛跟滅谛——就是無爲法,有爲的道谛跟無爲法的,都是屬于無漏法。那麼這個苦集二谛是有爲法。有爲法,就是說有造作的,有生住異滅的,但是它是有漏的,是煩惱隨增的。所以這個裏邊,牽涉到有漏、無漏、有爲、無爲四個名相。這個名相又是交叉的,我們說有爲法有幾種?苦、集、道都是有爲法,修的道也是有生住異滅的;證到的滅谛,這個無漏法是無爲的。所以說,四谛裏邊叁個谛是有爲,一個谛是無爲。但是有漏、無漏來說,苦集二谛是有漏的,要隨增煩惱的;滅道二谛是無漏的,是不隨增煩惱的,是清淨的。

  

  所以說,在《俱舍論》的開端,“有漏無漏法,無漏謂道谛”,這個頌很簡單,新來的你們就翻到《俱舍論》的開端,“有漏無漏法”,這個把它看一看,然後把這個有爲、無爲、有漏、無漏的界限搞清楚,這很簡單。我們學到現在的人,這個東西不要提了,腦子裏就有這麼東西,給你畫好表了。那才來的,那就自己看一看,把這些基本的法相,把它理解一下。就是有漏法的範圍跟無漏法的範圍,有爲法的範圍,無漏法的範圍互有判攝。假使我問個問題:有爲法是不是有漏的?你怎麼回答?有爲法不一定有漏,道谛是無漏的,所以說要反過來說。這個有爲法裏邊,有有漏,也有無漏,那麼無爲法,決定是無漏的。無漏法是不是無爲的?也不好說,無漏法也有有爲的,不一定是無爲的,無爲法固然是無漏,但是有爲法裏邊道谛也是無漏的。

  

  所以這些問題,反反複複的,這一方面是把法相搞清楚,另一方面是鍛煉,開發你們的智慧。希望你們在這個討論的時候,要把這些問題反複地自己問答一下,就一方面把界限搞清楚,另一方面也鍛煉自己的智慧,這就是速疾智。我們念《真實名經》的目的就是速疾智,一個問題來了馬上就可以把它搞得很清楚,馬上回答,不要考慮,甚至于你的話還沒有說完,我全部知道了,該怎麼回答,等你話一停,我馬上回答你,擊中要害,把你打下去,把你辯輸。

  

  這個就是學因明要結合起來的,一方面求《真實名經》紅黃文殊菩薩的加持;一方面還得要學因明。但是學因明,沒有法相的內容,邏輯有了,法相沒有,還是沒有用的。我們以前也有幾個同學,他來不及抓因明去了。你法相還沒有學好,你辯起來,你架子是有了,但是你沒有內涵的,你怎麼辯呢?還辯不來的。法相充實之後,再加因明,再加紅黃文殊菩薩的加持,那個你辯,速疾智就來了,辯論就是沒有話說了。

  

  我們再講一個公案,以前五臺山的佛教副會長,正會長是海公上師,副會長是一個藏人,蔣白楊喇嘛。海公上師是不大去開會的,五臺山的會議他不太參加。參加開會的那些佛教協會成員就跟我們說,這個绛白楊喇嘛很厲害,他討論的時候都是沈著,聽人家說,不輕率地自己發言,等到他胸有成竹發言的時候,他說的話沒有哪個可以把他推倒。他是學過因明的,不但是說話有技術,而且還要先采納人家的,歸納人家的意見,對的、錯的,把它弄好,然後打下去。這個屬于辯論的問題。那麼第一步要把法學好,再第二步的辯論。好,今天講這裏。

  

  

  

  

  

  

  

  第一百一十講

  

  (第322頁上第13行至第324頁上第7行)

  

  《俱舍論頌疏》。昨天,我們開始講《賢聖品》,那麼中間我們補充一個資料,就是“賢聖”的問題。什麼叫賢?什麼叫聖?它的內涵講過了。具體指哪一些?那麼今天我們表上就把它列出來。在一般地說,《俱舍論》裏邊講的是七賢七聖,也有講七賢八聖。

  

  

  那麼這個七賢,他的地位就是,五停心觀這個開端(這都是入了定的,沒有入定之前的,都不在裏邊,得了定以後,修五停心觀的部位開始,這是七賢的開端),修不淨觀、數息觀乃至慈心觀、界差別觀等等,假使修這個的時候,就是進入七賢的位。別相念住,就是四念住,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四念住。別相念住,就是分別地觀,身、受、心、法分別觀,這是開始,因爲力量弱的,分開來觀。總相念住,就是合攏來觀,這個是屬順勝解脫分的階位。

  

  (125B)下邊是暖、頂、忍、世第一,這是加行位,法相名詞叫順決擇分。

  

  下邊八聖。初果向這是見道的時候,屬于見道,到了第十六刹是初果,那是修道開始,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這屬于修道的位。最後第四果,阿羅漢果,那是無學道。這是從聲聞乘的。佛的大乘,那就是說,叁十四念住都在一座裏邊完成,最後得無學道,成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在這些果位,在一刹那的,在最後金剛喻定的時候,全部超越,最後達到,把習氣也滅掉,達到無上正覺的大位。那是很快地超越的,不像這個裏邊挨著次第,一個一個來的,那麼這裏是講的挨次第的,比較明白一點,先把次第的先立開來。那麼這是七賢八聖。

  

  《俱舍論》一般說七賢七聖,那是在後頭要講的,後頭講的七賢七聖的話,七賢是一樣的。七聖是隨信行、隨法行,這是見道的鈍根、利根。隨信行,聽了人家的話相信了就修行的。隨法行,自己有主宰,自己知道這個法,認識清楚了之後,修行的。這是見道的時候兩種。修道的時候,信解、見至,這後頭都要講,信解,見至。這是鈍根的進入,隨信行到信解;隨法行,上去的是見至。最後到成阿羅漢的時候,鈍根是慧解脫,就是煩惱滅掉了,但是定的障還有,叁明六通沒有成就。利根的是俱解脫,叁明六通全部具備,不但是煩惱斷。再麼中間加一個身證,不還果,證到滅盡定的。滅盡定就是破定障的,如果不修滅盡定的話,這個定中的障沒有除,叁明六通是得不到的。那麼得了滅盡定之後,然後解脫的,不但是慧的煩惱障把它解除了,定障也除了,定慧兩個都除了,叫俱解脫。那麼這樣是一共七個聖,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一般說是七賢七聖,這裏我們說的七賢八聖,以四果四向來用,這兩個都可以。

  

  那麼中間順解脫分,對佛或者是獨覺在面前,施一份食,或者是持一個戒,發願將來成菩提,這個時候開始,就是順解脫分善根有了,那就進入資糧道。順解脫分,是資糧道的後部分了。前面,是還沒有得定,就是種植少分的善根,就進入勝解脫分的資糧道。到資糧道快成熟了,就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已經入了定),總相念住,這是屬于順解脫分的七賢這一部分。這個七個,有的時候也叫七加行,把這個也屬于加行,也可以。但是有的,就是七賢裏邊順解脫分叁個、順決擇分是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這是四個加行,順決擇分。順解脫分,你種了解脫的善根,已經有解脫的希望。順決擇分,馬上就要見道了。決擇分就是見道,決擇就是聖道,聖道有決擇的功能,決擇中間的一分,就是見道。那麼這個暖頂忍世第一,已經順了決擇分,順見道,馬上就要見道的,是見道的前階段,所以說叫四加行。

  

  下邊是修道,以五道來說,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七賢八聖。《賢聖品》主要是指這個賢,具體的就是說七個賢,八個聖。那麼它的解釋,賢謂賢和,聖是聖正。這個昨天講過,就不講了。

  

  那麼裏邊還要補充一點,因爲昨天他們提條子來,臨時提的,不便在課上翻資料,上課的時候不能耽擱時間,那麼今天我們再重複一下,就是滅道智能夠斷上二界的那個問題。這個前面有的,那個頌可能有些人翻過,就是“緣道六九地,由別治相因”,這裏邊全都講了1。

  

  他這裏說,“由別治者,謂類智品,不治欲界,名別治也。雖法類智亦互相因,而類智品不治欲界”,這個不去管它,類智品不治欲界,這個擺在後頭還要講。“論雲:法智品既能治色、無色,彼應爲八地各叁所緣”,下邊又說,“非此皆能治色、無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對治故。又論雲:亦非全能治色無色,不能治彼見所斷故”,那就是說法智品道,也能治色、無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不是絕對的,苦、集下邊的法智品是不能斷的,上界的,而滅、道下的是能斷,這個小字。“解雲”,這我記得是講過的。上界的苦、集細,欲界的苦、集粗,那麼斷欲界的苦、集智,不能斷上界的苦、集,緣粗的不能緣細,不能斷細。但是反過來,這個緣滅、道的法智,因爲欲界的滅、道細,上界的滅、道粗,“緣細可以斷粗”,所以滅、道法智能治上也,那就是說解釋這個問題,法智能斷叁界的修、見修惑。那就是說滅道二智能夠斷上二界,不但能斷欲界的修斷惑,也能斷上二的修所斷的惑。這是講完了。

  

  那麼後邊還有一個依據,我們再翻到後頭,我們還沒有講,但是也可以翻一下,這個也講得比較更明顯的。這個前後都互相互照的,第二十六卷的頌,“智于四聖谛,知我已知等,不應更知等”,這個找到沒有?下邊兩個頌2,“緣滅道法智,于修道位中,兼治上修道,類無能治欲”,這個頌正對了我們需要的問題。緣滅、道的法智在修道的時候,能夠“治”(對治)上二界的修所斷的煩惱,而類智品道不能斷欲界的煩惱。那麼看他的解釋,這個因爲很簡單了,前面都講過,他講得也很簡單。他說,“修道所攝滅、道法智”,這個是欲界的,斷欲界的滅、道…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